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旗帜闪耀"光华"之美 袁运甫作品辉映清华艺术博物馆

时间:2018-12-28 14:29:41 |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

展览现场

袁运甫先生

在这一段历史中我能做的,就是在现代性精神的引导下,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去追求我们生活中最有活力和价值的文化意义。用文化的血脉,来实现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精神语汇的穿越!

——袁运甫

2018年8月16日至10月7日,由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主办,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光华——袁运甫艺术之美”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展览展出了杰出的艺术家、教育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先生的油画、水粉画、水墨画、彩墨画等作品共计123幅。全面呈现了作为世纪之交重要画家的袁运甫先生在绘画领域的杰出成就,特别是他在现代色彩学和水墨艺术现代性的探索和成果。

策展人袁加发言

应袁先生儿子,也是本展的策展人之一袁加的请求,展览不设开幕式环节。他认为父亲一生为人做事,都不愿意多麻烦大家。希望大家不必特意在盛夏之际奔波参加仪式。但衷心希望所有人在方便的时候来欣赏、探讨、批评他的艺术。“我父亲在以往的每一次展览中都说,艺术家做展览是给自己准备了一条鞭子,要用展览来抽打自己让自己警醒,让自己看到展览中还缺什么,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而不是简单的赞美。”

展览名为“光华”,不了解的人或许以为是一种赞美,但实际上隐喻了过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所在的位置就在北京的光华路,代表着对于老一辈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独立思想和意志的继承与发扬。因此,从展览题目中不难解读举办本次展览的初衷:一是对2017年辞世的袁运甫先生的纪念。通过对袁先生艺术思想和艺术作品的梳理、解读和阐述,去追寻一个艺术家的人生之路和美术史意义。二是从学院学术文脉的角度,通过对袁运甫先生艺术的个案研究,去深入探究学院历史传统和思想发展轨迹。

媒体见面会嘉宾

展出作品

观众在作品前驻足

袁运甫先生的求艺之路有着特殊的经历,他曾分别在三所中国最重要的美术学院学习和工作过,这对他艺术思想和创作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袁先生曾在杭州求学,当时的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摇篮和大本营。在这里,袁先生深受林风眠、吴大羽、关良、庞熏琹等一大批主张中国艺术走现代主义道路的艺术家的影响。 

1952年,在国家教育机构关于“院系调整”政策的影响下,袁运甫先生随国立艺专(当时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部分师生并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就读环境的改变不仅拓宽了他的眼界,更丰富了他的世界观和艺术思考。他曾在晚年撰文提到:“60年前,我从南方来到北京。让我感受最深的,一是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大气派,二是恢弘的紫禁城和它的历代中华绘画艺术珍藏。”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张光宇、张仃、庞薰琹、雷圭元、董希文、彦涵等诸师的教诲,让袁运甫先生难忘终生。

《翻砂厂》1972年 纸本 水粉

《佛像与门画 1959年 纸本 水粉 109×77cm

1956年,经老师庞熏琹先生推荐,袁运甫先生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开始了他长达六十余年的教书生涯。在此期间,他深刻地认知到艺术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逐渐建立了他艺术创作的基本主张和方向。概括来讲,袁运甫先生的艺术体现了他个人的自由思想同历史观、现实观的有机契合。他将现代精神与传统意识融合一体,推进了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变革。他以“新色彩学”实践为突破口,以“新水墨”为追寻目标,用“大美术”来引领社会审美进步,这为现代中国绘画艺术开启了一条思想独立、形式新颖、链接东西、承续古今的审美之路。同时,他用作品证明了中国“装饰主义”艺术的合理性、重要性和不朽活力。

富春江的早晨 1960年 纸本 水粉 38×29cm

猪市 1972年 纸本 水粉 44×54cm

杜大恺曾写下了对于袁运甫水粉作品的认识,他写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袁运甫先生画了一批水粉画,这批画都是对景写生。集市、染坊、粮站、猪市、马棚、寺院、天文台、化工厂、砖厂、渡船、教堂等等,林林总总,近于全景式的关照,是那个激情浩荡的岁月,普通人祥和而平静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几乎所有画面都是暖色调,阳光明媚,温馨怡人,呈现出中国美术史上从未有过的景象。那段历史已成过去,袁先生这批水粉画成为那段历史的永久的记忆。对现实的关注贯穿了袁先生的一生。袁先生的这批水粉画适时地回应着那一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现实,体现了一个杰出艺术家对社会变化的敏感和自觉,只有具备这种敏感的艺术家才会走进历史。袁先生的这批水粉画全然超越了古与今、中与西的纠结,丝毫没有承袭或舶来的痕迹,洋洋洒洒地呈现了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自由而独立的追求,没有多少艺术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七十年代末袁先生改画水墨,他的这批水粉画遂成绝响。

荷香百年 2011年 纸本 彩墨 102×160cm

《玉兰花开》 1981年 纸本 重彩 104×103cm

袁先生对于中国绘画现代色彩的研究,有卓著的成就。他的绘画真正汇聚了中西艺术之长,并在建立新的审美精神上有所突破。另外他在中国水墨艺术的现代性演进的道路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将现代色彩和构图的经验注入到传统水墨艺术中的绘画,拓展了水墨艺术的表现力和审美经验。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展览总策划冯远在前言中写道,在生活条件最恶劣的干校里,他将中西艺术的优势相融,取长补短,营造出现代中国独有的色彩经验和审美意境。显现了他孤独求败,努力创新的艺术人生。袁先生的水墨艺术亦然。他从传统艺术中寻求精神原点,他认为“中国人是不缺色彩的。中国人对色彩的认识很深奥,更讲究!”为此,他穷尽六十年努力实践,形成了色墨交融的新水墨风格,推进了现代水墨艺术的发展。作为艺术家的伟大,还体现在袁先生将艺术的理想放置在壮阔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革之中。他坚信艺术会改造社会,艺术会让世界更美好!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他的公共艺术在共和国土地上生根发芽,融为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社会变革的一部分。他的作品从天安门广场向四方散射,从国家殿堂、博物馆、政府、机关、学校、纪念堂馆、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交通枢纽和公园等,成为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诠释。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巨德致辞

展览现场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巨德也谈到:“袁先生是中国新时代壁画运动的激励者,中国城市建筑中很多都有他的大壁画,是他想要在有生之年创作出时代和民族气魄的作品,典型的中国气魄绘画。一部分水粉画则是他对生活的描绘和凝练,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入画,他用精炼概括微妙的手法描绘出来。袁先生对色彩也深有研究,他最早一直教色彩,在作品中很多色彩表现得精妙精微,高度的概括洗练,场面的光影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用笔有北方人的粗旷,也有南方人的细腻,作品中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又超越了那个时代。袁先生是一个多面手,他的作品从最大的壁画到最小的邮票都是大美,小邮票中能以小见大,大壁画中能以大见小。他创作的领域非常广,壁画、油画、中国画、插花、水粉画、装饰舞台设计、雕塑、装置等,他是一个能把所有艺术融汇贯通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中没有界限,把中西、传统与现代融合,所以说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

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致辞

观众拍摄作品

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作为袁运甫的博士,在谈到恩师时说道:“袁先生在国内是第一个招收公共艺术博士生的导师,公共艺术在艺术的思维和方法上可以跨学科,艺术能走出艺术家个人天地,成为公共交流审美的平台。袁先生认为艺术即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他将个体的精神生活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中,用多方面多维度的艺术创造,体现出知识分子在美育和美术创作的担当。本次展览主要为水粉水墨作品,不能真正全面概括袁先生的贡献和理想,但却能在一些片断中,发现他留给我们精神和美的遗产。”

在本展中所呈现的袁运甫先生的绘画,对于今天的艺术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如何面对社会,如何面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如何面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如何面对绘画自身的思考,从袁先生的画中都可以得到解答。他有容乃大、德艺双馨的精神品格,他为国家公共艺术事业和艺术教育事业的非凡贡献,彪炳青史,他的艺术和思想已成为清华大学历史文脉的一部分,并将激励更多的后辈学人不断探寻艺术创新道路,为国家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继续奋斗。

观众欣赏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观众欣赏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