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王鹏澂:《捣练图》与《纺车图》冰火两重天

王鹏澂:《捣练图》与《纺车图》冰火两重天

时间: 2024-06-24 | 片长:00:06:04 | 来源: 艺术中国
专题 >

日前,“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展——‘久久为功’品读书画中的中华文脉”展览正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该展览深度挖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和出版成果,从“大系”中精选表现“阅读”主题的作品,展览通过展出作品高清打样稿、数字作品、出版物、文献等共320余件,邀请观众走进展厅阅“大系”,走进“大系”读中华文脉。

展览自2024年1月22日开幕以来,观众络绎不绝,引领大众回望中华民族书香传世的悠长文脉,感悟历代先贤的人文理想和心灵世界,同时关照当下,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发展、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起到重要作用。

展览举行期间,我们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系王鹏澂教授来到展览现场,请他结合展览谈谈如何欣赏名画。王鹏澂教授在央视的《百家讲坛》节目中以精读文本的方式,对中国古代名画精彩纷呈地解读。本次展览,王鹏澂教授围绕《采薇图》《文姬归汉图》《捣练图》几幅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画,从绘画技法、画面人物的历史故事、时代背景等角度娓娓道来,以全新的视角为观众打开了品读名画的新视野。

北宋,赵佶,摹张萱捣练图,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问:

谈到女性主题,本次展览中有一幅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就是《捣练图》,但这幅图并不是唐代张萱的原作,而是宋徽宗赵佶时期的摹本,同时这张画与同样是反映宋代女性劳作的《 耕织图》并置在一起,这些作品反映了古代女性怎样的生活?

王鹏澂:

我一直主张在美术鉴赏之中或者是研究之中要精读文本,读懂画面中方方面面的信息。古代作品尺幅都不大,你捧在手里就怕化了。画中人物那么小,人物的衣纹、须发勾勒的精彩程度,一个表情,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手势,能让你特别感动。经典绘画的每一个事物,每一个动作都不多余,都能解读出很多信息。因为我们中国画不像西方古典油画表现三度空间,连空气都有色彩和透视关系。大部分的中国古代画作背景留白,靠人物、事物整体的排列组合,同时不同色块,画面元素互相叠加,形成清雅又透气、带有装饰性的画面。

这既是由中国画的纸、绢、色墨等材料所决定,同时也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的体现。我们可能就是欣赏点画之间,勾勒之间,甚至一个笔头一个顿挫所传达出的气韵,或者作者想表达出的艺术语言之美。

因此我们细读文本去体会勾染之间的一点微妙的美感,我们能感受到原作的魅力。这也是我特别希望观众朋友们能够走进美术馆、博物馆,直面原作,它给你的震撼和跟观众的情感的交流,是多么高清的电子印刷品都无法替代的。

接下来有两件作品可以谈一谈,一件是传为唐代张萱的原作,之后宋代宫廷画院再次改画的《捣练图》,另一件是传为北宋宫廷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捣练图》画的是贵族女子对绢的加工,《纺车图》描绘了农妇用纺车纺织。

摹张萱捣练图(局部)

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句:“你耕田来,我织布。”古代一般男子主要从事耕作,女子往往跟纺织、织绢、采桑养蚕、洗衣等一系列和“衣”的劳作相关,“耕”与“织”对应的就是“衣”和“食”。在古代女子的纺织劳动不仅仅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女德的彰显,女子有德行,应该从事跟“织”相关的劳动。这一点不因身份高低而有所不同,即使一些贵女,甚至帝王的后妃,她们也应该从事相关“织”的劳动,以彰显女德,当然她们的劳动也是象征意义的。

《捣练图》和《纺车图》两幅画都表现了“织”的劳作,但是画面所呈现的境界和情调,以及作者要诉诸的情感真是冰火两重天。

我们先来看《捣练图》,它的落款据说是金章宗完颜璟所写:“天水摹张萱捣练图”,作品的原作者和现作者名字都出现了,即宋徽宗赵佶(金熙宗将死去的徽宗追封为“天水郡王”)临摹的唐代张萱的《捣练图》,但是我们一般认为“天水摹”不可能是宋徽宗亲笔,可能是画院画家所作。

这件摹本《捣练图》其实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画家在炫技,画中所有女子身上的衣服没有一件重复,即使相同的色彩,图案也不一样。我一般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才能临摹这张画,因为初学者很难把如此复杂的花纹图案画好,熟练掌握工笔画的高超技巧。

摹张萱捣练图(局部)

这张画太炫技了,图案的描绘太华丽,太花哨了,所以也引发了我的疑问,这些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画成这个样子?通过唐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包括壁画作品,我们发现唐代人物的衣服图案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整体风格也比较古朴。

那么宋代这张摹本的画工非常细腻,而且添枝加叶,做了重新的改画。所以我才说这是炫技式的画法。为什么炫技?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为彰显女德,如果这张画是宫廷画家所作,作品所呈现的女人应该是宫廷中的贵人,让宫廷中的后妃们也观看,大家应该从事这样的劳动。

第二,画中女子的劳动与“衣”与“织”相关。一方面劳动为了生计,另一方面也彰显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织”这方面的生产力很强,尤其苏杭一带比较繁华富庶地区,桑养丝织方面的贸易非常发达,所以画面中女子身上华丽衣衫衣饰的描绘,事实上也是一种彰显太平的表现。

如果画中所有的女子衣着非常的普通,那就没办法彰显统治者治下的国泰民安的盛景。所以与其说这张画在炫技,不如说是在彰显女德,同时也是彰显繁华盛世,歌功颂德的画面。

摹张萱捣练图(局部)

这些人物的身份是什么?如果是后妃,她们的衣服款式不太对,宫女更不对,宫女穿不起这样华丽的衣服,而且她们的服饰是统一的。那么她们是什么人?我觉得她们就是一群非常漂亮的理想化的女子,就像现在的常规仕女画一样。这是一件有社会意义,同时有审美意义的作品,它是在原唐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种改画和增画,达到宋代统治者所倡导的一些要求。

纺车图(局部)

《捣练图》和《纺车图》相对比,两者的差距太大了。《纺车图》所呈现的是现实的、沉重的、朴素的。这件作品在后人的题跋之中记录了元代赵孟頫曾经有一首诗题给了这张画,“春风杨柳色,丽日何清明...母子勤纺绩,不羡罗绮荣”。画面中两位妇人配合着用纺车纺线,两人勤勤恳恳,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不羡慕那些荣华富贵,最后两句“缅思全盛日,万物遂所生”。在春和景明中,人们辛勤劳作,创造出美好的社会价值,这样和谐的一个场景,使作者联想起“忆昔开元全盛日”的盛唐时代,那时万物生长一片欣欣向荣。

观众们可以感受一下这张画与诗里所描绘的景象意境是否相同?它是“春风杨柳色”吗?确实也是春日,也有柳树,也是“母子勤纺绩”。但这是一个和谐场景吗?您能联想到大唐盛世吗?我反而认为这张《纺车图》是我所见的古代人物画之中,除了那些鬼神地狱变相之外,描绘的最难看的两个人。

纺车图(局部)

纺车图(局部)

这个丑不仅是外形外在的,也是内心的一种绝望。一位是侧身而坐,抱着孩子,袒露衣服喂奶的年轻女子,她上身穿着绿袄,下身穿着打着补丁的红裤,手上在摇着纺车。对面是一位老妇人,她头发蓬松,不修边幅。这位老妇人是年轻女子的母亲,亦或是她的婆婆,亦或是她的长嫂长姐?我们不知道。

这位老妇人身上的衣服是灰布袍子了,画家用笔颤颤巍巍、一波三折地表现出一种粗糙的质感,老妇人身材消瘦,前胸干瘪,如果说那位纺车喂奶的年轻妇人流露出“日子怎么那么苦”的情绪,老妇人整个表情就是麻木的,好像她对这种苦日子已经习以为常,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所以说她的形象从外在到内在,完全被生活折磨得不成人形的这样的一个女子形象。

这样的画面怎么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忆昔开元全盛日”的情境呢?这是两个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苦难生命。宋代确实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但是社会的发展也极度不平衡,贫富分化极大,民变不断,内忧外患,百姓的生活非常艰苦,我们从很多的诗词之中就能感受到。所以画家用非常现实的笔触,真实还原了宋代普通农妇劳动的场景,把赤裸裸、血淋淋的百姓生活沉痛的现实摆在了观众的面前。

这张画景物不多,三四个人物,主要还是一老一少两个女子,是一件传神的精品之作。《捣练图》与《纺车图》,一个是浪漫繁华的画面,一个是色彩暗淡、基调沉重的作品,两张画相对比,确实可以让观众有不同的感受,是否也有像张养浩所写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的历史之忧思呢?

所以“盛世修典”把不同时代的作品够集大成地呈现大家面前,同时用专题的方式进行梳理,比如这次“读书”的主题。由于有强大的名画数据库,有发达的现代的传播系统,有这么好的展览方式,不仅研究者可以从中受益,同时观众们也可以近距离地面对着“下真迹一等”这样发达的技术所支撑的高水平的复制品。它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触摸、对古人心绪体温的感受会有很大的便利和优势。所以这也是艺术上的盛事,我相信它的意义在以后还会更多地彰显出来,也希望观众朋友们更多地关注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的绘画。它以传神写意、气韵生动为要求,所呈现出的画面效果和传递出的情感方式和其他艺术种类是不同的,但是她给我们的感动、给我们的思考却是一点也不少的。

专题: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展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2024/5/8/2024581715135292592_342.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