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Session 8 【分会场介绍】第八分会“禁忌与教化”

时间:2016-08-27 11:06:50 |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

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第八分会场

禁忌与教化

编者按:日前,大会筹委会的工作会议上决定,为方便国内外专业人士提前了解本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内容,秘书处邀请每一个分会的主席分别对各自主持场次的主题进行阐述,并且介绍参加会议的人员和将要做出的报告内容。我们此次大会共设21个分会场,每一个分会场由一位国际主席、一位中方主席和一位青年主席组成,这63位主席已经在近两年的准备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智慧。我们将按顺序推送每个分会场的内容介绍,今天呈现的是第八分会“禁忌与教化”。

世界艺术史大会第八分会——“禁忌与教化”着重研究“艺术与权力”的关系,讨论艺术被各种政治与宗教权威所使用和利用的情况及其后果。作为强势的权力将艺术作为禁忌和宣传的手段,这里的权力可以是影响(如宗教),又可能是强制(如政权宣传),以及人类本身对艺术的某种习俗的运用(如传统禁忌)。宣传(传播)和教育(教化、传教)有时又被看作艺术的两个不同功能。出于宗教和政治的原因,利用艺术进行教化和传教。一方面使得艺术发生积极的变化,另一方面则由于这些宗教与政治的教化与传教而对已有的艺术和异己的艺术进行消极破坏。艺术权力现在进入“艺术运动与社会转型”阶段。无论是西方国家面对的后冷战时期的社会分化,还是威权社会所面临的社会转型,艺术作为一种启蒙与精神召唤的功能具备了与传统的“工具武器论”不同的特征和实质,成为艺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新论题。

该分会由瑞士日内瓦大学艺术史系达里奥·甘博尼(Dario GAMBONI)教授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前副馆长陈履生教授共同主持。两位学者都是该领域研究的专家,甘博尼教授对法国大革命以来宗教、政权对艺术的影响有大量深入研究;陈履生教授既是博物馆方面的专家,也就中国延安以来的革命美术及新中国时期的美术与政治的关系做过系统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青年学者郑艳担任本分会场的青年主席。

“禁忌与教化”主题收到全球近30位学者的投稿,经过2015年CIHA预备会议讨论,从中甄选出13位学者的12篇论文,并由中外方主席特邀3位中外学者,组成15人的发言阵容,于2016年9月16日下午至9月17日进行3场专题发言。

外方主席达里奥教授将在第1专场发言开始之前对“禁忌与教化”这一主题做重点阐述,并以导论的形式对与会发言嘉宾的学术背景及其研究论题做总体介绍。第1专场发言嘉宾的研究主要涉及西方早期宗教、政权对艺术的影响。美国人类学家Adrienne KAEPPLER长期侧重于社会结构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研究,作为本次分会的特邀嘉宾,她将从人类学的视角讨论“禁忌”与“法力”的影响;来自沙哈拉大沙漠的西非内陆国家布基纳法索的布雷玛(Boureima T. Diamitani)的题目是《眼不见心:西非布基纳法索的秘密和圣物》,讨论的是神秘的宗教面具Komo不对公众和女性展示的原因。日本学者荒木文果(ARAKI Fumika)以《被压制的记忆:锡耶纳圣伯那迪诺在15世纪晚期罗马的合法性》为题,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罗马教堂壁画对IHS字母组合的回避与刻意隐藏圣徒的“异端”记忆有关;加拿大学者阿努拉哈(Anuradha GOBIN)关注荷兰共和国时期解剖学院对死囚尸体的使用,探讨禁忌对象如何转化为公众资源的问题;巴西学者卡米拉·达兹(Camilla DAZZI) 和亚瑟·瓦力(Arthur VALLE)就非洲裔巴西人的宗教和艺术展开讨论,特别关注他们的图像制作、图像破坏等问题。

自艺术产生以来,“身体”反复作为重要主题出现在各时代的艺术创作中,同时艺术中对“身体”使用尺度的把握又是敏感而微妙的,很容易触及宗教或习俗中的“禁忌”。第2专场集中了5位从“身体”角度出发,探讨“艺术与禁忌”关系的学者,他们的研究涉及色情在艺术中的表达,如瑞典学者Magnus ULLEN《身体禁忌的感官兴奋:再探艺术与色情》;中国当代艺术中对“身体”主题的利用,如中国青年学者高士淯的《身体风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身体》;以及三位以身体作为创作主题或媒介的艺术家个案,包括美国学者Nancy DEFFEBACH的《德伯拉的艺术:禁忌、抵抗、政府审查和稳定措施》,来自匈牙利的Hedvig TURAI)的《共产主义、同化和禁忌: János Major的“ Móric Scharf的记忆”》和日本独立学者Taisuke EDAMURA的《被覆盖的生殖器:鹰野隆大<和我>的面纱》。

第3分场嘉宾的发言着重于现当代社会语境下艺术与政治、法律等因素的关系。台湾学者Vivian Li的《再感动:台湾的艺术与从政》通过分析蒋介石雕像从政治语境到艺术环境的转移,探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911事件以后“审美恐怖主义”被很多艺术家看作是前卫艺术的“创造性毁灭”策略,德国学者Sebastian BADEN在其《豪森综合征和911以后的前卫禁忌》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指出了豪森综合征的现代主义根源;中国学者王璜生的从美术馆展览和公共教育的角度思考美术馆与知识生产的关系;拥有法律和艺术史双重学科背景的澳大利亚学者Kate MACNEILL的《抄袭等于偷盗:知识产权、文化实践和视觉艺术的交汇点》从大量艺术家实例出发,讨论了知识产权法与艺术实践的关系;中国学者曹庆晖以艺术家个案,探究现代中国政治、文化语境,特别是规训的要求对艺术家观看视角乃至艺术创作手法的影响。中方主席陈履生教授将在第3分场嘉宾发言结束后对“禁忌与教化”这一主题和15位学者的发言做总结评述。

中国国家博物馆 郑艳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