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者
ASHER, Frederick M. 国际主席
汪悦进 中方主席
黄冰 青年主席
ZOHAR, Ayelet
The Intimate, the Controversial and the Public Sphere: Koizumi Meiro's Video Performances
WU Xueshan
Through Media: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mage of ‘Long Wall of Ten Thousand Li
WHYTE, Iain Boyd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ranslation
唐宏峰
Remediation in Dianshizhai Pictorial
ROBERTS, Claire
David Adjaye's Cosmopolitan Eye
PURTLE, Jennifer
Optical Media in Postglobal Perspective
O'BRIEN, Elaine
Rooted and Routed: The Worlding of Contemporary Indigenous Art
NELSON, Steven
David Adjaye's Cosmopolitan Eye
JONES, Caroline
Occupying the Global Village
GRAU, Oliver
On a Political Iconography of Information Societies
BARTSCH, Anna-Maria
The Selfie - Art or Expression of the “Stupidity of the Masses”?
解释一:
媒体和媒介近来成为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中最前沿且活跃的话题。技术发展导致了新媒介对于旧媒介的激烈革新,随之而来的便是新的艺术媒介的风行。新媒介也自然衍生出了新型的观念艺术和非实体艺术这些新艺术形式。对于媒介特殊性的超越,对“后媒介状况”的热衷或纠结,或是借新媒体重铸旧媒材等等,这些现象都归集于一个媒介问题。艺术媒介难以坐实:一方面包括材料与技术载体,另一方面包括社会实践和文化成规。艺术媒介便介于这两者之间。偏重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对媒介完全不同的理解与阐释。近来对于自动化,影像技术,新材料和物体自我意识导向等新课题的出现,引出新讨论焦点:媒介究竟主要属物质还是精神范畴,抑或是两者兼顾?新旧媒体的交叉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驱动视觉文化的变化:是技术还是认知主体?是物本位还是人本位,抑或是两者皆是?图像作为媒材艺术载体如何改变或塑造我们的世界观?我们如何梳理或调和艺术媒介这种既无所不在又难以坐实的矛盾?媒介的这种双重属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是如何展开的?本会场主席诚邀学者提交论文,讨论范围既可以与上述问题有关,亦可以不限于此,只要是与艺术媒介相关问题的探讨,皆属考虑范围之内。
解释二:
在这个关于媒介和视觉的分会中,我们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信息时代中的全球性是如何影响文化身份的形成;第二,便捷的传播方式是如何缔造了越来越趋同的世界文化。例如,我们会问,东南亚的当代艺术有什么特点?今天那些居住在东南亚的艺术家或许已经逐渐失去了他们的文化身份,他们的作品可能与其他地区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没有太大的区别,尽管这个区域依旧深受佛教和印度教文化的影响。
当谈及现当代艺术的时候,我们是否会主观地假想一种主导性文化的存在——例如欧美的艺术实践和形式——媒体的广泛传播使得它的观念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认可。与此同时,我们不会忘记日本的浮世绘是如何影响了十九世纪法国艺术的发展,那么今天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是否依旧存在一种视觉文化去激励当代欧美艺术家的创作?总之,形形色色的媒体/媒介共同塑造了全球性的文化,为区域性艺术语言的发展创造了环境——趋同性和抵抗性并存。我们在强调媒体重要性的同时,也需要探究不同媒体/媒介在上述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观众对于这种视觉产物或积极或消极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