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冰:由魏晋风度跨入抽象之门

时间:2016-01-26 23:07:36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展览>

艺术家 陈若冰

陈若冰一天工作的开始,是从“看”开始进入状态的。当看成为一天的开始,也意味着思考的开始,或如同老僧的枯坐冥思。这样的工作方法,是他在德国的学院中形成的。1992年,因不满足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学习,他大学毕业便远去德国杜塞尔多夫深造,这一去便是23年。德国学院的教育自然不同于国内,“五年以后发现一个到两个艺术家的苗子”便是德国教授的唯一任务。如何创作,乃至如何成为一个艺术家是每个学子自己的事。因为,德国的学院明白艺术家是无法“培养”出来的。

由国画而西学,在德国饱沁西学之后的陈若冰又开始反观东方文化,和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中国传统。五年的深造,让他从魏晋风度跨入抽象艺术之门,陈若冰的抽象作品不同于从物象中抽离点线面而重组,虽然抽象依然是抽象,而他的作品却如同打坐修禅的状态,若不在状态,他说只“看”不动手的时候“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都有”。虽然,惯常抽象性绘画多以理性的控制走入点线面构成的极致,陈若冰仍尊从于直觉的引导,看重“状态”的重要,如他所言:“艺术不能作为产品,必须生产出来”。因此,在状态好的时候,一天画两张也都是有可能的。而且色彩更是以直觉为主。当观看的心沉静下来时,画中只有两种色彩关系的“形”便逐渐的“活”起来,形成自内而外“发光”的生命体。

被采访者:艺术家 陈若冰

采访者:裴刚

雅昌艺术网:在国内做过个展吗?

陈若冰:2006年,当时在地坛的一月当代画廊做过个展,规模较小,展了六七张画,这次是14张,也不多,但是作品尺幅比较大,最大的长5米,呈现的面貌相对也全一些。

雅昌艺术网:您之前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的有画中国画的背景,到了德国后怎么转向现在的作品面貌的?

陈若冰:当时学国画到一定程度以后,自己有预感,水墨这个手段对我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想多看看,出去走走,看看新鲜的东西,再融进来。赵无极一直是我的榜样,是抱着这么一个想法。

德国学院的艺术家是如何炼成的

雅昌艺术网:在浙江美院毕业后去了德国。开始,在德国的学习是怎么展开的?

陈若冰:德国的学习是完全自由的,自己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老师没有布置任何东西,没有任何要求,完全自主确定你的主题,愿意创作什么、研究什么,完全是从自我出发。所以跟国内的教学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

雅昌艺术网:这个方法对学生来讲是好事,但对不够独立的学生是困难的。

陈若冰:这个方法有一个背景。首先,他们知道15个学生不可能都成为艺术家,这是确定的。15个中1-2个人有苗头成为艺术家,他们认为教学已经是很成功了,这是正常的现象。

第二他们把教学成果的显现,看得比较长,五年才作为一个阶段。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学生进来以后,自己做实验,慢慢的去找自己的路,到了第四年,第五年快毕业的时候,如果你能出现星星点点自己的东西,有这么一点感觉出来,他认为他的教学已经很成功了。

雅昌艺术网:五年初露峥嵘就不错了。

陈若冰:他们把教学时间看得比较长,不是看一个小阶段,他完全是培养艺术家为目标的。

雅昌艺术网:不是一个快速地培养一个手艺人。

陈若冰:而且是培养少数艺术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成为艺术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一直知道艺术家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

陈若冰《1253》,布面丙烯,200×240cm

雅昌艺术网:培养触摸艺术边界的那些人,而不是重复工作的那些人。

陈若冰:真正以后自我完善,进一步发展,风格出现都是毕业以后的事。

工作室制的好处

雅昌艺术网:那么,自己的工作是怎么展开的?之前学国画的创作经验,包括身处的语言、背景和后来德国的学习有巨大的差异,怎么展开你的工作的?

陈若冰:工作室制的好处是一个班所有年级同学都在一起。也就是快毕业的学生和刚进来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这样有互相学习的好处,年轻的进来可以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而不是新进来的学生都在一块,大家都是懵懂的,都不知道怎么做,这一点挺好的。相当于一部分经验是从师姐、师兄那儿直接获得,跟他们交流的更多,跟教授交流的少一些,教授一个星期只来一次。教授的任务是刚才说的,五年以后培养一个到两个艺术家的苗子,没有别的任务,这就是他的任务。没有说必须得画人体,必须画静物或者是画风景,画什么都可以,只要你需要都可以去画,教授会观察你的方向。学院每年有一个年展,在年展之前,每个学生都要把一年所有的作品都拿出来,整体做分析,看看这一年下来,你的感觉、方向对不对,凭他的经验判断学生有没有走上自己的路,而不是走上教授的路(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这是凭他的经验。因为他们都是成熟的艺术家,他们是自己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也是这么一个过程。

在两种色彩关系之间

雅昌艺术网:从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过去后,开始了毕业后的创作至今是否有一些阶段性的变化?

陈若冰:有,在差不多快毕业的时候,这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那个时候出现了一批作品。因为自己能感觉到真正跨入艺术之门的感觉,这是很庆幸的。在从学院跨入社会的关节点,这其实给自己了信心,还是挺欣慰的。因为前面几年自己都知道没有跨入。当然跨入以后就比较好办,就是持续延展,然后扩大的状况。

雅昌艺术网:从这次展览来看,画面上都是两种色彩之间的关系,从开始进入状态就是这样一种色彩关系,还是逐渐变化来的?

陈若冰:对于色彩,一开始就是两种色彩的关系。因为任何关系都是从“2”开始的,只有“2”才有关系,从开始就是这么认识的。因为当画一个色块的时候,它是孤立的,只和墙壁发生关系。如果墙壁是白的,画是蓝的,就是两种关系。当你在这个画面本身再加一个颜色,一个造型,他就开始复杂化,就有另外一种关系发生了,这个时候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重要。其实就是在找这个关系。两种颜色的关系找好也很困难,三种、四种更难,当然我的作品其实是以两种为主,里面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由观念而来的抽象作品

雅昌艺术网:您的作品可以归入抽象范畴吗?怎么判断您的作品?

陈若冰:至少不是具象的,不是现实事物的再现,就是抽象的。因为中国现在没有更好的词,抽象这个单词是外来的,现在中国人没有发明出一个中国人的单词来对应,因为抽象是把“物”的框架简化出来,是抽象的过程。抽象是和具象对应的,是从具象里抽调出来,剩下的框架就是抽象的。但我的作品还不是从“物”来的,而是从观念,一种意识中来的,自己去寻找形,然后组成。而不是看到了某个东西,然后把它简化或者把它颜色给改变了,变成抽象的,不是这样的。

雅昌艺术网: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从康定斯基的《点线面》就讲如何把一棵树抽象化,具象的树逐渐简化变成色彩、点线面、各种关系,最后形成了抽象的作品。您的抽象来自于观念和意识,这个意识是怎么样的?

陈若冰:意识就是一种感觉,是想像的一种能量或者是光感,其实是一个比较虚的东西,但是比较虚的东西用一个实实在在的视觉化,其实是这么一个过程。

陈若冰《1422》, 2014, 布面丙烯, 200x200cm

由魏晋风度跨入抽象艺术之门

雅昌艺术网:可不可以讲讲您这个观念是从哪儿来的?和您之前的中国画有关系吗?有哪些线索?

陈若冰:我觉得跟东方、西方都有关系。比如说有一条线索曾经在我的作品里边比较重要,特别是我当时所谓的跨入艺术之门的那条线索,当时在关注西方的艺术史和艺术创作几年以后,也就是说毕业前的那个阶段,慢慢的我又回到对东方思想的关注,当时关注的最主要的点,其实是一种自由的状态,“魏晋风度”当时对我影响很大,那种感受就是想如何把这种感受视觉化。那个阶段的作品就是围绕着这个状态去做的,从这个观念开始重新引导我回到东方,走自己的路。

再往后其实更多的是对内在的光的感受、对禅宗的一些理解,都是智慧,把智慧的能量视觉化。一个禅宗故事是用语言写成的,但是一张画也能给你那种感觉,不是用语言表达的,是一种另外的表达方式。我觉得视觉也许更直接,只要你能接受那个信息,其实也是一种存在。

雅昌艺术网:所以我看您的作品中的那些柱状和环状的形,有一种像发光体的感觉。而且这个发光体是不断地由内向外运动,好像两种颜色通过视觉混合以后,不停地在运动,发光体有一种在膨胀的感觉。

陈若冰:对,这个就是我追求的。其实我自己是作品的第一观众。一件作品如何确定是完成了,就是当它能开始动了,开始成为活的生命体。我觉得它就开始独立,脱离我作为一个创作者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中。

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家个体

雅昌艺术网:之前也谈到了您的作品不同于从物象中抽离的点线面的方法,而是从中国传统的观念中产生的,如果硬放进西方的抽象语言框架内,似乎又无法体现出作品真正的价值。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尴尬的问题?

陈若冰:确实是一个尴尬的问题。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一批人在努力,而且这个努力也不能很刻意,因为你刻意去区分的话?也是一种逃避,没有这个必要。还是专注于自己,专注于自己是哪儿来的,个人的经验到底是什么?你关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以这个出发点出发,最终还是会回到个人,既然来自东方,最后作品出来应该也是,如果是对自己诚实的话,其实不用想那么多。受到一些影响,有时候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核心的东西能把握住,就是自我的根基能把握住,问题不大。往后还是有点儿希望的。

雅昌艺术网:像卡普尔的作品他的工作方法,包括他的团队都是非常西方的工作方式,但是他的作品确实带有非常强烈的东方人的那种精神,我觉得您有那样一个工作状态或者是您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您不需要一个团队?

陈若冰:不需要,偶尔有助手帮我做一点事情,因为绘画还是比较简单一些,它毕竟是大的雕塑,把它做完必须有一个团队,绘画相对私密一些,它的作品量和尺寸体积都没有雕塑那么大,这个都不重要,不是那么重要,我觉得还是说你作为你这么一个跨文化的环境下,作为你的一个个体,只要你没有脱离你的根基还是有你发展的可能性的,对以后来讲现在世界全球化越来越怎么说呢?不可躲避,不可躲避就是说这种个体的现象会越来越多,这个是很正常的现象,不可回避,但是卡普尔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既然有这么一个好例子,还会有别的例子出现。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