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术馆
“回顾与展望——湖北雕塑艺术展”展厅实拍
湖北美术馆——差异化的建馆方针
作为馆长,傅中望自任职以来每天都要看美术馆的留言簿,他喜欢在美术馆看来往的观众,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任职以来,他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学术梳理以及展览陈列上。美术馆以湖北近百年的美术现象及作品作为研究和呈现的切入点,推出了“回顾与展望——湖北国、油、版、雕、水彩系列回顾展”,并在全国美术馆系统中,率先举办固定陈列:“百年纵横——20 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
差异化的特色办馆方针
对于国内的美术馆来说,通常习惯于临时性陈列,做完一个展览就拆,不断地开幕闭幕。但在傅中望看来,固定陈列展会给湖北人民带来很多的美术教育、美术研究、美术创作以及文化传承的直观感受,哪怕是不懂美术的人去看也是很容易接受的。因此,品牌展是傅中望为湖北美术馆定下的推广策略,将按周期延续下去。
就在2012 年年底,全国美术馆大会期间,湖北美术馆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推出了“百年纵横——湖北美术文献展”。这个展是在之前湖北各画种回顾展的基础上,把湖北100 年的美术史的文献、图片、资料、实物以及美术作品进行了整体的整理。傅中望希望把这个展览作为美术馆的固定展长期陈列。
另外一个重点展览“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美术馆方面希望能做成一个平台,每三年做一次工业版画展,这是全国性的活动,以后可能还会有国外艺术家参与。中国工业版画是伴随着新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而成长与壮大起来的特殊画种,它的主体精神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自豪感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工业版画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它以艺术的形式记录着当代工业文明和社会进步,彰显着集体主义工业建设时代的主旋律精神。大部分工业版画家都身兼版画家和工人的双重身份,他们散布在中国各个工业建设基地的厂房、工地、矿山、车间中,在工作中汲取创作灵感,以充满个人情感的视觉语言,记录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成长足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艺术创作奥秘,逐渐走出了一条既服务于大众,又追求形式美感的具有感染力和时代特色的独特道路。
对工业版画这一专题进行展示和发掘,见证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同时彰显馆藏成果,积极发挥藏品作用,为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满足公众在新时代多元的审美需求,这也体现了湖北美术馆差异化、特色化办馆理念,以及在此理念指导下进行特色收藏、特色管理、特色教育、特色研究的成果。
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众所周知,湖北是漆艺的发源地,到处都有漆艺的考古挖掘,给人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目前,湖北地区也有一定的艺术家群体在做漆器。“国际漆艺三年展”就成了湖北美术馆另一重要项目。美术馆把国内的漆艺艺术家和国外,比如东南亚地区的一些漆艺艺术家全部凝聚在一个平台上。在2013 年的8、9 月又将启动新一届的“漆艺国际三年展”。
在收藏方面,湖北美术馆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收藏了一系列湖北近现代及当代美术作品,对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抢救性收藏。在公共教育方面,有着明确的工作思路,即“一个围绕、两个为本、三个贴近、四个相称”。其中,“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的公教活动、“回顾与展望—湖北中国画艺术展”的公教活动“今日中国画:湖北高校三人组论辩”,先后入选文化部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被评为优秀公共教育和推广项目。
对话馆长
傅中望
Q :湖北美术馆一共成立五年,固定陈列展就用了四年?
A :是的,文献展就要靠史料说话,有些史料已经找不到了,我们就专门成立了一个文献展的文史资料征集组,他们来提出展览陈列大纲,我们又成立了展览设计组,形成陈列方案。我们邀请了国内重要的美术史家、批评家,对我们的方案进行论证。我们为了陈列展也召开了全国美术馆陈列专家的听证会,讨论把这个展览作为一个固定陈列、长期不变的展览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一些。
Q :目前,您最期望美术馆收藏到的作品是什么?
A: 湖北很多艺术家的作品,早期的,像唐一河先生的作品、李新平先生的作品,还有现在湖北的中青年艺术家,如石聪、冷军、曾梵志的作品,他们都是湖北人,都是在湖北经过多年创作以后调入北京的。没有收藏到他们的作品,成为我们的遗憾。现在他们的作品都已经到了市场了,艺术家个人都没有,就算有经济实力,别人愿不愿意给还是另外一回事。
Q :您感觉私人美术馆购买藏品是否与国立美术馆存在竞争关系?
A :国立美术馆是终极收藏,收藏后永远不可以介入市场,也不可能按照市场价来收藏。而作为民营美术馆或者民营机构收藏的东西是投资性质还是有其他用途,各种方式可能都会有。它会不会真正成为一种公共文化积累或非盈利积累,这个很难说。所以无论是国家的还是民营的美术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是否把公共文化、公共收藏作为美术馆的最后归宿。比如一个企业的美术馆,投资久了之后会成为企业的一个资产,随着企业的兴盛不知道以后会是什么样,但国立美术馆始终不会有这个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