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推介

马丁•克里德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2-14 10:04:28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马丁•克里德,1968年出生于英格兰北部韦克菲尔德,他三岁时举家迁至苏格兰的格拉斯哥;1986年至1990年就读于伦敦斯莱德美术学院,之后从1990年到2001年一直在伦敦生活和工作,也就是在这段期间,他以团体项目OWADA开始涉足音乐创作。2001年,克里德搬至意大利阿里库迪,目前在伦敦和阿里库迪两地生活和工作。他于2001年获得特纳奖。

马丁•克里德的作品旨在探讨有与无之间的张力,以及一件作品的具体构成和它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他在1996年创作的作品《整个世界+这件作品=整个世界》充分地展现了这一创作核心。这件作品本身是一道公式,而只要通过阅读和理解这样的简单动作,便实现了它否定自我存在并融入周围世界的过程。它既可以被做成霓虹灯,又可以被简单地打印在一张A4纸上,完全取决于艺术家在准备展览时觉得哪种形式最适合展出的语境。《作品115号》(1995年)的副标题是“在地上安装一个制门器好让门只能打开30度”,这个描述正是参观者进入美术馆时所遇到的情况。通过这些细微的介入,克里德为平淡的美术馆参观体验掺入了“惊喜”:不得不挤进半开着的美术馆大门而感到恼怒,或者淹没在成百上千只充了气的白色气球中的兴奋(《作品200号》,1998年,副标题“一个特定空间里一半的空气”),或者出奇地令人动容的情感暗喻(《作品127号》,1995年,副标题“这些灯忽明忽暗”)。

从介入式物件到文本、歌曲和采访,克里德对每一个作品都进行编号和归类。这个编号系统并不遵循线性方式,而且与作品创作的日期毫无关联,只是一个数字一旦被用于命名某个作品,则永远不会被再次使用。《作品78号》 (1993)的描述是“从2.5厘米宽的弹性绷带上裁下尽可能多的边长为2.5厘米的正方块并将它们的粘贴面一致朝下以黏成一个2.5立方厘米的立方体”。对于这件作品,克里德如是解释,“如果这件作品带有目的性的话,那就在于制造出某个东西。如此一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构建——这个东西是什么材料做的、它是什么形状、有多大、如何建造、被放置在何处、被附属于何物、如何被安置和展示、怎样便于携带、怎样包装和储存、怎样获取公证、以何种形式展示和出售、如何定价、数量应该是多少——如果这些都是存在的话。”

克里德的作品在很多地方展出过,他最近的个展举办的地点包括加文•布朗公司(纽约,2010年)、苏格兰国家现代艺术馆(爱丁堡)、英国泰特美术馆(伦敦)、广岛市现代艺术馆(日本,2009年)、伯明翰伊肯美术馆(英国,2008年)、波士顿艺术中心(美国波士顿)以及豪泽和沃思收藏馆(伦敦,2007年)。他所参与的群展包括《罗盘在手:朱迪斯•罗斯切尔得藏品精选》(当代艺术馆,纽约,2010年)、《分类:英国泰特当代艺术》(英国泰特美术馆,伦敦)、《伦敦呼声》(Total当代艺术馆,首尔,以及韩之演当代艺术空间,北京,2009年)。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