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塞尔文献展主展馆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
[艺术中国德国卡塞尔前方报道]经过了4月雅典展区的开幕,6月7日三个小时马拉松式的新闻发布会以及三天的预展,2017年6月10日至9月17日期间,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德国展区正式对公众开放。展场分别位于:文化火车站(Kulturbahnhof)、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Museum Fridericianum)、文献厅(Documenta-Halle)、桔园宫(Orangerie)、自然博物馆Ottoneum Naturkundemuseum)、卡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Kassel)等。
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新闻发布会在卡塞尔市国会大厅召开
与5月开幕的威尼斯双年展规避政治问题不同,卡塞尔文献展强调对于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这或许与德国对于二战的反思有关,德国人早早的明白,只有正视问题,才可能找到解决的方式。
本届的主题为“以雅典为鉴”,一方面古希腊是孕育整个西方文明的摇篮,另一方面现代希腊深陷经济危机和难民问题的泥潭。由此看来,这一主题或许还有第二层隐含的意思,“以雅典为戒”,即引以为戒。第十四届文献展无疑是最为关注政治问题的一届。
总策展人亚当.希姆奇克
正如总策展人亚当·希姆奇克(Adam Szymczyk)所说:“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是政治、经济、社会实验的延续。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比现在更需要这一延续,这是在变化的世界中唯一确定的东西,它能给予我们生活的自由。这届文献展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互相学习。”
新闻发布会嘉宾
新闻发布会现场座无虚席
策展人亨得瑞克·福克特(Hendrik Folkerts)认为:“纪念碑记载着当今的特殊时刻,什么需要记住,什么不需要记住,这是非常重要的。纪念碑也记载着第14届文献展。如果纪念碑可以改变,那同样可以改变我们对过去、未来的认识。这一时刻关注的不仅是需要记住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如何被记住、如何去倾听,这也是文献展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策展人波纳文德(Bonaventure Soh Bejeng Ndikung),SAVVY当代艺术机构的德国总监,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到:“欧洲民粹主义和种族主义抬头,再结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本次卡塞尔文献展给大众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与机会。”他阐述了和时代密切相关的话题:不确定性与身份认同。不确定性发生在人际关系间,也关乎当代一些紧系民生的要素,比如医疗健康、社会安全,难民与移民问题等等。不确定性”常常为诠释为某种“确定事件”所导致的“暴力”的后果,一种挑战,一种从好奇心和兴趣出发的探索,不确定性让我们随时处于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
对于本届文献展,有不少学者也提出了一些批判的声音。在接受艺术中国采访时,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媒体管理学院的院长克劳斯·西本哈尔(Klaus Siebenhaar)教授谈到:“这是文献展第一次在卡塞尔以外的城市举办,而在雅典当地没人会去在意文献展。本届文献展很有政治色彩,很多作品都探讨了社会以及政治问题。我很喜欢那些小型的展场,而不是在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里展出的那些。毕竟这里展出的部分作品是雅典现代艺术国家博物馆雅典美术馆中的藏品,更像是一种政治宣言,而不是一流的艺术作品。”
《书之帕特农神庙》阿根廷艺术家玛塔·米努欣
《书之帕特农神庙》
作为艺术工程“普遍神话的陨落”的一部分,阿根廷艺术家玛塔·米努欣(Marta Minujín)面向世界征集10万本禁书用来搭建《书之帕特农神庙》,以复制历史遗迹,进而解构它们,使之融入公众之中。这一庞然大物位于弗里德利希广场(Friedrichsplatz)上,是其1983年创作的同名装置作品的再次创作。在反非德国精神运动期间,2000多本书在这一广场烧毁。1941年,这里还是图书馆,却被战争的炮火所吞噬,另外还有约35万册藏书就此遗失。
阿根廷艺术家玛塔·米努欣在采访现场
玛塔·米努欣在接受艺术中国采访时提到:“我希望观众看到那些书名,然后产生好奇,进而了解为什么这些书籍会被禁。”当看到《小王子》、《爱丽丝梦游仙境》、《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书的时候,其实完全想不到原来这些书曾经一度被列为禁书。
目前书籍捐赠已经过半,距离10万本还差48000,但在现场的“帕特农神庙”能看到还有快一半的地方空着。艺术家本人对于在文献展期间填满帕特农神庙充满信心。“来观看的观众每五个人就会带来一本书,在文献展结束的时候观众可以带走,每一个立柱都有5000本书。”
人们走进帕特农后会看到各种各样语言的书名,捐书人会留下姓名和电子邮件,那么拿到书的人可以写邮件,相互交流。当书分散到世界各地后,书之帕特农神庙这件作品也就分散到世界各地。当你捐书,你的书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当你走进帕特农,你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可以注意到,在其中并没有一本关于宗教的书籍,但是有很多是关于政治的。艺术家解释说因为现在宗教问题太敏感了,涉及会很危险。
《呼气运动》 罗马尼亚艺术家丹尼尔·克诺尔
《呼气运动》
罗马尼亚艺术家丹尼尔·克诺尔(Daniel Knorr)参加本届文献展的作品曾在4月雅典展区开幕时出动了卡塞尔的火警。在他的装置作品《呼气运动》中,有大量的浓烟从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历史博物馆的瞭望塔上冒出,让人不免一阵紧张,很多观众都以为发生了火灾,据说当时有三十多位观众拨打了火警电话。
那么这件作品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艺术中国记者在艺术家丹尼尔·克诺尔的引领下登上了塔顶。在走上最后一层楼梯后,塔上现在会每天有一位消防人员驻留,以分辨火情。而想要看到浓烟是从何处出现的,记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爬上了一段垂直的梯子达到了塔的顶部。
罗马尼亚艺术家丹尼尔·克诺尔和艺术中国记者在塔顶
在接受艺术中国采访时,艺术家谈到:“烟雾用到的材料是消防员进行演习时所用的,对人体没有伤害,由10台机器制造,由一台电脑控制烟雾的释放。这些机械装置都在塔顶10米以下。每天会烧掉500欧,资金是我在雅典的作品《艺术家之书》(artist book)提供的。在我看来,文献展越来越像一个大的艺术工厂,规模越来越大,成为了艺术工业。
浓烟笼罩着塔顶
文献展的宗旨也让我们回顾历史,在70多年前,博物馆在二战中被摧毁,也有浓烟冒出,因此我创作这件作品也是为了反战的涵义。而烟从屋子里冒出,也像是炊烟,代表着家和人类的栖息之所。”他也谈到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尽量回避政治,而文献展很注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
叙利亚音乐家阿里·莫哈利现场演奏
叙利亚音乐家阿里·莫哈利现场演奏
《阿里·莫哈利小提琴曲》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叙利亚音乐家阿里·莫哈利(Ali Moraly)于20世纪早期在高等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后随叙利亚交响乐团在世界各地巡演。2013年,叙利亚战乱爆发,他什么都没带,只带了他的乐谱,流亡异国他乡。今天,他将再次表演小提琴独奏曲,这些作品的名字都取自保罗·策兰(Paul Celan)的《死亡赋格曲》(Death Fugue)。
这些乐曲有时激昂澎湃,有时如泣如诉。在跌宕起伏的音乐中,有回不去的家乡,有踏不上的故土,有逝去了的生命,有对战争的控诉,有对生存的渴望...在音符中,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与生命,甚至他拉断了一根琴弦,而他毫不在意,干脆把琴弦的另一端也扯断,继续行云流水般的演奏。
此外在各个展区还有更多艺术作品等待你去发现。(图文/孟媛 实习/周翔旻、付文韬)
声音装置
光艺术
墨西哥和美国边境亡者名单
自然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展区内部
展出影像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观众观看影像作品
展区花园
文献厅展区内部
展出作品
户外展区
文献厅展区外部
户外展区
桔宫外作品
桔宫
桔宫内展出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影像作品
比尔·维奥拉 救生筏 2004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出作品
展览现场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观众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