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局部)
中国文字的最早字体是篆类字体,秦代以前的文字(除秦隶外)可统称为篆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篆书成为日常主要使用的文字。到了钟繇和王羲之生活的魏晋日期,篆隶在日常书写中基本被正、行、草三种字体所取代。随着这些新字体的兴起,篆隶变成了古体字、傅山等清初书法家追溯的书法本源,就是这两种比王羲之优雅的法书传统更为久远的古代字体。傅山宣称,这些在钟繇、王羲之生活的魏晋时期之前就通行的篆隶,是书法的最高典范。他认为钟繇、王羲之之所以成为正、行、草书的大师,正是因为他们深谙篆隶古体字向今体字的演变,并保持了古体字的方法和精神。
傅山反复呼吁书法家们重新认识古体字向今体字转变对书法的影响,追本溯源,以篆隶为本来实现书法的创新。他还将这一理论付诸具体的书法实践,并汇合当时其他学者的论述,逐渐形成深入人心的美学潮流。这是傅山的贡献。
摘自白谦慎先生《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书法的嬗变》
编辑:罗元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