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移——新媒体影像艺术展”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与思想

时间:2018-12-28 14:22:44 |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

展览现场

嘉宾合影

“游移——新媒体影像艺术展”在2018年9月29日至12月6日期间在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展出。本次展览由艺术史学者、策展人高远策划,展出了艺术家梁半、卢征远、罗苇、辛云鹏、叶甫纳、叶凌瀚及01小组的十余件/组视频装置作品,这几位艺术家都是当今非常活跃的从事多媒介创作艺术家的代表,甚至可以作为当代新媒介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且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而清晰的创作观念线索。

策展人高远

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沈森

展览题为“游移”,策展人高远解释为一种“振荡”和“波动”,不是一种折衷的方式,是一种摇摆不定的价值。本次参展艺术家的影像作品或影像装置作品的意义都在不同的视觉模式或价值之间摇摆不定,同时又通过影像的技术手段和展陈方式达到某种“自反性”,使观看“游移”于影像的自我意识与新的展示政治之间。展览从从古典符号学的两重性原则出发,以学术角度探讨了新媒体艺术的自主意识与空间展陈方式,尤其是双屏和多屏视频装置在当代艺术中的使用和展示问题,以及影像艺术的自我意识问题,是一个对当代影像装置艺术研究性展览的范例。展览在回顾录像装置艺术的历史的同时,也讨论了当代新媒体艺术语境下视频装置艺术的深层语法问题。

相较于当下飞速发展的科技,VR、AR、AI技术应用在购物、游戏、电影、通讯等越来越多的领域之中,本次展览再去讨论“新媒体”似乎有些落伍了。正如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沈森所言:“这个展览是退了一步,开了一点倒车,但是一个有距离的回视展览。技术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手段。我觉得这次展览落到了对于当代人生存和生活的反思上。”

叶甫纳 《假景:美好家园》 影像 2012年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金顶雪山、蓝天白云、海上落日,呦呦鹿鸣、仙鹤齐飞、仙山瀑布、松柏繁花,充满矛盾的景色拼凑成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桃源仙境,一对小夫妻的正侧面肖像在其中移动靠近又背道而驰,两姐妹的正侧面肖像也在画面中游移。在人工制造的艳俗景色中,现代人之间的关系相互分离又疏离冷漠,人与自然也相互隔阂,民俗审美趣味也与大众意识里的“完美”风景迥异。

 

叶甫纳 《假景:鹤鹿同春》影像 2012年

艺术家叶甫纳

《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

这是叶甫纳在云南驻留时创作的“假景”系列中的两件作品。有意思的是作品的中文题目是假景,英文是utopia乌托邦,而整个作品构建的人工景色恰恰又是反乌托邦的。影像作品背景的中的人造风景,其实是乡村各家门口的装饰瓷砖画中选取的,作品名字也取自常常出现在瓷砖画中的字样“美好家园”和“鹤鹿同春”。其中出现的人物是艺术家在丽江和附近的仕满村采访的当地25位16-30岁年轻人,背景音是这些年轻人谈自己对于理想家园的想象。

在采访中艺术家借着他人的“身份”走进新农村剧变的过程,了解到其实丽江的年轻人的生活并不是与我们脱节的,很多年轻人跟我们一样渴望外界,渴望现代的生活,渴望全球化、国际化的东西。《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也谈到:“丽江这样的地方实际上是被理想化的,我们去看到的是被修饰化过后的场景,但实际上他们的生活并不是那样的一切都是景观,一切都是被虚拟观看的对象。”


01小组(陈荣彬、梁链喜)《失乐园》 影像装置 2018年

用技术制造出的人工风景或者说世界也出现在了01小组(陈荣彬、梁链喜)的影像装置作品《失乐园》 中。作品拍摄了在一个由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的各种虚拟形象的狂欢和光怪陆离的世界。其中有用电脑制作出来的动物与人物以及各种变种变形的生物,它们通过3D打印的对话框进行网络式地聊天,透过镜头穿行在3D打印出来的虚拟世界之中,在极度的混乱之中影像结束。

作品揭示了虚拟环境中的过度娱乐状态,人们在网络中隐藏在键盘背后或者VR、AR头盔和眼镜之下,疯狂地沉浸于虚拟世界里,从“无”到“有”再到“纷繁复杂”的喧嚣与堕落,在这个人工创造的世界里无不透露着人们无限的欲望,成为人类精神世界里难以剔除的瑕疵与无法摆脱的魔咒。

01小组(陈荣彬、梁链喜)《失乐园》 影像装置 2018年

艺术家陈荣彬

艺术家陈荣彬谈到:“在未来艺术发展过程当中,人文主义正在面临极大的挑战,甚至也会面临消失的作用,因为网络在控制论的角度里面不断在削减我们对于人文关怀的意味。人越来越被机器所控制,无论是人的情感,还是人本质的感知力都是在被控制当中。在整个过程当中,人到底是这里面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我们从作品里面要呈现出来的东西。”

罗苇 《水晶星体—水晶宫殿》 影像装置 2018年

艺术家罗苇也构建了一个世界——水晶星体。“我一直在考虑,我们未来还能够做一些什么事情,所以我一直在开创一个系统,从2014年开始做的晶体星球,其实是Christ跟基督有关,我转译成水晶结构的东西,晶体星球是一个可以千变万化的可能,是无数个多棱镜组成的。它像是一个幻景,就是每一刻都是新的,上一刻的我已经不存在了,上一刻的时空已经不存在了,从此刻开始创造下一秒的场景,就是晶体星球比较核心的东西。”

罗苇 《水晶星体—水晶宫殿》 影像装置 2018年

(左)广州美术学院讲师鲁宁、(中)艺术家罗苇

艺术家从各个领域和学科搜集大数据,并构建“意识模型”来分析大数据并预测未来,用到的呈现方式与媒介有表演、绘画、影像、游戏程序、服装等等。这次展览的作品水晶宫殿,由数字分割成组成的游戏棋盘,在出发之前,可以先掷两个12面体骰子,可以较为完整参观水晶星体总共144个房间的作品和呈现。

水晶星体就像是一个无法真实触摸的幻境,你的到来,将是一场探索的旅程,也将会成为它的一部分。每一个空间都有内在的不可替代的属性,以及不同空间之间的相关性,从不同的角度去解构这个不存在的世界,你有可能会在几个不同的房间里看到叙述同一个事物,这种多角度的描述,形成了完整的水晶星体的形态,水晶星体的内部结构正是来源于罗苇发明的一个暂未公开的“意识模型”。   

叶凌瀚 《舞蹈、纹身、数据的狂欢》五频录像 2018年

叶凌瀚的数字模拟录像作品《舞蹈,纹身,数据的狂欢》,在向亨利·马蒂斯的经典名作《舞蹈》(1909-1910)致敬的同时,更进一步展开了在虚拟世界中镜像身份的讨论。作品里五个跳舞者的形象,以大量的AI和大数据选取的广告新闻和视频截屏图像作为皮肤,这些图像与人物不断变化的身体动作相互结合,呈现出持续流动中的抽象形态。借由这种视觉化的表现形式,艺术家揭示了当下的现实和虚拟世界里有关身份的种种概念和感知。

梁半 《上帝之手系列》影像装置 2015-2016年

卢征远 《一对天空》 影像装置 2018年

辛云鹏 《左右,犹豫》 双频录像 2017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端廷

本次展览并没有去跟随潮流关注科技与艺术的最新结合,而是聚焦新媒体影像艺术这一从上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的艺术形式,实际上也在反思艺术中对于技术得过度应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端廷也认为:“艺术家使用的媒介或媒体仅仅是一种语言,语言最重要的是要表达思想和观念,思想和观念的深度和高度是最关键的。打动人心的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生命和世界的本质。”对于本次参展的几位艺术家来说,“新媒体”也是如此,是他们表达自己对世界看法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33当代艺术中心执行馆长李听尘

策展人、出版人石冠哲

研讨会现场

展览研讨会在开幕前进行,由策展人高远主持,与会学术嘉宾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王端廷;《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批评家尹丹;中央美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广州美术学院讲师鲁宁;中央美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讲师沙鑫;策展人、出版人石冠哲;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讲师沈森;参展艺术家梁半、罗苇、叶甫纳、01小组(陈荣彬、梁链喜)以及33当代艺术中心执行馆长李听尘参加研讨。

 与会嘉宾就本次展览主题与作品出发,探讨了影像装置化的起源,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新媒体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联,电子媒介与虚拟现实的联系等方面的问题,为本次展览带来更深度的解读。(图文/孟媛)

观众拍摄作品

展览现场

观众观看作品

展览现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