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时间:2017-08-25 18:26:40 |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

文/王明明

人物画,作为最早成熟的画科,在传统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不同于山水、花鸟画,早期人物画大多带有传神写照的要求、辅佐教化的意义、祭祀纪念的功能。唐宋元时期,人物画逐渐分科,肖像、仕女、道释、风俗、历史故事画等成为专门之学,名家圣手辈出。从绘画技巧上来说,无论造型图影的准确传神,还是用线敷色的考究把握,都已达到相当高度,可谓鼎盛。传统画史认为人物画在唐宋元盛极一时,至明清二代,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人物画逐渐呈现出衰落之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山水、花鸟画,更广泛的成为文人抒写胸中逸气的画题。

事实上,人物画在明清时期仍被不断图绘,并且形成了不同于前代的自身特色。

明代人物画多延续宋元人物画传统。浙派的吴伟,吴门的唐寅、仇英,晚明变形主义画家陈洪绶等等,皆如此。尤为难得的是,此时的人物画还将文人清雅之趣带入画作中。画面中传递出不同于前代的文人情趣,透射出文人清逸的美学追求。

明晚期至清中期,利玛窦、郎世宁等西方传教士的来华,带来了强调明暗关系、焦点透视为基础的海西画法。受到这一舶来画风的影响,清代人物画,尤其皇帝意志主导下的宫廷人物画,看重如镜取影般的写实描绘,强调立体逼真的视觉效果,与传统人物画法渐行渐远。直至晚清,由“海上三任”发展出的古朴稚拙、工写兼能的海派人物画,才将人物画重新拉回到文人追求的道路上。

当我们站在21世纪回看中国传统人物画,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物画与西方人物画存在着根本的差别。一方面,中国人物画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画法体系,强调以线造型,以皴染表现层次结构;另一方面,中国人物画主张以简约纯粹的人物形象表现画中意趣,主张体现画中人与画中景的呼应融合。

以此反观当下强调以素描体系为中心、弱化线条表现力的人物画坛,这样一些问题亦需深思:中国传统人物画所具有的独特表现力是否需要保留?中国传统人物画对当下人物画创作有哪些借鉴的角度?希望能引发广泛的思考,这也是本次展览的意义与初衷所在。

北京画院“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其工作重心在于对传统经典书画创作规律的研究与展示。自2015年始,正式启动“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每年推出一个古代书画展览,同时出版展览图录,汇编研究论文。可以说,这一系列项目是充分利用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展示力量及理论研究部的研究力量,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书画进行系统梳理。

本次“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展览,是由北京画院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将明清时期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人物画代表作汇聚一堂。作为北京画院“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展览之一,本次展览是继2015年举办“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展”、2016年举办“我来添尔一峰青——傅山书画精品展”之后,再一次与国内文博机构联合举办古代书画展览,将博物馆的藏品优势与北京画院的研究力量优势互补,向观众展示中国传统书画的独特魅力。这亦是对展示与研究模式的新探讨,得到了各馆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北京画院在研究及展览方面有着自身的思考,主张以问题意识带动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带动展览呈现,力争对当下具有借鉴意义。每一次的展示与研究,都用心探讨当今美术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针对当前中国书画中所存在的困境,以回顾古人、寻根溯源的方式,揭示中国书画存在的规律,力求给观者以启示。

本次展览即是针对传统人物画中的笔墨特性与情境表达二者关系这一问题展开的。按照不同画题,分四个板块进行呈现,分别是:性耽贪玩泉与石——雅事;笔端刷却世间尘——写真;画中红袖今安在——蛾眉;色相分明各奇古——道释。希望透过本次展览中的诸多精彩的明清人物画作,观者能够吸取传统书画的艺术养分,体味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进而对当下中国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意义。

 

北京画院院长

王明明

乙酉年仲夏于潜心斋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