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于5月11日开展,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担任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展览主题“不息”,来自《周易.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邱志杰以此回应2017威尼斯双年展主题“艺术永生”,这是中国人对“永生”的特别理解与传承。在邱志杰看来,中国传统技艺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也有生生不息的当代生效能力。
中国馆现场
展览在意象上以“山•∙海”与“古•∙今”两个相互流变、转换的“阴•∙阳”结构来展开叙事。“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这两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构成“山”与“海”对应的意象;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和马远的《十二水图》二幅宋代古画共同构成展览的“引文”,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构成指向“不息”的意象。一位汲取大海能量的当代中国艺术家汤南南与另一位汲取“迷信”能量的当代中国艺术家邬建安;一位雕刻影子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与另一位汇集苏绣艺术传承脉络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姚惠芬对这两个故事、两幅宋画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合作,为展览空间的“叙事”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可能。
中国馆现场
这两组由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和当代艺术家构成的对比叙事,亦共同表达了“不息”所蕴含的“合作”与“传承”的精神气场。苏绣大师姚惠芬不仅以精湛绝伦的上百种针法再现《骷髅幻戏图》,也参与了汤南南《遗忘之海》的创作。邬建安与皮影大师汪天稳已合作多年,在该展中针对马远《水图》和山海意象展开新的创作;而出生于剧场世家的汤南南与皮影大师汪天稳,来自上海金山的邬建安与苏州的姚惠芬,也交叉产生出新作品。民间工艺和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在中国艺术的不息再造与重生的能量中相互渗透,构成互文性的集体创作网络——既有两点之间的交互,又有一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之间的交互,每位艺术家还分别与其它三位艺术家合作。在这片交叉合作的网络中,传统分别由当代艺术家和民间艺术家所继承和阐释。
中国馆现场
中国馆现场
《不息-移山填海》多媒体皮影表演现场
《不息-移山填海》多媒体皮影表演是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展览的核心作品,也是策展人和四位参展艺术家交叉合作的集体创作。
展厅里设置了三个皮影表演和录像投影屏幕,汪天稳与汤南南、邬建安合作制作的皮影形象在这三个屏幕中上演。预先制作的录像投影内容将取代普通灯光成为这场皮影表演的光源。来自中国陕西华县的6位艺人将担任皮影操作和乐器演奏及演唱。
表演现场
表演的故事基于三个中国传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和鲲鹏变化。三个屏幕分别对应于这三个传说。三个屏幕的内容也互相连接。精卫鸟加入愚公移山的场景,促成了最终把山搬走的过程。而移山填海的过程促成了鲲化为鹏,飞往北溟。
融合了现代影像技术的皮影展演形态
来自中国陕西华县的6位艺人担任皮影操作和乐器演奏及演唱
卖力演出的老皮影艺人
卖力演出的老皮影艺人
真人的演出、机械表演和录像中的表演互相交叠。录像中的皮影形象与现场的皮影演出互相交叠,三个屏幕不断地在展厅中环状移动,每个位置上的表演内容也在三个故事之间切换。现场两位苏绣艺人在绣棚上不断地绣石头的图像,小投影落在绣棚上,太空和海浪的图像使石头看起来在不断地飞行。绣娘刺绣的过程也通过实时摄像进入屏幕画面,加入整个表演。观众将可以散布在展厅各处,既可以观看幕布正面的表演,也可以观看幕布背后操纵皮影的过程或绣娘们的工作。
卖力演出的老皮影艺人
卖力演出的老皮影艺人
卖力演出的老皮影艺人
卖力演出的老皮影艺人
在老艺人手中“移山”的皮影
整个表演过程约半小时,开幕期间每天安排数场集中的表演。一批来自威尼斯美院的中国留学生和各国学生参加工作坊,形成开幕后的表演团队。在开幕一周后老艺人们离开威尼斯后,这支志愿者表演团队将持续进行每周一次的表演。在没有表演者在场的时候,展厅中将有操作皮影的自动机械和录像一起,形成“低烈度表演”。
旁边的屏风后由威尼斯美院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完成表演
卖力演出的志愿者们
表演高潮阶段,新老两代团队在一个屏风后共同演绎“移山填海”
自动机械皮影装置
机械皮影装置局部
每天两场表演,总能吸引来大量的观众
完全开放式的展演形态
表演现场
表演现场
表演现场
表演现场
表演现场
表演现场
在展区内巡逻的消防队员也被”移山填海“吸引了过来
表演结束后老皮影艺人像观众致意
汪天稳与皮影戏班合影留念
在作品《九重天》中,邬建安想要讲的是逻辑的问题,还有权力关系的问题。作品里总共出现了九种动物,有鸟、人面鸟、人头鸟、羽人,然后是人、老虎、青蛙、娃娃鱼,最后是鱼。九种动物之间包含有一种从天到水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象征着世界的层级。水底的鱼象征的是空间的最深级,天上的鸟象征的是空间的最高级,中间的动物依此类推各自占据着空间的一个层级。在里层,你比我大你咬我,反过来在外层我变大的时候就轮到我咬你,有这么一个关系。
邬建安,《九重天》,皮影装置, 手工镂刻牛皮,LED 灯箱
邬建安,《九重天》,皮影装置, 手工镂刻牛皮,LED 灯箱
《白日梦的树林》由十七棵黄铜雕镂的树状雕塑组成,据艺术家邬建安介绍,每棵树状雕塑都分为了两层,每一层都是一个单独的形象,这些形象都来自艺术家2003——2004年北京“非典”疫情严重期间创作的一批剪纸作品,邬建安称之为《白日梦》。这些形象就像是那个时期伴邬建安度过恐慌的梦幻朋友,也是抽象的个体精神体验对灾难性的现实危机的一种回应,于是他们构成了另一种虽不可见却又“活生生”的真实。
邬建安《白日梦树林》系列
邬建安《白日梦树林》系列
邬建安《白日梦树林》系列
邬建安《白日梦树林》系列
邬建安作品《大河的诞生》由剪纸拼贴而成,连接拼组成连绵不断的群山。这些连绵的山形似桂林山水,能够引发象形的联想。组成群山形象的是无头的“刑天”和其他来自《山海经》中的神袛,如句芒、丹朱等等。刑天与这些神袛形象视乎都在群山间疯狂的呼喊或舞蹈,试图找回其失落的头颅。
邬建安《大河的诞生》剪纸拼贴
邬建安《大河的诞生》剪纸拼贴
在作品《五百笔》中,邬建安涉足到一个新的创作领域当中——纸上水墨。他先用毛笔在宣纸上皴擦勾画,形成某个特定的人物肖像,然后将每一幅肖像的笔划都一个个剪下来,再到一张新的白纸上进行重新拼组,形成一个新的、抽象的形象。每一个笔画都曾经是某个整体形象的组成单元,当它们从原先的位置上脱离出来,就变成了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在未来新的组合关系中扮演可能与之前完全不同的角色。
邬建安《五百笔》
《崖山 系列》共有9幅,其中一幅是按照传统绣法绣制的,用的针法大概有七八种;另外8幅则是打破传统,前所未有地将以平针为主的40多种传统针法融会贯通,用于每一幅作品中,每一幅的针法结构还都不一样。对比之下,可以明显看出不同。姚惠芬希望这种新的刺绣语言可以得到世界观众的认可。
姚惠芬与邬建安《崖山 系列》 苏绣
姚惠芬与邬建安《崖山 系列》 苏绣
采用不同针法呈现的崖山系列苏绣作品
《崖山 系列》 苏绣
苏绣中的平针针法过往多用于服饰、被面之类的花样纹饰,近来则渐被“乱针”“虚实针”等取代,不少传统平针针法更被弃之不用。但在《崖山 系列》中,姚惠芬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将最为传统的平针针法用到极致,大胆探索新的“创作语言”。
《崖山 系列》 苏绣
《崖山 系列》 苏绣
《崖山 系列》 苏绣
《崖山 系列》 苏绣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除“山•海”的空间脉络,邱志杰还以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和马远的《十二水图》二幅宋代古画作为展览的“引文”,构成“古•今”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不息”意象。为什么选这两幅图作为“引子”?邱志杰在谈到时表示:这两张画非常有意思。因为这次中国馆主题是“不息”。《骷髅幻戏图》是一张民间场景,马远的《十二水图》又特别哲学。《骷髅幻戏图》画的是典型的宋朝的货郎,场景是在驿站,旁边有个亭子写着“五里”,因为“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货郎实际上是一个骷髅,这个骷髅在展示提线木偶,提线木偶又是一个骷髅,非常超现实。骷髅的背后还有一个妇女在哺乳。一边在哺育新生命,一边在告诉你生命的幻象,整个场景设计就是一个戏剧脚本,充满隐喻,是中国民间生死智慧的体现。
上部为姚惠芬创作的苏绣《十二水图》下部为汤南南的装置作品《息壤-顽砖》
马远的《十二水图》
马远的《十二水图》
汤南南的创作以现代都市乡愁为核心主题,注重将个人经验与领悟自然相融合,使作品呈现出超然物外的的气韵。《铸浪为山》艺术家化山为海,铸浪为山,消解山与海之间概念的区别,而看重两者的存在与变化角力。在策展人邱志杰看来,铸浪为山是用种族绵延的生殖力兑换为移山填海的意志力。在忘我之时,体会到一种飘然物外的心态,这就是道。
汤南南《铸浪为山》彩色单频录像
在汤南南水墨系列作品《遗忘之海》中,艺术家探寻童年景象,描绘记忆中祖母和老海人讲述的传奇故事,以及心中的怪兽、蜃景。在展览期间,中国馆还会举办《寻海记》儿童工作坊,邀请年龄在5岁-12岁的小朋友免费参加本次工作坊,起因源自策展人在一次活动中,让几个小朋友帮他画海,每个孩子都不假思索,提笔就画,画出来的几乎是千篇一律的画面。所以策展人想让一些孩子从被灌输的,简单的大海形象里解脱出来,鼓励孩子大胆和独立的想象。从孩子们海阔天空的想象里,从天趣自然的意识里学习大海的新意象。
汤南南《遗忘之海》纸本水墨
汤南南《遗忘之海》纸本水墨
汤南南《寻海记》录像及画稿+互动环节
汤南南《寻海记》录像及画稿+互动环节
与往届中国馆不同的是,本届中国馆展厅特别设置了文献区,展示了四位艺术家各自的师承,进一步把“不息”由意象和气场,落实为文献的证据。邬建安的老师是吕胜中先生,吕胜中先生的老师是杨先让先生和冯真先生,杨先让的老师是徐悲鸿,冯真的老师是苏联画家莫伊谢延科……汪天稳的恩师是李占文,李占文的恩师是李三喜,李三喜的师傅……汤南南的大学老师是徐里……徐里的老师是林以友、谢意佳;林以友的老师是倪贻德和胡善余先生,谢意佳的老师是黄宾虹、林风眠等……姚惠芬的恩师是牟志红,牟志红的老师是金静芬,金静芬的老师是沈寿……姚惠芬的另一位恩师是任嘒娴,任嘒娴的老师是杨守玉,杨守玉的老师是吕凤子,吕凤子的老师是李瑞清……每一位中国艺术家,有着各自的师承,也都同时是一个教师。在这样一种雅俗新老之间重重叠叠的唱和以及代代相传、无穷尽的接力中,聚集起的是不息的能量场。而这种艺术阐释模型,将完全不同于那种强调个人创造的艺术生产模式,这就是中国艺术和中华文明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秘密。
师承图
师承图局部
汤南南与汪天稳《逍遥游》手工镂刻牛皮
汤南南与汪天稳《逍遥游》手工镂刻牛皮
邱志杰为“不息”而创作的地图
在长达半年的展期中,中国馆不仅可让观者在绘画、影像、装置、雕塑、行为、摄影与苏绣、皮影等多元展演形态中游走古今;并且通过多媒体皮影剧表演、皮影工作坊以及《全球沙滩考古计划》之《威尼斯》和《寻海记》等公众创作活动,不断充实和更新观者的多维体验;而这场持续180 天的“不息”的戏剧,亦让“中国元素”在亚得里亚海的波涛中熠熠生辉,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