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筑高楼,你我都是其中的一砖一瓦......

时间:2017-05-15 19:20:10 | 来源:芭莎艺术

展览>

 

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

我们置身于当今的社会环境,好似一砖一瓦,影像媒介殷实地记录下我们的现状,所有的一切构建出一座宏观的摩天大楼。此次“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也以影像艺术为核心内容,为我们呈献丰富视觉作品的同时,探讨影像艺术塑造的力量。

此次“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落地重庆,展出地点位于坐落在南滨路长江边的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从4月28-7月28日,为期90天的展览不收取任何门票费用,向艺术爱好者们敞开这座规模宏大的艺术盛事之门。

参展艺术家Andric Ljubordrag的作品

展览以“万丈高楼平地起”为主题作引,这种仿佛错落年代的浸入感,是艺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间碰撞衍生出的全新审视角度,而在这种对比关系中,策展团队希望我们借由影像的力量思考“明天是否会更好”。

“万丈高楼平地起”

纪实性影像在历史长河中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媒介,影像的力量一直发挥着导向性作用——不光是传递先祖的智慧结晶,它还对于那些重要决策性失败导致的历史教训给予我们警示,无法避而不谈的社会议题、人性问题也在纪实影像的“火眼金睛”下,被探析得一干二净。

参展艺术家Matteo Basile的作品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一张张图片中活灵活现,观者与创作者跨越了千山万水间的距离,在影像的拉近作用下,仿佛近在咫尺。在我们目不转睛的同时,当我们每每目睹到影像触及深刻的人性本质时,内心也随着翻江倒海。

蒋志《0.7%的盐》,影像,8分35秒,2009年

这样的一点一滴促生着公共文化的生态效应,参天大树过往也曾是一粒深埋于地基中的坚韧种子,我们与影像则成为了艺术这座参天大楼中的一砖一瓦。

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也正是切入了影像的共建性,希冀通过征集的影像作品,能为观者与艺术家间带来纽带效应,彼此传动的是价值观、意识形态上的意识交流。

原弓《哈姆雷特机器》,影像,3分钟

此次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内容相比往届更加丰富,作品包罗万象,影像的视角中既有宏观的社会性叙事也有蕴含对生活的细微诠释。而展览则试图从影像艺术自身发展的历史中引经据典,同时也寻找新的突破点,试图去打破以往影像与摄影的传统式定义与概念。

本次参展作品共采用了邀请和征集两种方式,在全球范畴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征集与评选。国内外众多的影像记录者、创作者都参与其中,展览汇聚了来自全球的234名艺术家的创作。

杨华《时间重组》,影像,1分58秒,2016年

而此次的主题亦是如此,“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概念既是策展的主题,同样也是众多参与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核心。

我们即是影像

影像艺术的发展在历史的洪流中彰显着不容小觑的力量,它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更是密不可分。影像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有光的地方即有影像存在。

赵亮《黑脸&白脸》,摄影,2015年

我们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在构建影像的同时,即是影像自身的一部分,这样相互影响的连动效应催生了这个时代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视觉语言丰富、多元、不乏新意的影像艺术创作者。

张晓《403个苹果》,摄影,420×240cm (13×18cm/个,共403个),2016年

包晓伟《乡音何处》,影像,19分钟50秒,2017年

本次展览围绕着影像艺术,呈献了数量可观的影像、装置及图像等内容,其中不乏形式新颖的影像作品。展览更将美术馆的固有展示空间予以改变,开辟了新的展示形式,赋予了观者另一番观展感受。

陈晓云《直角转弯》,摄影,144×180cm,2009年

展厅从上至下,观众甚而可以体验在地下车库中阅览艺术创作。随着道路起伏,行走在偌大的地下空间中随着影像的语言力量,在丰富的氛围中动用感官进行感受。此次特展“凝视·当代摄影大师肖像”也作为双年展的点睛之笔,单独设立了展区,展区内呈献了艺术家钟维兴所拍摄的60位摄影大师的肖像作品,非常值得一看。

钟维兴拍摄的荒木经惟

《时尚芭莎》艺术部独家专访策展人王庆松与崔灿灿,围绕展览的理念形式与影像艺术现状进行探讨。

 

王庆松与崔灿灿

芭莎:此次展览的主题名为“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什么意味?此次在展览方式及内容上,与往届有何相同与不同?

崔灿灿:双年展从往届到现届一直坚持于视野的开放性,它的姿态是试图不断地去开放、打开的,这也是我们将主题命名为“万丈高楼平地起”的一部分缘由。艺术关注现实,其自身就是现实的一部分,我们就是这万丈高楼中的一部分,万丈高楼即指影像在今天发生了什么它就由什么建立,又指作为一块砖、一片瓦,影像也在社会中承担了一定意义上的作用与责任。

何大用《渊》,摄影,130×157cm

相对往届来说,此次展览的展示对象与以往有一个很大区别,这届更多偏重于影像。我们希望呈献的是一个区别于国内其他双年展、摄影节形式的展览,也希望它是一个由影像与摄影构成的复合性展览,充分体现这两种形态、概念相互之间在交杂地带所产生的可能性。

相同的东西在于它继续延续了我们的价值观,对于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来说,最重要的延续就是它的开放性、能动性以及它与今天这个时代,与现实之间不断地保持着互动的关系,通过不断与他者试探性地建立连接来完成自身的一个变化。我们不断地用公共文化来界定着影像的既有形态,也在不断地用影像来表达公共文化,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改变的。

蔡颖莉《≠》,摄影,2016年

芭莎:你认为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何影响?传统文化符号与社会的现实结构间有什么联系?

王庆松:符号产生的象征意义是需要转换的,我在以往的很多拍摄作品中也使用过这种方式。过去的时代整体而言是混乱的,这种情形下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盲目模仿,我们不会对旧有图像本身多么的感兴趣,吸引我们的是它原本处在的那个环境与我们当下所处环境之间产生的一种对比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在寻找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从这个过程中将创作转化为一种新的方式。

冯建国《佛缘定力》,云岗石窟,每张80×100cm,3张一组;大足石刻每张80×80cm,3张一组;大足石刻每张100×80cm,2张一组;古格壁画每张100×80cm,3张一组。

芭莎:此次双年展的参展作品采用了邀请与征集的两种方式,是否拥有某种评判标准?

崔灿灿:艺术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作为一个策划人来说,我们依据我们的主题、对某一个事情的感知,这个感知来自于我们策展团队中每一个人的认识,大家把不同的概念放在一起。对于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来说,我们不希望拿一个尺子来衡量所有的作品,而是希望用不同的尺子把不同的作品呈现在一起,最终把它们构成一个整体。

朱加《墙角》,影像,5分钟,2013年

芭莎:在观念摄影的框架中,越来越多的作品渴望表达反讽态度,刺激性的影像实验层出不穷,如何看待这类作品所反映出的现象?

王庆松:这类作品现在越来越多,很多人将艺术观念停留在形式化的表达上,这样便失去了影像的真实性,艺术不应该过分脱离现实的语言境遇。那么以个人性质的摄影创作而言,使用这种元素时应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尽力从影像媒介在角度、特质上相对优势的部分来呈现内容。

参展艺术家Espen Dietrichson的作品

芭莎:你如何看待艺术与社会相互产生的作用?自省与批判性思维在艺术创作中是否值得提倡?

崔灿灿:艺术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不能脱离于社会,艺术在表达艺术家自身处境的时候即是在表达社会。我们以往认识的社会性批判可能仅仅把它狭隘地定义为政治批判,其实不是。艺术不存在于一个绝对的宏大叙事里,真实对于今天就是一种批判,无论是生活、情感、语言、价值观的真实,任何一个艺术家把自身强烈的真实处境、感受、认知进行表达的时候,它就构成一种批判。

王淋《空姐被语暴》,摄影,150×100cm,2016年

 

何云昌《同名同姓-李刚》,120×173cm

芭莎:你如何看待影像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的作用?在影像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中,它的什么特质让它经久不衰?

王庆松:影像于当代艺术中的地位就像其在生活中的现象,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自从科技被创新与推进后,影像艺术涉及的媒介也发生了改变。一个时代中,总会有一个事物取代另一个事物的现象,但它的本质永远存在,只能说是它在发展过程中会顺应改变。

李有杰《火与冰》,影像,15分钟,2017年

本次展览也延续了往届的评奖环节,评选团队由评委会、艺术家、媒体代表共同参与评选。而对于参展艺术家,本届双年展评选出了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颁奖晚会于4月29日晚隆重举办,同时宣布了本次摘冠的艺术家是何云昌,艺术家厉槟源、芦笛获得银奖,艺术家华伟成、赵赵、冯琳获得铜奖。

山城重庆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而在当代艺术领域中,作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持久深远的影像双年展,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将在未来的路上继续行进。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