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第十六分会场
商品与市场
编者按:日前,大会筹委会的工作会议上决定,为方便国内外专业人士提前了解本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内容,秘书处邀请每一个分会的主席分别对各自主持场次的主题进行阐述,并且介绍参加会议的人员和将要做出的报告内容。我们此次大会共设21个分会场,每一个分会场由一位国际主席、一位中方主席和一位青年主席组成,这63位主席已经在近两年的准备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智慧。我们将按顺序推送每个分会场的内容介绍,今天呈现的是第十六分会“商品与市场”。
一、主题阐释
德国著名艺术史家阿比·瓦尔堡曾经说过:“艺术品市场可以被理解成‘图像的交通工具’”。这句话充分体现出艺术品市场作为东西方各种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的艺术思维逻辑,不同的图像学模式之间彼此产生交流与互动、认知和理解的特殊载体的作用。无论面对政治形势变化还是社会形态的更迭,艺术品市场自身场域的根本发展动力来自于人类对于价值的渴望和不懈追求。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艺术品特殊流动途径的艺术品市场的作用正日益凸显。艺术品市场不仅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而且它正在建构图像生成的新方式,创造艺术新的传播方式,也在改变我们理解艺术的思索路径。以往的艺术史研究往往忽略艺术品所具有的商品属性,但随着艺术史与其他学科在研究方法上的互通互融,我们不能在研究艺术品时却对其具有的商品属性视而不见。未来的艺术史研究必须从全视域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品。一件作品在市场语境下的来源、分配和交换的过程都必须被加以关照。因此,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第十六分会场的主题设置为“商品与市场”(Commodity and Market)。大会期望引入“商品与市场”这组新的语词来丰富艺术史研究的视角,而该组概念也正好呼应了本届艺术史大会的主题“TERMS(概念: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我们希望学者们能够用一种崭新的维度来理解艺术的发展和演进。希望来自艺术史、艺术社会学、艺术品市场、艺术经济乃至其它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用个案研究和跨学科的方法来阐释“商品与市场”与艺术发展之间动态的关系。
二、主席介绍
本组外方主席是德国汉堡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德国瓦尔堡档案馆馆长Uwe Fleckner(傅无为),他主要研究18到21世纪法国和德国艺术和艺术理论,尤其专注对肖像画、“堕落”艺术以及政治图像学的研究。中方主席是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赵力教授,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美术史论、中国书画鉴定、当代美术批评,艺术经济。青年主席是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马学东,他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艺术品市场、艺术经济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三、征稿与遴选
本组自发布征稿函之后,共征集到来自世界各地学者的41份投稿。在2015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预备会议上,本组三位主席经过现场讨论最终确定12份投稿入选。选择的第一个标准是论文探讨的问题要与本组想展开讨论的问题基本相符。在本组中,我们主要想讨论的问题是在20世纪政治冲突和经济变化的大背景下导致的艺术品被迫的流动、艺术品市场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新兴艺术市场的崛起、非西方国家的艺术家以市场为导向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在历史脉络中回溯东西方艺术品市场的交流与互动,收藏与市场之间的结果与过程互相作用等问题。选择的第二个标准是论题的多元化,因为“商品与市场”的题目本身较具有开放性,我们期望的稿件能够在历史的框架下从多角度用具体案例阐释出艺术品市场对于艺术史研究的重要性。选择的第三个标准是要平衡东西方学者的比例,尽量能够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入选参会。
为了保证会议的质量和符合大会要求的参会人数,本组外方主席Uwe Fleckner教授又特邀三位学者撰写论文,本组共有15份投稿入选,但有两位发言人因故不能参会,所以本组最终有13位发言人参与。这13人中有2位来自阿根廷、1位来自德国、3位来自中国大陆、1位来自中国台湾、1位来自韩国、1位来自英国、1位来自比利时、1位来自法国,2位来自美国。
四、版块和论文
根据大会日程安排,本组将于9月18日(全天)和9月20日上午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历时一天半,分为四个半场,但根据本组讨论问题划分成五个版块。
第一个版块讨论的共同点是艺术品市场与艺术家创作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该版块由4篇论文组成:
1、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艺术史系博士生于渺的论文《可见的钞票、不可见的资本、市场流变中的艺术自治:中国当代艺术的“自我流通”实践》(Visible Cash, Invisible Capital, and Artistic Autonomyin the Market: The Practice of Self-circulation by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ists)选取20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初期到全球资本主义的当下,艺术家挪用市场机制进行艺术创作和自我组织的个案,在历史框架下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市场流通与艺术自治之间充满张力的关系。
2、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博士生徐丹的论文题目是《收藏不可收藏之物: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去物质化》(Collect the Uncollectible :Dematerialisation Art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文章以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去物质”化创作实践为案例,以“去物质”概念切入艺术家“去物质化”的创作实践,通常这些创作都是“不可收藏之物”。但在现今的艺术格局之中,这些“不可收藏之物”却可以通过市场被收藏。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艺术的定义被扩展和重塑了,艺术系统的边界和框架也被解构和重构了。
3、韩国弘益大学的博士生Seung-hyun Lee的论文题目是《消费社会,新自由主义和当代艺术:安迪·沃霍尔,达明·赫斯特、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的当代艺术》(Consumer Society, Neoliberalism, and Contemporary Art: Andy Warhol, Damien Hirst, and Felix Gonzalez-Torres)。文章选择安迪·沃霍尔、达明·赫斯特、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三位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为例来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达到发展高峰时期及之后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这两个时间段的经济发展是如何对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施加影响的。
4、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沈淑琦博士的论文题目是《从无名小卒到知名巨擘:中介人,商品和齐白石艺术的塑造》(From Nobody to Somebody: Agents, Commodity and the Making of Qi Baishi’s(1864-1957)Art)。文章从齐白石的人际交往圈对其创作的影响,齐白石作品价格变动与其职业生涯之间关系这两个方面来呈现齐白石身份的变化过程。论文从齐白石的朋友、代理人、赞助人和收藏家的近距离视角详述了齐白石与他所处的文化语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个版块讨论的共同点是市场带来的商品流动促进了东西方艺术的互动与交流。该版块由3篇论文组成:
1、德国柏林工业大学Christine Howald博士的文章题目是《走近“他者”:19世纪到20世纪法国的中国艺术品市场》(Approaching the “Other”:The French Market for Chinese Art (19th-20th century))。以19世纪中期之后,东亚被迫向西方开放之后所形成的新市场为讨论对象,比较了欧洲人对中日两国为代表的东亚艺术的认知的变化,同时也分析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个跨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动力来自于欧洲古董商和以卢芹斋等为代表的亚洲古董商共同参与,他们用东亚艺术品在欧洲的流动不仅影响了西方艺术的发展,而且也对欧洲人收藏东亚艺术品的品味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2、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Lyce Jankowski博士的论文题目是《批发收藏品:以康茂洋行为例谈东方艺术的古董商》(Wholesale Collectibles: an example from “Kuhn &Komor, curio dealers in the East”)。文章以收藏在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Major George Uvedale price从康茂洋行(Kuhn &Komor)购藏的东亚钱币等藏品作为具体案例研究康茂洋行。这批藏品能清晰反映出以康茂洋行为代表的经营东方艺术的古董商如何回应收藏者的需求,他们利用东西方艺术市场的频繁交流拓展出了收藏品的新类型。
3、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施茜教授的论文《从日本伊万里到中国伊万里——十八世纪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外销瓷》(From Japanese Imari to Chinese Imari: 18th Century Eastern Export Porcelain in the European Market)以18世纪欧洲市场上东方外销瓷的案例为讨论对象。中国海禁政策的实行和解除为日本制造出“古伊万里样式”的外销瓷和中国创造出“中国伊万里样式”外销瓷提供了外部条件,但更重要的条件是欧洲市场的巨大需求使中日两国在外销瓷的生产上发生竞争。这种竞争并不仅仅只是中日两国在贸易领域和外销瓷器风格上的竞争,本质上是对东方艺术身份代表的争夺。
第三个版块讨论的共同点是新兴艺术市场崛起之后对该国家传统艺术或者当代艺术的影响。该版块由2篇论文组成:
1、本组第一篇特别约稿的论文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艺术史系教授Sylvester Okwunodu Ogbechie。他论文的题目是《新黑人:全球市场下的非洲当代艺术》(Black is the New Black: Contemporary African Art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文章讨论了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如何塑造了国际视野中的非洲当代艺术的新形象。尽管过去十年,通过在有声望的国际艺术展览上展出的非洲艺术家的作品以及非洲当代艺术在拍卖市场上的强势表现,全球对非洲当代艺术的兴趣高涨,但这种新的关注对于非洲艺术家而言是一种恩惠。在全球化时代,非洲当代艺术家和经济力量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在全球艺术市场中,非洲艺术家是如何被表现的?这些问题都将在文中找到答案。
2、荷兰鹿特丹大学伊拉斯谟大学Filip Vermeylen教授的论文题目是《艺术商品化:全球艺术市场中的印度绘画的流动》(The Commodification of Art :Moving Indian Painting in the Global Market)。伴随印度经济的发展和中产阶级的扩大,印度本土的艺术市场开始蓬勃发展。市场的发展引起西方消费者对印度本土传统和当代艺术的兴趣,但与此同时也开启了印度本土民间艺术和当代艺术商品化的过程,论文是要探知国际市场如何对印度本土传统艺术的功能甚至含义产生影响的。
第四个版块的文章的共同点是都探讨了政治和战争导致的艺术品的被迫流动和被破坏,这两个问题都指向了需要对艺术品的来源加以关注,而这将是近期艺术品市场与艺术史之间研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议题。该版块由2篇论文组成:
1、阿根廷雷斯德费布雷罗国立大学Talía Bermejo博士的论文题目是《被放逐/被绑架的绘画:二战期间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艺术市场、收藏和流通》(ExiledPainting/KidnappedPaintingMarket,Collectors And Circulation of Works During Of Works During World War II In Buenos Aires)。在二战的大背景下,论文选取1940到1941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开设了分支的威尔斯登画廊为案例。该画廊实施的经营策略有效满足了布宜诺斯艾利斯本地收藏家的需求,本地收藏家期望保存在二战中受到破坏和抢劫的欧洲文化艺术遗产的观念推动了布宜诺斯艾利斯拍卖和商业画廊的发展积极性。然而,由于缺少作品原初的信息导致不少收藏品的来源都与纳粹的战利品相关联。作者重点强调了二战期间和当下,画廊在艺术品流通的身份识别和隐藏双重游戏中所扮演的两面派角色。
2、本组第二篇特别约稿的论文来自英国伦敦瓦尔堡档案馆博士后Babette Schnitzlein的论文题目是《被掠夺的文物:古代近东文物的交易和对研究的影响》(Looted Antiquity:The Trade of Ancient Near Eastern Artefacts and its Impact on Research)。近几年,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文物和遗迹因战争被破坏,不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文物正在通过黑市进行交易。不稳定的政局不仅影响到艺术品市场,而且也影响到对这些文物和遗迹的学术研究。2014年夏天,圣战主义者对于这些文物破坏的影像和图像引起了全球各界人士和公共组织的强烈抗议,公众话语的舆论正在改变对这些文物进行学术研究的方式。
第五个版块发言人文章表面上看起来有所差别,但他们分别从一个收藏家个体和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考察这两者是如何对市场施加影响的。该版块由2篇论文组成:
1、阿根廷圣马丁国立大学María Isabel Baldasarre博士的论文题目是《市场,国家和文化领导权:20世纪初法国对外艺术展览常设委员会的功能》(Market, state and cultural hegemony: The action of the Comité Permanent des Exposition françaises des beaux art à l'étrang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XXth Century)。经典的理论把市场定义为能够自动调整和平衡需求与供给。但在一些例子中,国家在艺术市场的国际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家也会为市场提供发展动力。文章分析了法国在英国伦敦和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海外展览会针对“想象”的公众展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来呈现法国艺术的发展趋势,正是通过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展览使不少法国后印象派和象征主义作品被阿根廷的公共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收藏。20世纪初期法国艺术市场发展的背后其实得益于法国对外艺术展览常设委员会乃至国家在背后的规划和支持。
2、本组第二份特邀论文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舍姆艺术博物馆的Jennifer Wagelie博士的论文题目是《W.O. Oldmand的效应:一个人对美国早期人种学博物馆的影响》(The W.O. Oldman Effect: One Man’s Influence on Early American Ethnographic Museums)。收藏家William Ockelford Oldman1948年以4.4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收藏的毛利族人的人种学物品出售给新西兰政府,但为什么他不将藏品出售给美国的人种学博物馆呢?论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介商和早期人种学博物馆对于人种学物品和知识如何传播的新视角,使我们既了解20世纪初期人种学物品市场的变化,也让我们深入了解Oldman对博物馆的收藏产生的后续效应。
五、研讨延续
借此次第34届艺术史大会在中国举办的契机,我们准备以后继续举办以“商品与市场”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活动,邀请全球艺术史该领域的专家对该话题进行延续性的深入探讨,希望用“商品和市场”这个以往在美术史研究中被忽略的角度来丰富艺术史的研究,拓展艺术史的研究领域。
执笔人:中央美术学院马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