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17年回首过往,北京画院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在这一甲子的征途中,几代北京画院艺术家为历史留下了诸多经典之作,亦为北京画院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画院建立 奠基融合
北京中国画院成立典礼纪念合影
回顾来时路,周恩来总理在1957年画院建立之初,就已明确提出北京中国画院的目标与任务。周总理对于中国画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尤其对于美术界、国画界之间团结,对于中国画、油画之间的融合发展寄予厚望。周总理明心洞察当时“美术界、国画界的关系不是那么完善”,于是提出要成立“北京中国画院”。周总理提出要在国画与油画之间实现“有目的的团结”,因为“只有有自信心的人才承认人家的长处,无自信心的人才盲目否定人家的”。同时,周总理还强调艺术要“为广大劳动人民欣赏,为人民服务”,要“把优秀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应该提倡,各种画派都应吸收”,“百花齐放,众美争妍”,“要为创造社会主义的中国的新美术而斗争!”周恩来总理对于中国画的殷切期望,正是新中国画院筹建意义、学术定位和性质责任所在,这亦为北京画院的发展确定了方向,同时明确了北京画院所肩负的创作、研究、教学三大任务,要建设成为发展我国美术事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学术机构。
毛主席与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陈半丁亲切交谈
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接连成立,这在当时是美术界令人瞩目的大事件,同时也标志着新中国的美术发展又多了两支重要的创作力量。就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许多老艺术家尤其是传统派的艺术家,他们既没有工作,也没有薪水,更谈不上卖画,生活与艺术的道路都十分艰难。从这层意义上说,由国家层面成立的北京中国画院、上海中国画院这两所画院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对于中国画发展的重视。画院系统与院校系统二者并行不悖,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自身的主要任务和功能。就世界范围来看,像画院这样的专业机构的建立,也是中国独有的。这对于新中国美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正因为有了画院这样的专业机构,才使得许多艺术家找到归宿,创造出不少新中国美术经典之作。
发展壮大 继往开来
新中国建立之初北京中国画院成立这一标志性事件,代表着画院发展的开始。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关心指导也明确了画院日后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进入北京中国画院的艺术家大部分来自民国美术界,在进入画院的同时也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他们通过跟工农兵的融合,不断发掘社会主义新时期所要表现的绘画题材。很多老艺术家在进入画院后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进入北京中国画院当第一任名誉院长的齐白石,到叶恭绰、陈半丁、于非闇、王雪涛等美术大家,对整个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美术创作都起到了重要作用。1965年,因增设油画、雕塑、版画等专业,“北京中国画院”更名为“北京画院”,将多样艺术种类融于一体,艺术创作更为多元,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文脉方面起到了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
现位于团结湖的北京画院
改革开放之后的30余年,北京画院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邓小平同志的批示下,团结湖新址的落成,标志着北京画院从一个小小的、封闭的四合院中走出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开启了新的征程。此时,一大批有实力、有活力而且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被引入北京画院,他们创造出了一批在全国美术界都很有影响的作品。
在这一发展时期中,北京画院的艺术家发挥出他们各自的优长。他们大胆创新,不断对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进行探索,在追求传统艺术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作品境界,创造和完善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他们不仅追求艺术语言的成熟,更追求画中的思想表达与人文关怀,促成了北京画院的创作新高峰。
北京画院美术馆
在这一发展时期,北京画院还建立了美术馆,设立了理论研究部,重修画库与创作楼,引进多样人才,加强学术研究的力量,重视展览和公众教育的开展。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北京画院实现了周总理在画院建立之初所希冀的融创作、研究、教学三大任务于一体的目标,发展成为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在地域文化乃至全国文化艺术中都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人才引进 多样开放
对于人才的引进,北京画院有自己的特殊考虑。针对传统中国画人才的特殊性,充分考虑文化背景和学历的多样性,北京画院通过认真考察不同画家所具备的不同条件,吸纳了许多不同成长背景的年轻艺术家进入北京画院。北京画院的画家招聘采用签约制,这是北京画院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有突出成就青年画家的创举。画院对签约画家有严格而公正的评审程序、艺术业绩考察制度和优胜劣汰的进出规定,但在人才的教育背景上持开放的态度,学历只是参考指标,更看重的是画家的人品、综合素质、传统文化储备、艺术创作上的可塑性及发展潜力,希望他们能有自己的独立精神和见解。这种全新的人才引进机制也使得北京画院的人才更加多样,学理更加丰富。
“咫尺天地——北京画院画家小幅作品展”展厅现场
在选择人才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画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才有可能产生优秀的艺术家?可以说,时间与实践都证明,北京画院所引进的艺术家是非常优秀的。这正因为画院不单一看重学历,而是根据艺术发展的最本体的规律来进行选择。近几年,北京画院引进了几位学历不够,但在文化及中国画修养上都非常有底蕴的年轻艺术家。他们进入北京画院进行的创作和研究活动,对传承中国绘画来说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画院这种人才引进机制也向社会表明了我们的态度:画院大门向所有人开放!美术院校并不是唯一的人才库,许多特殊艺术人才可以通过北京画院这一渠道潜心进行艺术创作。这同时也为北京画院增添了多样性的人才。
新世纪以来,北京画院一直强调创作、研究、管理团队的年轻化与专业化。针对绘画创作、学术研究、展览策划、公众教育、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无论是专业画家,还是理论研究员,或者美术馆馆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等,北京画院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不断吸纳年轻有活力的专业人才,不拘一格,重视人才,唯才是用。同时,北京画院还进行了竞聘上岗内部机制的改革,经过十几年的践行,使得一大批有知识、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年轻人进入北京画院各个岗位。
可以说,北京画院现在已经建立了年龄结构合理的梯队班子,一支有实力、有潜力、有战斗力、年轻化的创作、研究、策展团队,以及具有专业知识的行政管理队伍,这都为北京画院今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传承经典 学术先行
新世纪以来,针对社会给画院系统的压力,北京画院的艺术家及院班子经过深入思考,找准了自身的方向及定位。北京画院一方面按照艺术本体的发展规律指导画家进行创作,另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引领学术研究,在这两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北京画院抵制住社会不良风气,去除浮躁应景、华而不实的“工程”,不做表面文章,脚踏实地搞学术研究,提出深刻有见地的学术主张,同时,把中国艺术经典通过北京画院美术馆持续地向社会公众进行展示。
北京画院出版的图书
北京画院下设有专门的理论研究部,研究员们每年针对当下美术界的现实问题,不断推出深入思考后的研究成果。近十几年来,北京画院重点开展了齐白石研究系列、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20世纪美术研究系列、院藏精品系列、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李可染艺术研究系列、20世纪北京绘画史、《大匠之门》丛书等多种学术项目,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各具特色的出版研究项目,从学术高度梳理中国古代乃至20世纪多位美术大家的艺术成就和风格流变,通过一系列的展览与研究活动,将学术思考推向深入。同时,北京画院的理论思考还直指当下艺术界创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具有明确的自身特色。
北京画院于2012年成立了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和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每年出版相关学术研究书籍并且举办两个中心年会等系列活动。可以说,通过十几年的整体运作,无论是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还是北京画院的理论研究部、美术馆,都在全国美术界与理论界占有一席之地,并且产生了重要影响。
“华彩丹青一甲子——北京画院六十年”展览中研究成果的展示
北京画院在60年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思路,那就是对学术研究的重视。正因为北京画院担负着传承中国艺术的重要历史使命,才更需要依靠深入而持续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如果没有学术研究,画院只是培养个体的艺术家,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文化单位的。在北京画院发展的这些年中,始终把学术研究提到很高的位置上,主张研究与创作并重,主张以美术界问题为导向寻找解决办法,主张以研究带动展览及出版。近些年,北京画院引进了许多重要的研究人员,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收获了丰硕成果,逐渐尝到了研究先行的甜头。可以说,就全国画院来说,北京画院是其中唯一能够继续加强研究的机构。正是依靠强大的学术研究力量,才使得画院有持续前行的动力和后劲。
公益领衔 小中见大
王明明领衔为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北京峰会创作巨幅作品《和风清远》
作为国家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新世纪以来北京画院举办的多种多样的艺术活动,首先强调其公益性。
北京画院美术馆自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经过十几年的运营,成为画院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北京画院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对于其利用与发展,我们也有着自身的深刻思考和切身实践。比如如何体现美术馆的公益性?作为场地有限的小馆,如何小中见大?美术馆的展览活动如何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北京画院美术馆要建立什么样的团队?要以怎样的高标准来要求?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并探寻的。实践证明,北京画院美术馆成为全国重点美术馆,坚持做小而精致的展览,坚持学术研究先行,这样的坚守使得北京画院美术馆的运营在全国美术馆界都起到了引领作用。
2006年3月,北京画院评选“北京风韵系列作品展•城池漫游”作品
由北京画院策划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公益性的艺术展览,如配合奥运策划了“北京风韵”大型创作及展览,在6年时间里,分别围绕“园林胜境”“故城寻梦”“名胜巡礼”“城池漫游”“山水情韵”“古都新貌”等主题进行展示。另外,画院又连续开展一系列关注环保、关注偏远地区的活动,如联合北京市法律援助基金会主办“爱心·艺术—首都书画界名家公益作品展”;“非典”期间,第一时间举办了“抗击‘非典’体验真情—北京著名画家速写展”,并出版了《抗击“非典”体验真情—北京著名画家速写集》,发送给战斗在“非典”第一线的医务人员,画院及画院党委因此被北京市文化局授予“北京市文化局抗击非典型肺炎斗争先进集体”;每年在北京为少数民族代表性艺术家及港澳台代表性艺术家举办艺术展。
领到赠品的孩子们齐声唱起了动听的侗族歌曲
另外,北京画院的艺术家们还多次深入西藏、广西、贵州、内蒙古等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并向偏远地区小学捐赠图书及学习、绘画用具,辅导学生习画,同时延请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学校如内蒙古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师生来京参观学习,亲身体会首都文化艺术氛围。
专门为孩子们设计的公共教育手册
开放的北京画院美术馆,以全民为对象,承担起多种公共文化教育职能。为了使更多公众走进美术馆,亲近艺术,北京画院美术馆经过10多年的探索,在充分了解观众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策展理念。同时,配合展览进行学术拓展,举办各种形式的公共教育讲座,并且针对儿童心理特点,设计体验式活动课程,使各个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在北京画院举办的公共展览与讲座中获得美好体验。
可以说,北京画院及美术馆明确了自身公益性服务的功能定位,正是对于艺术本体自身发展深入思考的结果,对于其他画院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