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Session 3 【分会场介绍】第三分会“想象与投射”

时间:2016-08-27 10:39:47 |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

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第三分会场

想象与投射

编者按:日前,大会筹委会的工作会议上决定,为方便国内外专业人士提前了解本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内容,秘书处邀请每一个分会的主席分别对各自主持场次的主题进行阐述,并且介绍参加会议的人员和将要做出的报告内容。我们此次大会共设21个分会场,每一个分会场由一位国际主席、一位中方主席和一位青年主席组成,这63位主席已经在近两年的准备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智慧。我们将按顺序推送每个分会场的内容介绍,今天呈现的是第三分会“想象与投射”。

《洛神赋图》的创作跟宋高宗的后宫有什么关系?

黄宾虹和塞尚这两位近代的艺术大师是否有过跨越时空的交集?

《罗兰之歌》的主人公英雄罗兰到底长什么样?

古希腊的悲剧与培根的十字架有什么联系?

你见过基督和佛陀的脚印吗?

这些问题你将在这里得到答案,又或者追寻这些答案又是新的想象的开始。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或者赞助人想象的投射,而追溯这些投射的根源、探究图像背后的观念恰恰又是一个想象的过程。本组的讨论将围绕两个主题展开:第一,社会文化背景和由此产生的艺术观念之间的关系。第二,想象和幻觉中的象征物与同时期艺术观念的共生,即艺术家如何将自己的想象投射到自然和人造物上以此来创作那些铭刻着他们独特时空标志的艺术作品。

自征稿以来,我们一共收到了57份来自世界各地的稿件,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的各种问题。我们从中选出了14份具有代表性的稿件,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基于想象与投射的讨论。这十四位发言人分别来自:中国(4位),美国(3位),德国(2位),西班牙(2位),波兰(1位),巴西(1位),和以色列(1位)。

根据三个半天中的三次茶歇,我们将讨论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超现实主义的先声


Giorgio de Chirico, The Song of Love, 1914

超现实主义无疑是解释“想象与投射”的最好开场。这一部分有两场发言。德国的Karin Wimmer博士将探讨意大利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的图像空间和幻象的来源;而西班牙的Gabriel Cabello教授将分析超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布勒东(André Breton)的观念是如何影响西班牙导演布努埃尔(Luis Buñuel)的电影创作。

第二部分:神、鬼和英雄形象的创造


布莱梅的罗兰像,1404

这一部分的三场发言将分别探讨不同文化中对于神、鬼和英雄形象的塑造。首先,美国的江伊莉(Elizabeth Childs-Johnson)教授将展示商代的宗教和艺术中对于鬼的表现和关于“異”的图象变形。其次,以色列的Assaf Pinkus教授将目光放在了《罗兰之歌》的主人公英雄罗兰的雕塑之上,探究自文艺复兴以来罗兰的形象是如何被逐渐塑造的;而波兰的Anna Manicka博士则将展现20世纪波兰女艺术家Zofia Stryjeńska对于斯拉夫传统文化中的神的再创造,以及其中所涉及的民族主义和女性主义的问题。

第三部分:中国的书画


塞尚《圣维克多山》(局部)1904-06


黄宾虹《桃花溪》1953

这一部分的三场发言将从三个视角来讨论中国书画的问题。上海大学的凌敏教授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绘画中三个图式的形成与变异,以及其中蕴藏的审美和视觉方式的变化。中央美术学院的邵彦教授关于《洛神赋图》的图像分析和历史溯源则将提供了一个关于观念和社会文化背景关系的具体研究案例。浙江大学的沈语冰教授通过比较黄宾虹和塞尚作品的笔触和构图来展现中西现代主义绘画的会通之路。可能在这个部分还会有一些相关的专题讲演和延伸讨论。

第四部分:从文本到图像


Francis Bacon, Second version of Triptych 1944, 1988

这一部分的两场发言将围绕文献和文学作品与图像的关系进行。西班牙的Monika Keska博士将讨论古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Oresteia)如何影响培根(Francis Bacon)关于十字架和斗牛题材的作品创作。而中央美术学院的于润生教授将十九世纪俄罗斯收藏家特列季亚科夫(П.М. Третьяков)的艺术收藏和展陈空间纳入瓦萨里以来对艺术史书写的传统中,从而分析空间、文本以及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第五部分:基督教的新图像志


Maarten de Vos. St Michael Trampling Satan, 1584

这一部分的三位发言人将从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出发,发掘基督教图像志中新的内容和意义。美国的James Clifton博士将讨论基督和佛陀的脚印以及这些图像所暗示的界域空间,从而深入研究两种宗教对于肉体和精神、人间和天堂的空间表达;美国的Stephanie Porras教授将追溯十六世纪弗兰德斯画家Maerten de Vos的《圣天使米迦勒》(St Michael the Archangel)版画的历史渊源,展现处于清教中心的艺术家群体对于天主教权力的想象;巴西的Tamara Quirico教授则立足于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西属拉美地区对于《最后的审判》这一题材的再现,通过与欧洲同题材图像的对比,分析本土社会文化对传统宗教题材的影响。

第六部分:从图像到文本


Cy Twombly, 50 Days at Iliam: Shades of Achilles, Patroclus, and Hector, 1978

来自德国的James Burton博士关于符象化/艺格敷词(Ekphrasis)和科幻小说的讨论将会为本次分会做一个非常意义的总结。Burton博士将会讨论“符象化”在传统和现代语境中的两种理解,以及这两种视角所投射的想象空间与科幻小说的关系。

这六个部分的结构或许不是最完美的,但反映了本组对于“想象与投射”的理解方式,以及以此观念为出发点叙述世界艺术史的新视角。本组主席之一Fred S. Kleiner教授在编写《加德纳艺术史》时的全盘观念和世界性眼光为这一讨论结构的搭建提供了绝佳的经验和范本。另一位主席邵亦杨教授基于二十世纪以来的艺术理论和视觉文化的思维角度则将本组的思考带入了一个更为丰富和多元的逻辑空间。如果作品是其原有时空的产物,那么艺术家如何将文化符号融入其中而创造出面向世界观众的作品?神话是否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它们是否会跨越文化的边界而进入另一种文化的语境之中?在当代艺术中,我们是否正在见证一个或者多个通行的“神话”慢慢成型?新媒体和多媒体艺术的发展是否使得重新定义艺术史的概念成为必需?

本组的两位主席,波士顿大学的Fred S. Kleiner教授和中央美术学院的邵亦杨教授是多年的好友,也均是笔者的导师。二位教授悉心教导,帮助笔者建构了西方艺术史从古罗马到现当代的知识图景。正得益于此,整个分会的组织过程愉快而高效,大家的讨论交流如同家人一般亲密无间。在大会每一个阶段性截至日时,我们时常在打趣:这次又是我们最快吗?

Kleiner教授常说一句话,我们希望看到的古罗马和“真实”的古罗马都不是古罗马。这句话恰恰说明了想象、真实和投射之间的差异。想象赋予了我们在时间与空间的象限里描绘“真实”世界的权利,从而基于空间的想象和基于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维度上获得了统一。或许我们无法从图像、文字甚至所处空间中获得所谓的真实——尤其是柏拉图所说的“理式”。然而我想化用邵亦杨教授的一句话来解释这个困局:我们面对的艺术史归根到底是对各个时代社会变革的不同程度的记录。当你希望从中寻找绝对的真实时,它或许会令你失望;但是当你想在其中寻求思想的乐趣时,它却会令你着迷。

执笔人:胡桥

2016年8月11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