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第二分会场
标准与品评
编者按:日前,大会筹委会的工作会议上决定,为方便国内外专业人士提前了解本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内容,秘书处邀请每一个分会的主席分别对各自主持场次的主题进行阐述,并且介绍参加会议的人员和将要做出的报告内容。我们此次大会共设21个分会场,每一个分会场由一位国际主席、一位中方主席和一位青年主席组成,这63位主席已经在近两年的准备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智慧。我们将按顺序推送每个分会场的内容介绍,今天呈现的是第二分会“标准与品评”。
第二分会场讨论重点在于切入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艺术评价系统与价值观念怎样形成和影响对艺术价值判断标准。该分会场国际主席是芬兰Jyväskylä大学艺术史教授Annika Waenerberg,中方主席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教授。该组青年主席杨静目前在芬兰Jyväskylä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一种文化内部对艺术的评价系统与价值观念是在内在和外在诸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内在因素集中于美学和艺术自身内在规律的影响;外在因素则涉及历史、社会、意识形态、经济乃至科学技术对艺术影响。这种评价系统与价值观念形成对艺术价值的判断标准,不但决定一件人造物能否成为艺术品,而且决定对艺术品和艺术家的优劣等级划分,这种标准和规范反过来又对艺术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此外这种对艺术价值判断标准是动态的,当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产生变化时,对艺术价值判断标准也会随之变化。
本分会场在选稿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研究问题和个案切合主题;论文的原创性;结构的合理性,理论的深度以及对研究课题的理解程度;适当注意中文作者和非中文作者发言人的比例。经过两位主席反复斟酌,最后从收到的71份稿件中选出了15位发言人,分别来自比利时,加拿大、芬兰、德国、意大利、美国和中国。本组没有进行特别约稿。
根据收稿情况,本组目前基本确定了5个子议题 (板块): 对既有艺术评价体系既观念的遵循和创新、艺术内部观念的变化对艺术评价体系与价值观念的影响、艺术品价值的认知和接受、收藏和艺术市场研究、以及政治意识形态与艺术创作以及评判标准的关系。
艺术史研究中对既有评价体系及观念的遵循和创新是本分会场第一个讨论板块。比利时学者、布鲁塞尔-上海IFA画廊副主任Angelique Demur的发言,将给我们展示比利时19世纪末民族意识建立过程中,文学艺术界对文艺复兴观念的理解和重新阐释。来自芬兰图尔库大学的艺术史研究者Tutta Palin将向我们提供对历史上现代主义艺术实验的另类研究视角,即对于具象现代主义的探讨。中国艺术研究者高阳将谈论明清绘画中的复古和创新及其文化渊源。
第二个板块集中讨论艺术内部观念的变化对艺术评价体系的影响。三位发言人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的艺术史教授John Klein是研究马蒂斯的专家,他将深入阐述过去两百多年西方艺术史研究里对装饰艺术的评价,以及19世纪末艺术家继承装饰艺术的传统以挑战传统的架上绘画的艺术格局。意大利学者Stefano De Bosio将结合沃尔夫林的形式主义理论和康定斯基的美学思想探讨图像的横向配置、图像左右逆转这一有趣的现象,以及其对绘画作品的解读和对其价值的评价。唐代绘画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青年学者穆瑞凤的发言将集中阐述唐代绘画品评中的标准问题。
第三个板块涉及艺术品价值的认知和接受。意大利学者、米兰IULM副教授Casini Tommaso以深入个案研究的方式,生动呈现现代多媒体视听技术的运用如何深刻影响对米开朗基罗经典作品的传播、认知和接受。中国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屈波的研究则直接针对新中国艺术批评的历史;他提出中层批评的概念并深入浅出介绍中层艺术批评对于大众对艺术品的接受,以及专业艺术批评的深远影响。来自德国的研究者Rosa Barotsi则从二十世纪艺术史上的一系列极端的对艺术品的破坏行为的角度,探讨艺术品价值认知领域的冲突,涉及到艺术与非艺术的问题。
收藏和艺术市场研究直接反映某个社会在某个历史时期对艺术价值优劣评判的标准。艺术收藏与艺术市场是本分会第四个讨论板块。芬兰艺术研究者Teija Luukkanen-Hirvikoski将向我们展示过去了解较少的芬兰企业艺术品的选择和收藏情况。来自中国台湾,目前在芬兰从事当代艺术研究的王淑臻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评判体系进行了批判性研究,她呼吁建立一个包含“市场价值”、 “艺术性”和“社会关联”三项指标的排行机制以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事实并促进其健康发展。来自德国的Corina Meyer将介绍德国法兰克福Städel博物馆在19世纪初对Johann Friedrich Städel的私人收藏进行鉴定、评估和定价的情况,展现当时艺术品价值评判的观念和标准。
政治意识形态与艺术创作以及评判标准的关系从来是艺术史研究的重头,在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研究中尤甚。这也是本分会场的一个重要板块。加拿大蒙特利尔UQAM艺术史教授Annie Gérin将介绍苏联早期讽刺艺术的兴衰,并将其放在二十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苏联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下进行讨论。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渟的研究,将挖掘解释抗战时期在文化救亡运动影响下西北文物考察工作的重要意义,即在跨学科介入下对古代艺术文物进行多元价值重构和实现中国传统艺术史研究的现代转型。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表达是艺术史研究中一个长盛不衰的课题。中央美院副教授郭红梅的研究,将给我们展现对于毛泽东时代艺术里女性形象变迁,以及背后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
执笔人: 芬兰Jyväskylä大学 杨静
二零一六年八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