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浩波:木匠石工—西线工作室“上山下乡”系列之乡土场所制造工艺

时间:2015-12-07 11:39:23 |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

西线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魏浩波作主题发言


主持人:在郝大鹏院长的发言后,他提出了一个特别的命题:大学建设怎么回应人类普遍的问题。因为大学校园建设应该更有示范性,更有前瞻性,其实很遗憾,现实中很多案例并不见得能够做得这么好,川美通过自己的建设,尤其刚才郝院长解释得非常详细,从头到尾地展开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分享。下面,要请出的嘉宾也是我的好朋友,一直在贵州坚持做设计做了十几年的魏浩波先生,老魏是贵阳市勘察建筑设计院的总建筑师,老魏非常难得的有一点,刘家昆都很羡慕他,他羡慕魏浩波是掌握自己方法的人,正好可以通过魏浩波先生的演讲了解一下他的工作方法。

魏浩波:我今天的题目是“木匠石工”,这一看就是具有传统建构特点的话题。

在西部的城镇化以及美丽乡村的国家命题压在西部的时候,拥有众多的乡土情的西部的何去何从成了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我们从前没有参照,因为资源配置方式不一样,资源管理以及资源运作的方式不一样的情况下,没有参照,前面的经验和西方的经验都不能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设计原点就是寻找面对西部乡土情的工作方法。

今天本人涉及两个案例,一个是木头房子,一个是石头的房子,但是思维方式经过了调整。

这是西线工作重点方法。

第一是乡土工作规律。经过十来年的摸索基本明白了。

第二是地缘结构。贵州有三种典型的地貌,喀斯特地脉占90%,丹霞地貌占3—5%,然后是低带秋林地貌。这是一个正的向上的山锥体,以及向下的正负关系组合的单元,这些单元立即立即存储,就产生就贵州特有峰林风土地形得特点,贵州纵横的水脉、江流和腐质性动脉进行自然划分,所以贵州空间有时候是一件孤峰,有时候又是峰林峰重,导致山山寨寨,各自独立成团或者单元重组。

传统的乡土是一个血缘社会和地缘型社会的关系。血缘社会很清楚。地缘控制是家庭单位擅长的位置经营。因为要规避风险、洪水和灾害。这些家庭单元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方式,比如维和,串联成为一个庞大的主题。这种规划对当时的人类抵抗自然灾害,抵抗侵略很起到很大作用。

第三是氛围,这是中国乡土建筑当中特别的东西,比如一棵树,一个院子,一个巷道,还有人都可以产生诗意的场景,也可以产生纪念性的场景,甚至可以产生神性和传说的场景。传统的院落当中梅花香自苦寒来,都是特殊的场所营造方式。

我们再看一下传统的建构技艺。中国传统的建构技艺一直在利用当代的技术和通用建造。这种技术的特点比如木结构时代、石结构时代都形成了一条从小件生长为大型材,再到单位形台,空间单位、院落、村的方式,这个与材料本身无关,它形成了材料的思维系统方式。

再看地缘形式原型。木结构的形式当中,在山地当中是上下折叠,但是立面是渗透体系。这和现代主义的开敞空间有区别,它是逐渐渗透。

石结构时代,由于其特殊的编制方式,基本是封闭的,所以墙的排列是其特点。

刚才方教授在西江苗寨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聚落得以长时间延伸,其实潜藏这一种智慧,就是有特殊的公共生活模型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侗寨,有风鼓楼,有戏台,雨桥。鼓楼是祭奠祖先,戏台是教化,讲述非常有意思的传说、重要的英雄人物和事迹通过表演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用今天话来说,这是一个信息集合地,正能量是压制负能量的并且将其传开。潜移默化使这样场所的人群得以稳定下来。所以公共生活模型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次文化圈结构的关键点。

在乡土场所模型当中,有十几个,今天因为相关的建筑,我选了三个,一个炳安码头江湖,一个贵阳喀斯特地貌,一个丹霞地貌。其实它是靠近江边的孤峰。

炳安就是环山千城结构,公共模型就是码头和海岭沟组成的帮派的教化模型。同时它的吊脚楼是悬空的为什么很丰富?因为资源不一样,木头插在丹霞地貌是可以形成悬空的吊脚楼群,是资源利用合理的案例。

再看一下喀斯特地貌中部白龙苗寨的模型,这是两个山头,两个姓,一个王,一个刘,都采用了层级前套模式,爷爷、父亲、儿子、孙子形成U型院落,四代形成一个家。若干年这样的U型院落形成一个大的坝址,成为一个直系亲属组,再围着一个更大的坝址,形成直系亲戚单元群,围绕山头完成一个家族体系建构。这是建筑的秩序建构和血缘建构同时起作用。

从这些案例研究当中,有三个问题特别要注意:地缘秩序、场所生产的技术与工艺、公共生存模型的运作机制。

在通用建造当中,往往用通用生产方式进入传统社会是最易忽略的东西。这恰恰也是乡土社会营造的重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了多种模式,形成了游侠的工作系统。工作系统正在完善。西线工作方法是系统工作的研究和贯彻思想。

讲个很重要的案例。一个红军团纪念馆。五个关键词:拥挤中的低调、潜伏、场所制造方式、传统木构和规范通用建筑的结合。

它的位置在此水河边上。因为要争夺空间,这个地方空间形式是围绕山体一圈一圈密集,但是重要的也是高度密集的空间。

这就是红一军长征的线路。我们看,整个建筑很拥挤,正好在密密麻麻的组型中间,所以,这个建筑是可保护历史的城镇,根据《历史保护城镇规定》它的建筑的外立面是必须要严格遵循原有的既定立面。虽然这个房子已经是危房了。这个房子要做小型的红一军团的陈列馆,难度很大,因为林彪在这个地方待了三个晚上,这是一个地主的老宅。

不仔细看,不知道特殊的地貌。但是可以看到图中有一个V型井,就是红一军团展成馆的位置,这个位置十分拥挤。我们可以设置点,就是平民化。但是可以通过V型井暗示它的存在。

最后设计师选择了一种潜伏的工作方式。换句话说,就是表面上看着是相似的,但是是表里不一的。这是从现场思考和传统模式达成默契的方式。这个V型井和里面的采光、通风是相关性非常强的。

在建筑当中,一方面要遵守传统,另一方面建筑功能是纪念馆,纪念馆必然要有一个很强的教化功能。怎么样才能使教化很重要?我们是使用内容功能教化还是用空间方式教化。最后,我们认为内容方式教化,网络上可以查询,但是空间教化一定让你记忆尤深。所以,采用了空间发展为场所的功能教化方式。

炳安地区竹林和光形成的特殊的场所馆也是让人记忆犹新的。可以说,红光隐喻,中国人一看就知道。木条阵作用很重要,木条阵进去以后,把传统结构的模式迅速化解,有强大的空间支持能力,一旦进去以后,形式便不重要了。因为这个建筑形式已经被控制了,如何在没有形式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就是老祖宗提出得,场所来制造地貌。

这个是传统的剖物顶,传统为什么这么做,为了和整个自然关系相应,采用了隐光和处理光源的方式。

木条阵的存在,柱子似乎在,但似乎也不在,巴塞罗那纪念馆用镜像方式消失柱子,而我们不是。这个木条阵作用是小中见大,有强大的控制力,放大光线,使光线教化能力增强。

因为这个建筑挤在这个小街,光源只能来自上部。

建构方式,看似传统,也不传统。这是我们当时做的模型,对光的分析。这是在现场。我意见较大的就是当地的木工,对有些特殊的建筑方式不大理解。我要求所有的构建都是几何化原则,不是很异性的方式。

传统的混凝土基座和传统的石头基座是不一样的,一点是混凝土防潮防水好一点,另外一点是可控,采用了L型交替和木头结合,同样保证牢性控制。

实际上,这个建筑结构体系是传统的穿透结构和木条结构结合,传统的开间不能太大,而且这个地方的木材是实木,木材很难有干木,因为做支撑物件一般要干木,但是现在很难找到,而且工期又紧急,所以我们就采取两套结构系统,后来有一个主要支撑构建被白蚁侵蚀以后,我说直接换结构系统是没有问题的。

可以看到这个建筑所有的木条阵都是拆后回收的。后来看到很光洁,是因为刷了桐油。

你说它传统,它有现代性,说现代,但是又有传统的影子,实际上我们在探讨在一个传统次文化圈层和当代建筑进程之间的临界点。

最终,这个建筑是藏在小镇之中的。它有两面性,里面的木的设置关系和外面老街的设计关系可以说明建筑特殊两面性。他们布展的时候,意境非常自由,集镇感觉和炳安街上集市感觉切合了。实际上,将其变成一个公共的活动空间更有教化意义。

刚才那个建筑是在一个老的木头的场镇怎么将当代的设计方式和传统的建构技艺的结合的案例。

这是在一个在贵州中部的石头建筑。

我们可以看到这张图上,分别是三个山头,这是典型的贵州风从地形。在群山和河水蜿蜒的地方有一片开旷的平地,是要给村落做一个文化中心,后来我们发展了这个定义,把它的传统机制、多样的场所全部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型的,具有功能发展意义的文化中心。与此同时,这个空地在贵州也很难得,所以我们保留了这块空地。因为这个山地本身就没有轴线,是一个平行空间群,把这个建筑暴露在这片山群的关系里面,同时可以看到这个项目和周围的平行关系,石头房子也和周围的平行关系相照应。

可以看到景观场所和南北向形成一个平行组合。所以说,这是尊重当地的特殊地缘的做法。

这是建成以后的效果。房子用石头是比较有道理的,因为白色的房子都是新农村建设为了赶工期,使它原来的石头肌理被迅速消解了,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希望重新唤起曾经有石头的历史。

这个建筑的工作方法是两分法,我们称其为,合情、合理。合情就是用当代中国的通行的社区理念去看哪些功能不合理,因为中国乡村最大问题是乡村东西没有保住,现在社区没有植入。通过合情合理两种方法,得到为这个服务的方式。

一套场所的制造工艺有:约定俗成空间,就是纪念性空间。这个村落是因为灌溉水车得到繁荣和生存的,所以就用了一个水渠和水车,暗示这样的关系。

图中这是苗戏台,这是教化空间。

传统进行组合,把人气聚集起来,产生可能有人气的场所。

另外,如何通过生产一个特定的氛围来产生这样一个场景。一看就是传统村落石头像,我们作为一个环绕布景来环绕,石头像有一个特点,因为贵州太阳不多,我们就特定在阳光和夕日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格外珍贵,在个地方有意产生有光的场所。

它的建构工艺是三种材料,一种是石头墙,用当地传统的干抹法。通用构造一旦结合以后,因为它的施工队一定是当地村民,如果不是,虽然是政府投资,则进都进不去,因为今天的乡村基本是一个经济社会体,不再是所谓乡里乡亲的共同体。交给他们以后,施工出现了多元性,第一个老村主任带的团队就做得比较差,因为没有把工钱分下去,第二个比较实在,稍微做得精细一点,第三个会盘算,既精心还会主动参与构造的特点。

光在贵州地区有两种作用,一个是产生场景,另一贵州阴天比较多,光容易产生明亮的空间特质。

黑色的金属系统。实际上利用了很多金属板,金属钢板有一定遮丑作用,也可以形成墙面的展示方式。可以看到,车田文化中心通过特殊约定俗成空间,以氛围制造生产出来信仰和教化,以及技艺传播社会性结构。

其实,我们看这套工艺研究的发展,再反过来看现代主义发展进程,却吃惊发现,现代主义这些东西都研究过,而我们忽略了,比如场地的结构和场地的控制之间,再会看空间组合,很多年就提出了。我们乡土方式一方面在研究本土特殊结构,同时也要反思现代主义它也在发展,我在北欧看到很多现代主义和地理结合很好的案子。现代主义其实还有生命力,地域同也是,两者互动,有可能找到某种既合理,又合情的工作模式。谢谢。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