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者
KRIEGER, Peter 国际主席
傅申 中方主席
滕宇宁 青年主席
SCHNEEMANN, Peter
Eco-Action: Materialities and Territories as Mediators of Contemporary Landscapes
RANKIN, Elizabeth
Imperial violations: undermining the conventional tropes of landscape. Michael Shepherd's New Zealand landscapes.
GEE, Gabriel
The Late 20th Century Marine: "Forgotten Spaces" and Trans-industrial Visions.
TURAZZI, Maria Inez
Favelas in Rio de Janeiro: new approaches to a singular landscape
FRESCHI, Federico
Eco-Action: Materialities and Territories as Mediators of Contemporary Landscapes
SUD, Shivani
In a Land of Death and Disease: Epidemiological Landscapes and Photography in Colonial Bombay
GOTLIEB, Marc
The Orientalist Sublime: Landscape, Self, and Spectator in the Work of Gérôme and his Contemporaries
KERN, Margit
Historical Landscape and Progress. Eco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Cuadros Nacionales” (National Paintings) in 19th Century Mexico
SENG, Eva-Maria
Pall Mall. From the Sportsground to the Urban Pleasure Ground
刘礼红
The Wu Landscape: Eco-aesthetics in Chinese Paintings, 1450-1550
翁剑青
景象·人文·图式 ——明代戏曲文学插图的场景与视觉涵义
颜晓军
董其昌与晚明的纪游山水——理学观念对真实风景的视觉重构
蒋方亭
王世贞与《水程图》册中的运河风景写生
许彤
乾隆朝“江南”名胜图像的制造与传播
“风景”是艺术史研究中最为复杂而有趣的课题之一。当今全球都共同经历“过度城市化”(hyper-urbanization)的遭遇,以往“城市”与“风景”之间的界线正在消融。新型城市景观呈现出的混杂形态不断激发出前所未有又难以理解的迥异图像,专家们也认为当代文化中的“风景”无疑是最有吸引力的视觉研究对象之一。然而这并不能避免传统的叙述模式将城市与风景对立。从神经学角度而言,风景这一概念在人脑中的建造重叠了现实世界与虚幻想象。对于风景的感知与理解亦通过复杂的多重视觉呈现得以建造。有关风景的图像集合了自然与文化各方面的元素,而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也造成了对图像意义的不同理解。
艺术史的方法可以提供一种观察的角度,来研究不同文化在不同时期对风景的表达:我们如何从图与词的角度来理解风景的建构?有哪些概念源自风景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和解释?有什么样的依据可以修正对于历史与当代的风景的界定?观看者在试图理解风景带来的复杂现象时如何处理这些概念?社会与现实反映在不同的风景美学概念中有什么样的关系?
本单元将分六个层次来组织对于“风景与奇观”的讨论:
1)风景画的其历史与现状。风景画是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类型(genre),这个层次主要解决风景画这一概念的产生和术语的使用,即“土地”的概念最初如何转换为地上景观,即风景,再发展到风景画。针对这部分,我们希望演讲者能够探讨风景及其视觉表达背后的文化阐释——一方面我们要探讨17世纪至今的西方绘画传统,另一方面也要特别注重亚洲绘画传统的图像和哲学背景(如中国的山水画)。同时,这部分也将探讨共同背景与环境下,如何通过风景观看形成精神与视觉的模式。
2)有关风景的集体意识也产生于其他的视觉媒介,如地景装置、摄影、电影,以及流行媒介(出版、电视和网络)。这些媒介构成视觉生产体系,为观看接受提供了不同的条件。除了特定场域的地景装置之外,摄影和视频记录下来的风景也可以显现为自然的不同变体,并且其传播力要更为广泛和持久。因此第二个层次主要讨论风景在媒介传达中的表现。可能涉及到的方面会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各种形式的视觉产品、流行文化或商业化的产物,以及制图术(cartography)或生态学(ecology)领域的科学图像。
3)有关设计和规划风景的人的研究,比如园艺师、景观建筑师、制图师、地理学家、生态学家,以及自然科学其他领域的专家。在这里风景作为一个多重复合的现象会牵涉到非常广阔的概念范畴。对于擅用图像分析的艺术史家而言,这些领域的补充可以激发起有关风景图像作为知识生产更为复杂的阐述。这部分探讨艺术的视觉形象与自然景观的科学属性之间如何紧密关联,以及风景如何影响到世界观。
4)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有关环境的讨论不仅集中在科学与政治决策领域,也会包括美学方面。围绕风景图像与想象的形象传达和概念界定拓宽了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风景及其相关的构成元素(如“云”也是其中之一)可以说是视觉知识生产最为密集的一个领域。论文可以涉及风景的图像再现在环境发展中的认识论意义。生态学的视角同时也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补充,这是由于艺术史学科本身经常会忽视风景的自然属性,及其在很长历史时期里的演化,比如地质构造、植被差异甚至是气候变化。如果我们把风景定义为时间对空间的渗透,那么风景画作为对自然瞬间的记录,也应该把自然演变的因素考虑其中。甚至是短暂的都市化进程刚刚建造出的环境,具有自身发展线索和美学特征,也应该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建立特殊的生态系统。
5)风景的政治图像学:针对这一层次的讨论应当分析风景的视觉形象如何具有政治性以及反映政治的诉求。这部分内容涉及国家、地区以及在地模式对于风景的图像建造。风景的问题涵盖在空间政治理论中,即每个基础构造和视觉元素都可以阐释政治意图。风景是一种由特定概念建构起来的政治文本。理论上而言,我们可以从开放的、大众的景观概念,一直研究到君主制的政治地标、独裁专制的疆域概念以及帝国主义的大规模扩张。有关政治图像学的最新进展已经反映出这一艺术史研究的领域可能为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注入新的观念。
6)作为奇观的城市和景观,包含政治学、生态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的问题。基于风景作为社会设施的传统欧洲理念,居伊·德波(Guy Debord)所谓的“景观社会”(society of spectacles)理论,把城市与自然的问题转化到消费社会流行文化蔓延背后孤立、简化、庸俗化的问题之中。商业化奇观的典型案例就是20世纪晚期的赌城,如拉斯维加斯与澳门的兴起。另一方面大型购物场所和娱乐中心也可以看作当代奇观的缩微景观,在这里,布景一般打造出来的“人间天堂”(locus amoenus)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消费。这种商业化打造出的视觉奇观已经成为当代都市构成的一种基本范式。针对风景和奇观在艺术史层面的追问,有助于分析视觉模式的形态以及他们对于城市图景的影响,并可以探讨在这一过程中什么样的概念被用于解释和批评这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