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分会 独立与超脱

时间:2016-08-27 14:39:06 |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

会者

COLI, Jorge 国际主席

张晓凌 中方主席

宁卓涛 青年主席

GAIOTTO MIYOSHI, Alexander

PUSHAKOVA, Anna

CUTLER, Anthony

MARTINEZ, Felipe Sevilhano

ALVES Jr., Martinho

MARSDEN, Rachel

BITTENCOURT, Renata

CHICANGANA-BAYONA, Yobenj Aucardo
    The Table is Set, Dinner is Served. The Cannibals of Hans Holbein's Novus Orbis Regionum, 1532.

HUGUET, Bérangère

SCHOTT-FONTAINE, Sammy

张强

陈明

杜少虎

高天民

张惠明

朱其

艺术的“真伪”可以从至少三个方向去发掘:

第一,“真伪”在艺术创作中是艺术创作者潜意识中的标杆。这个普遍存在的“猜想”在不同文化中都被提升为“主义”或“真理”进行过(甚至一直延续着)论战。人们试图通过这无休止的论战为“真伪”划定界限和规范其权利。

必然的“侥幸”或是独创的“迂回”像传奇一般在论战中被孕育和配置。“真伪”像戒尺般横放在艺术与审查(政治层面的、宗教层面的、道德方面的、社会方面的、教育方面的)间,这也使艺术中的“自由(度)”成为了一个宽泛而难以界定的“大”问题。物质的限制(如,经费或是技术)同样也在“真伪”中展现着左右其界定的作用。在这些事实间的研究会使我们发现艺术如何“侥幸”的“迂回”过那些障碍的路径。在这里,我们需要唤起一个饱含哲学色彩的关于艺术创造者意识和实际作品的讨论。

第二,“真伪”与原创。为了确认艺术作品的作者需要确立其归属、需要知识、以及对含混不清的原始史料的甄辨。“归属”是主题研究最严谨的起点和基调。这必须是具备信服力和有说服力的,它应是经得起论证和推敲的。这一部分问题焦点将集中在作品的修复引出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已经实施过多重修复的作品。这牵扯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真伪”命题的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经常会出现在艺术市场中关于作品真伪和对作品及作者的估价的争论中。面对这些集合了不同时期的多重修复的艺术作品,历史学者对于“真伪”问题需要重新考量。

第三,涉及艺术定义和其在不同文化中的“真伪”界定问题。外来艺术在脱离其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在“新”的人文土壤中成长(或展出)的状态和其位置异变,尤其是与它自身在其自身文化中的最原始的功能(宗教、礼仪、实用、装饰和符号标识)相比较时所展现的差异,以及其为适应这一“新”的人文土壤所出现变化的状况,都是我们所讨论的“真伪”范畴。这是艺术史学者去如何界定“真伪”含义和范畴的新课题。

议题建议:

1)创作与审查:冲突和后果

2)艺术作品与客观现实的限制:解决和阻碍

3)真伪、认定和修复

4)在艺术史中“伪”的含义

5)“外来”艺术在博物馆和展览中的现实

6)艺术史学家定义的“真伪”及其概念性的解决方案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