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长沙民间工艺十佳杰出传承人揭晓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11-08 23:15:43 | 文章来源: 长沙晚报

 

江木根的烟花设计作品

  传承人是民间文化遗产的灵魂,由长沙市文联和长沙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评选的“长沙市民间工艺十佳杰出传承人”于今日评出并颁奖。这10位传承人分别来自湘绣、菊花石雕刻、花炮、棕编、剪纸等传统的长沙民间工艺,他们不但掌握精湛卓绝的技艺,还在民间广泛地传承自己的技艺与技能。用长沙市民协主席曾应明的话说,这些“星星之火”,将点燃长沙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燎原之势。

   一人新创12种刺绣针法

  传承人:李静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湘绣从民间刺绣开始向专业化发展,绣技日益成熟,逐渐形成了传统的72种针法。而李静经过10多年的潜心研习,从1992年开始,根据不同图案的表现,新创了刺绣针法12种,她一人新创的针法数量竟然等于传统针法的六分之一。李静18岁时即以高超的刺绣技艺被选拔到湖南龙腾工艺服饰有限公司刺绣班,2006年被评选为湖南刺绣大师。

  李静开创的针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垒针”、“扁金银”和“包凸绣”,由这3种新创针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绣品,将传统湘绣的表现形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受到日、韩等国消费者的喜爱。发明的“叠珠绣”更是对传统湘绣用材的突破,成为湘绣行业近百家企业中独有的一个新品种。李静的湘绣作品《彩莲》、《年年有鱼》在2005年参加苏州旅游节荣获中国四大名绣精品联展一等奖,代表作品《长寿鸟》2005年12月获长沙市第七次优秀文艺成果奖。

  让石头里的菊花开得更高洁

  传承人:曹明珠

  曹明珠一家祖孙三代均为菊花石雕艺人,是菊花石雕刻艺术门类的领军人物,他先后创作了2000多件菊花石工艺品,其中《石中缘》荣获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银奖;2001年作品《岁岁平安》荣获第二届中国特产文化节艺术展金奖;2004年成功创作了迄今国内最大的镂空作品《竹报平安》;2005年5月8日,其作品《岁岁平安》被赠给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

  1949年,曹明珠生于浏阳古港镇一个传统手工艺家庭。爷爷、父亲都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木雕艺人,读书之余,年幼的曹明珠常常给父亲当帮工,耳濡目染之间,他开始对雕刻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自己所在之地产菊花石,他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菊花石。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与石为伴,把小时候学的木雕技巧融合到石雕创作之中,还自己创造了镂空透雕技法。搞菊花石雕是一件很苦很寂寞的活,整天面对一堆冰冷的石头,雕琢时岩尘飞舞。为了雕刻好一件雕塑,曹明珠往往几个月耗在工棚里。《岁岁平安》花费了他两年的时间来精雕细刻,这件作品正是采用了他发明的镂空透雕技法,作品刀法细腻,古朴端庄的花瓶,配以清新脱俗、晶莹剔透的菊花,庄重大气。

  长年与菊花石相处,曹明珠还练就了一双能“透视”石头内部的“火眼金睛”,他仅凭暴露在石块表面的几个浅色斑点就可以判断整块石头之中的花朵的数量、大小、花瓣层次等等。这也是他能正确选材,为精品诞生打好基础的独特技艺。

  让精美的石头说话

  传承人:袁耀初

  袁耀初,艺名石夫,湖南湘潭人,主要从事菊花石雕和其他石雕的开发、研究。他的菊花石雕《龙球》被省政府作为礼品选送给澳门特区政府,并获2005年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金奖。三叶虫化石雕《华夏之灵》获1990年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全省二轻优秀新产品等奖。

  袁耀初从小爱好美术,1962年进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工艺美术大师戴清升,成为戴老关门弟子。从艺以来,袁耀初通过自身刻苦学习,全面继承掌握了菊花石雕的传统技艺,并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个性,在吸收优秀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深化提高,取得了很大成绩。他的作品风格朴实,造型别致,创意新颖,构图完美,技艺精湛。在工艺上,他创造性地采用麻雀斑纹雕刻手法处理图案,使平面图案更突出,增强了立体感,并大胆开发了菊花石雕套件,结束了只雕单件的历史。他还率先研制了古器皿造型的新品种,采用了“定题选材”的方法,丰富和发展了技艺手段。同时,他较全面地总结了宗师戴清升的菊花石雕技艺,培养了一批菊花石雕传人。

  “神剪”自办剪纸博物馆

  传承人:秦石蛟

  秦石蛟的外祖父是望城县白箬铺非常出名的剪纸艺人,按照当地的风俗,家中有红白喜事都需要大量的剪纸,而秦石蛟的母亲文震坤把这门艺术全部继承了下来,并且在前辈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从小,秦石蛟就在母亲身旁拿废纸学习剪纸,1955年,秦石蛟考上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步非常快。后又向民间老艺人学习剪纸。如今,秦老是中国剪纸协会的副会长,他一手创造的交织套色剪纸是中外剪纸中从未出现过的。2004年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邀请赛上,他被评为“全国十大神剪”之一。

  多年来,秦石蛟四处收藏剪纸作品,访遍了中国著名的剪纸地区,陕西安塞、江苏扬州、浙江乐清……并且带回了各个地方最具特色的剪纸作品。2000年,秦石蛟私人创建了“华夏剪纸博物馆”,收集整理剪纸实物资料,以代代相传、永久收藏的方式抢救民间剪纸艺术遗产,馆藏作品15000件。整个博物馆由3层楼组成,共有4个展馆:家族剪纸展、全国各地剪纸展、剪纸书籍展以及剪纸工具展。馆内各式各样的剪纸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幅幅活灵活现、制作精美的剪纸作品让人爱不释手。“民间文化要得以流传,需要有文字记载。”目前,秦石蛟已经写了10余本关于剪纸艺术的书,并且把他的艺术传授给他的下一代。

   绣制出世界上最大的湘绣

  传承人:江再红

  江再红出生于一个湘绣世家,从小受外祖母影响,对于手工制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她对绘画、刺绣的天分,很快掌握了湘绣的针法。为了加深艺术修养,提高艺术水平,她又拜全国刺绣工艺美术大师周金秀、刘爱云为师,湘绣艺术功底有了很大提高,绣出的山水、人物、动物、花卉无不栩栩如生。

  江再红由经营再红品牌湘绣开始创业,不辞劳苦,企业逐步壮大,2003年,企业正式命名为长沙开福湘绣研究所,从事湘绣开发设计,生产、经营,在长沙设有10多个专柜,产品远销全国及海外。2003年,江再红绣制出世界上最大湘绣———双面绣《阴功轴》,这件作品创意独特,意境新颖,湘绣独创的鬅毛针法为作品创造出独特的魅力,这幅作品在法国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存列,震惊海内外。

  今年10月,其绣制的《雄狮》在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既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在今年9月举行的中南六省中部博览会上,我省送给香港特首曾荫权先生的湘绣双面绣精品《熊猫》也是由江再红公司绣制的。

  40年编出一个棕叶世界

  传承人:王文定

  棕编算得上是湖南特有的一项民间艺术,棕叶不软又不脆,很有韧性,这使棕编不同于北方以草、芦苇为原料的编织工艺,也不同于湖南的竹编。从14岁时学习棕编,王文定40年如一日地钻研这门民间技艺。一片修长的棕树叶在王文定的手中,就仿佛有了生命一般灵巧地舞动起来。由于她的作品生动逼真又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近年来,王文定多次参加各种民间艺术节和展览,并获得诸多奖项和广泛好评,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她“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棕编就像一幅立体的绘画,但与绘画不同的是没办法打草稿,只有当一个作品完工后,才知道造型是否成功。以前的棕编产品多是传统的小东西——蜻蜓、蚱蜢等,无法做出复杂的动物造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退休在家的王文定潜心钻研,创造了多种形态的动物作品:孔雀、凤凰、白鹤、猴子,甚至恐龙、梅花鹿等动物都进了题材范围,棕编艺术在她手中,悄然完成了一次提升——这门民间传统技艺到了具有整体造型的高度。在传统的基础上,王文定开辟了更广阔的领域,极大丰富了棕编的花样与题材。如今,王文定正在研究狗,她的下一个计划是要把十二生肖补全。

  培训出7000绣工的绣庄“庄主”

  传承人:邬建美

  受家庭的熏陶,邬建美从小对湘绣情有独钟,1973年,只有13岁的邬建美便掌握了基本的刺绣技术,1978年从事湘绣。1981年因湘绣技艺精湛,被招入长沙县湘绣厂,1984年考入长沙市湘绣总厂从事质量鉴级工作。为了扩大湘绣基地,1984年~1996年,邬建美先后在汨罗、湘阴、慈利、望城等县部分乡镇举办湘绣技术培训班,办班30多期,培训绣工7000多人。2000年,邬建美创办昌益绣庄,以传承民间湘绣技术为宗旨,陆续带出了一批湘绣专业技术人才。

  除了在湘绣传承方面的重要贡献,邬建美的刺绣技术也有独到之处。2004年8月,邬建美应邀与世界著名华人画家丁绍光合作,用湘绣表现了工笔重彩画《人与自然》作品,受到世界知名人士的高度赞赏。《人与自然》系世界著名的工笔重彩画之一,运用刺绣表现难度极大,邬建美以多种针法,采用数十种颜色、近百种色阶达到平、齐、短、密、均、光、亮的艺术效果,该作品于2006年8月参加由中国民协举办的“中国第三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获“山花奖”。邬建美的湘绣《老虎》,运用难度最大的鬅毛针法,表现老虎毛色入皮、蓬松而挺拔的质感,具有相当高的艺术表现力,2005年在新加坡展出后被美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收藏。

  “铜官窑”的继承和开拓者

  传承人:刘坤庭

  “北有泥人张,南有泥人刘”,刘坤庭从小深受祖父——工艺美术大师刘子振的熏陶,热爱泥塑造型设计。其祖父看他有极高的悟性,将自己毕身的技艺传授给了他。刘坤庭的家传技艺出神入化,他捏泥人的速度令人惊叹———8分钟,刘坤庭就可以让一个活生生的吕洞宾站在记者面前。 
  为了使自己的雕塑造型更有美感,刘坤庭还跟周轻鼎、朱惟精两位老师学习美术雕塑,经过刻苦钻研,刘坤庭技艺大进,先后塑造出《八骏马》《九狮图》《十八罗汉》等获奖作品。他塑造的大型陶瓷雕塑《雄鹰》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

  在创作800多件作品的同时,刘坤庭还致力于长沙铜官窑的继承的开拓。他将铜官窑作为一个文化来传播,他制作的反映唐代长沙官窑制作工艺流程、技艺的大型陶瓷壁画,在深圳博览会上获特等奖,并被深圳博物馆收藏。

  让烟花在白天也开放

  传承人:江木根

  10多年前,江木根还是浏阳一个小型花炮厂的厂长,一天,他正在办公室里忙碌,一个“冲天炮”突然窜进来,焰火瞬间把他的外套烧出一个大洞。工作人员的一次小疏忽让江木根走神了:传统烟花的燃烧温度高,安全隐患大,有没有方法能够降低烟花的燃烧温度呢?他当即找到国防科大合作,经过1年多的努力,1997年,第一支燃放热度仅86摄氏度的冷光烟花成功问世。1999年,冷光烟花在我国五十周年大庆时,应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燃放。

  冷光烟花只是江木根众多设计策划中的一种。自1980年进入烟花行业后,江木根不断刻苦钻研,慢慢掌握了现代烟花技术的精髓,从一名传统的只懂地方传统花炮技术要领、工艺制作的“土技师”,逐渐成长为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前,烟花只能在夜晚“开放”,江木根却想,要是白天也能观看那该多好,2000年,江木根率领的科技人员试制成功白昼也能观赏的日观烟花,改写了花炮只能在夜晚燃放的历史。无烟烟花、冷光烟花、日观烟花、浏阳山水焰火画卷、世界五大洲标志性建筑烟火图案……江木根不断进行着浏阳花炮技术的创新,也推动着浏阳花炮行业的进步和飞跃。

  让鬅毛针法生辉

  传承人:柳建新

  柳建新1951年出生于中国著名湘绣之乡长沙县。她从小酷爱刺绣,主攻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刺绣,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相当的艺术成就,是中国著名湘绣工艺美术大师周金秀的嫡传弟子。

  柳建新从事湘绣艺术30余年,最大的成就便是继承了周金秀的“鬅毛针”技法,她绣的虎、狮、猫、狗等动物,质感强烈,酷似活物,柳建新也因此成为“鬅毛针”的第三代传人。她的“鬅毛针”作品,像《金色猫》《上山虎·下山狮》等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被外商誉为“国宝级的人物”。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柳建新大胆创新,她将创新的“劈丝拼色”技法,运用到人物肖像中,人物因此更加惟妙惟肖。1993年,她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诞生100周年绣制的双层立体《毛泽东》肖像被韶山陈列馆收藏。柳建新还探索湘绣艺术与西洋画的结合,以湘绣艺术表现西洋画,柳建新绣制的世界名画《大卫风景》以及名画《牡丹》成为其创新成功的典范作品。

  柳建新曾先后在法国、新加坡、日本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将中国湘绣的独特魅力展现给海内外。柳建新曾被授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

  据悉,柳建新正在创作的20.08米湘绣长卷《千鹤图卷》,是湘绣史上最长的力作,这是她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自绘自绣的湘绣珍品。

邬建美的刺绣作品《人与自然》

柳建新在绣制《上山虎·下山狮》

江再红绣制的《雄狮》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