一年一度的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联考即将拉开帷幕。近几年河北艺术考试持续升温,报考人数屡创新高,把艺考视为高考(Q吧)捷径的情况普遍存在。针对“艺考热”中出现的一些半路出家、盲目报考的现象,教育界人士呼吁广大家长和考生冷静思考、慎重选择。
艺考当作高校“敲门砖”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准备参加艺考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是由于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在高考前临时“改行”学艺,把艺考当作大学的“敲门砖”。一些家长表示,让孩子学艺就是为了多一个升学机会,“不管学什么,能考上大学就行”。
在我市一家美术培训学校,记者了解到,高考绘画辅导班中,以前没有美术基础、为了参加艺考而突击学习的人几乎占到一半。高三学生林强(化名)就是其中的一个。由于成绩一般,考本科希望不大,上大专又不甘心,在父母的坚持下,林强在今年初拿起了画笔,从最基本的素描学起,打算通过艺考迈进大本的门槛儿。但因为基础薄弱、学习时间短,目前林强的专业进度并不理想。与此同时,文化课的复习也因为学美术拉下了一大截。父母的期待给林强带来了很大压力,“距离联考越近就越紧张,经常睡不着觉,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
“一些家长以为学声乐、美术靠临时突击就可以,其实一个学了几年和学了几个月的学生,艺术功底是有很大差别的。”从事音乐教育多年的韩老师说,“现在艺考竞争日益激烈,那些半路出家、临时抱佛脚的学生,胜出的机会很小。如果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结果艺考失败,又影响了文化课成绩,这样代价就太大了。”
“捷径”已成“独木桥”
随着艺考队伍的不断壮大,艺考路已经越走越窄。去年我省艺术类考生人数达到6.1万,比前一年增加了近1/3。由于竞争激烈,艺术专业录取率大幅降低,其中编导类和播音主持类专业平均录取率尚不足9%,远低于一般文、理专业的录取率。不少家长感叹,本以为艺考是条“高考捷径”,没想到成了另一座“独木桥”。
准备报考美术专业的李佳(化名)告诉记者,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参加艺考,去年就是由于文化课分数线飙升没被录取。对此,李佳的母亲也很无奈,“当初让孩子选择学艺术,就是因为她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考文理没把握,没想到艺术考试又变得这么难。”
同样变成“独木桥”的还有艺术生的求职路。由于社会对专业艺术人才需求有限,相关职位趋于饱和,艺术生的职业前景并不乐观。一项调查显示,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不到50%,其中专业对口的还不到20%。
从天津音乐学院毕业后,刘丹(化名)在我市一家私立学校教钢琴,尽管每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但“与当初的投入相比可谓得不偿失”。刘丹说,自己从6岁开始学钢琴,一台钢琴1万多元,平均每年的学费近3000元,高考冲刺时涨到7000元,再加上买乐谱、音像资料、参加各类比赛、考试的报名费,13年间就已经花费7、8万元,加上大学四年的费用,家里为培养自己总共花费了十几万。
韩老师表示,艺术类行业的特点注定对人才要求较高,像朗朗一样最终走上艺术巅峰的人只能是少数,就像金字塔的塔尖,绝大多数人都成了默默无闻的塔基。而艺术专业求学的费用偏高,如果怀抱功利性的目的,仅仅为了拿文凭、找工作或是成名成家而报考艺术院校,并不明智。
理性面对“艺考热”
“艺术教育的普及本来是件好事,但家长的急功近利和培训班的推波助澜,使艺术教育应试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韩老师说,“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精神,增强他们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现在许多艺术培训班只是千篇一律地教孩子应考技巧,短期虽能达到升学的目的,但抹杀了艺术教育的本质意义,只能培养出艺术工匠而不是真正的艺术家。”
教育界人士表示,是否选择艺术道路,孩子的兴趣和天分很重要。缺乏兴趣和潜力的学生,即使通过刻苦训练考进高等院校,也会学得很痛苦,不可能在专业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家长不应看到身边有成功的例子就盲目跟风,要切实考虑孩子的先天条件和潜力,对走艺考之路是否适合孩子的发展,应有更理性的思考。本报记者胡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