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刚才常老师也谈到作为“革命者”的透纳,这也是一个不同的视角,我觉得也很有意思,我也想听听朱老师对透纳的理解。 朱春林:他的原作没见过,但是我对透纳我同意杨老师的说法,其实透纳他有一个很主观性对自然的认识,我见过他的画,海里的船、波澜壮阔,而且海不是一个平静的海,他弄的是很戏剧性的,有很强的节奏和韵律在里面,这个画不完全像过去完全真实再现自然的,就是杨老师说的那种说法,因为人是所有地球上所有生物当中唯一像上帝一样,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思维方式,《创世纪》里面说,起初地是黑暗,空气混沌,怎么在混沌里建立起秩序,他的画有一种秩序,和抽象的东西灌在里面,看到他的画我也想到中国一个画家,赵无极,他是在西方生活了那么多年,但是他的画里面可能有中国审美的情绪在里面,透纳的画也是在营造一种意境,跟中国绘画山水画历来都是注重意境,造境,他的画多少在这方面有一种很强烈的主观性,来控制和把握这个画的气氛,跟中国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赵无极的画有很强烈的东方情趣、审美,但是用油画,用这样的材料去表现的时候,视觉上有很强的震撼力。透纳也是在这样一个油画表达出来,把视觉的一个力量表现出来了。中国画,我看中国画,意境上,很多方面跟西方的风景画对比起来看的话,意境上有很高的境界,但是由于材料的局限,用水墨,在宣纸上表达,因为材料的局限,可能跟西方的油画比,视觉的震撼力稍微显得逊色一些。赵无极在美术馆有一个展览,有一些画篇幅很大,他完全也是一种抽象美,抽象的意境,透纳也是这样,虽然还是具像的表达的一个感觉,但是有一些放进很多抽象的表现在里面。所以,我觉得,从视觉上是有一些不同的感受。还有,就是在,从意境上去发挥的话,就像从自然里捕捉一些东西,包括刚才谈到的柯罗都是在自然当中写生,中国历来是在师造化,就是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里有主观性的因素,但是很多要在自然中体会,去捕捉这些东西。就跟董其昌说的那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理解,行万里路,应该就是在大自然中去感受,去学习,读万卷书还是在传统中去学习。这两者之间,透纳跟中国画相比,对中国人,应该能体会,感受到很多东西。 艺术中国:透纳的话题给了我们很多很有意思的启示,每一个中国画家本身的记忆里,有一种相同的,相类似的东西,同时又每个人的个体经验,有一个不相同的想象,不相同的对于思路的勾连。我想,也是我们今天在座四个人,只有杨老师看过透纳的原作,我们都没有看过,包括这次展览,宣称是最大规模的一次,透纳的原作最一流的一批都拿都拿来,我也非常期待看他的原作,看看英国那个时间的画家,对我们今天的视觉。实际今天我们对于视觉冲击力的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很敏感的东西,因为冲击太多了,架上绘画的生存空间有多少,有人说架上绘画死亡了,有人说架上绘画永远不会死,影像艺术会走到一个尽头。我也很期待,透纳的画摆在一个大众的场馆里面,面对现代的专业的画家,还有民众的时候,因为民众的视野也是很重要的。在这样一个读图时代,不是古典的,又不是现代派的画家,应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一个西方美术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画家,中国画家对于他又非常熟悉的这样一个人,当他的作品重新拍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也很期待不同的感受。 今天非常高兴,我们也很荣幸请到,中国画家里面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几位画家,特别是杨老师,根据他的经验,因为杨老师曾经看过透纳的原作,印象很深刻,这里面也谈到了他对于英国美术史,包括对于法国画家的一些感受,包括谈到透纳画的透气感,这些,都是所有赶到展览的人都想去验证一下,是不是有这样的感受。 杨飞云:一定会的。 今天这个专题的谈话里面,实际上又延伸出几个新的、非常重要的话题,比如油画民族化的专题、主题,它除了人物画以外,在风景画上,好象之前思考得不是很多,或者说山水和风景的关系,是否有某种转换,反过来对于中国画也有一种促动,对于山水为主体的中国画它的现代转型,刚才杨老师也谈,中国画一直在转型,但是争论了一百年,我自己的论文做中国画论证,也是这样,从民国开始,一直到九十年代,一直到今天实际上一直在争论,西方人很不理解,你们 还在那儿争,有什么可争的?同时这个话题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表明,确实有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就是中国画真正的现代转型的问题,这些都是透纳作为一个外国画家,不同时代的画家给我们的启示。 今天我们的谈话很成功,我们也期望大家能够看到这个展览,我们再来对应一下我们今天的谈话。 谢谢各位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