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郝大鹏:重回土地——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

郝大鹏:重回土地——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

时间: 2015-12-07 11:16:38 | 来源: 艺术中国
专题 >

四川美院副院长郝大鹏教授做主题发言

非常感谢晓风教授为这次活动所定的很好的命题——腹地智慧。这个题目定得很好,很有内容。在开始跟我商量参加这次论坛的时候,我想过很多内容可以用腹地的内容讲,特别是今天,你用反思了的论点,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的题目是“重回土地”。就像刚才晓风教授介绍的,我要在这里介绍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四川美院身处中国西部腹地,整个营建是智慧营建,所以这两个很切合今天的内容。

在这之前,我先讲一下我们做大命题设计的时候,有几个要思考的问题。责任与使命、思考与探索、还有践行与回应。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城市背后,是日见凋敝与荒芜的乡村与土地。这是一个现状。大学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角色。这几十年,中国的大学建设是突飞猛进,但是建设里面出现很多高大上的大学校园和欲望膨胀、自我意识增强。这种膨胀,也使大学的精神在迷失。大学因何而生,大学校园因何而生,这方面我们思考得很少。

我们认为,大学应该关注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与现实问题,并给予回应。大学校园建设也应该作为城市设计的实验室,为社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做积极的探索。

首先思考探索。虎溪校区的建设是2004年开始启动,腹地这群艺术家、建设者肩负一种使命和责任。所以,在我们建这个校园的时候,进行了很多思考和探索: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对我们的历史如果不加以追问,我们是谁,如果不加以思考,往哪儿去,不加以一种提问,我们的建设就是盲目的。


校园风景

对我们来讲,重要的不是去大刀阔斧地改变什么,而是以土地精神的延续为创作埋下伏笔,为学院书写历史,为未来大学昭示其生长的原点。所以我们命题是重回土地,回到我们人本身应该生存的地方。

我们做了什么事儿?我们回应了什么东西?我们认为,要认真地重回土地,必须做好以下内容:

管好资源、做好规划,用好空间,地域营造,传承创新。

下面结合校区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

这个图纸就是我们重庆大学城是在城市中心,主城涵盖了我们大学城的这块地,下图红的区域就是四川美术学院校区所在范围。


重庆大学城设计图纸

第一,管好资源。在当时环境里面,我们有很丰富的地理资源,人文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地理资源包括周围的水渠、乡镇、耕地、田地。管好资源是为了用好资源。不是说把一个资源放下来欣赏,而是将其用于内容之中。今天的这个礼堂就是我们学校如何利用资源的例子。在设计多功能厅的时候,看台在那边,很符合今天通常会场模式的。后来为了利用资源,我们把后面作为进场,在前面做了一个大玻璃屏,目的是保护和管理原本的树木资源。应该说,这个设计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效果。今天的学术会议,我们将玻璃全屏敞开,让参会人员和环境产生互动、与自然共生一体,。

第二,做好规划。要注意的就是利用、优化、控制。要做到利用我们的场地资源和其他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场地的文化资源等等。在这个土地上进行建设,就一定要做很好地优化场地结构。控制容量、空间和成本,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在开始的时候,我们是有这样一个思考的:在功能分区上,一地四分,把教师、学生、教室、学术做一个很好地四分;在交通体系上,结合场地用了一圈六射——六个通道,东南西北以中心为点;在空间结构上,出现了西北通南,东西生态同廊六个开放空间场所;在保护与更新上,主要以中心为保护,其他三面作为更新场所。这是需要一个宏观的控制、管理的。

最早的规划是华南理工做的,后来我们自己又修规了的规划。华南理工是南方的学校,做平原城市很有经验。而西部山地山丘环境,他们缺乏集约性和分类性的东西。我们所做的规划,包含所有内容,比如建筑学术、生活等等。这个空间最后的概念和理念,叫做十面埋伏,周围的东西很多,但是进了校园看不了多少东西。这就是智慧管理和设计的价值。

第三,用好空间。在这个场所空间里面,整合集约功能空间、开放公共景观空间、塑造特色活力空间,是我们对空间的使用方法。

首先是集约空间,如何让四个部分有很好地整合和集约,是为腾出空间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一个必备因素和条件。教室楼群中,每个教学楼形态、色彩都不一样。方教授也提到,四川美院主张开放的大学、多元文化的主导,我们尽量分解校园设计,这里面有外面老师做的设计,也有本校老师做的,形成了一种多元文化的东西。

其次是开放景观空间,包括山、林、水等景观。校园保留有11个山头,还有很多的林地、水塘。以前的农作物照样在延续。到了三月的时候,满校都是油菜花。由于我们对象是大学,不是公园,所以我们要安排和设置学生需求的特色空间。很多景观都是我们围绕大学、美术学院需要的特色空间做的考虑。

东门完全打破了以前的所有的大门都是横向对着城市的格局。侧面有3万名教职工的校友墙。凡是到这个学校里面来读过书,做过工,教过书的,都有名字记载,哪年哪月在四川美术学院,一日川美人,终生川美人,这是很好的回归感。

东山将场地和改造做了有效的结合。前面是方力钧赠送的雕塑。其寓意为:艺术是学无止境的,不要认为自己学满了,实际上还差得很远。

美术馆,很多学校请世界大师做美术馆,鲁美大连校区的设计费要一千多万。我们学校资金有限,请不起建筑大师。罗中立美术馆是我设计的,没有设计费,面积接近2.37万方。从规划到建筑到室内,到外装都凝聚我们的辛苦和劳动。但是感到高兴的是,美术馆代表我们的地域化风格。

我们在西部腹地,要留住人,是很困难的。学校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如果不给他尊严的生活和良好的创作环境,谁会跑到西部去。所以要有很好的条件。很多东部学校的教师看到我们学校有很好的条件,甚至想调到西部,说能在你们这儿工作,实在太舒服了。

校园墙采用地道的本地工艺和本地材料。老院子是曾经拆了一半的农房,后来我们建设校园的时候,把它保留和恢复起来。并成为大学城的原点。现今15所院校所在的虎溪大学城,曾经是美好的农村。经过大学城进入以后,改变成今天的城市。这个老院子让学生、让百年以后所有人到这个地方看了以后,能记得原来这个地方是这样一个情景和场地,并给大家以历史感和不能忘却的记忆。习近平总书记也来过老院子。

这个山洞位于家属区和工作室之间,只有100米的距离。打洞原因不是为了简单地走路方便,也是对地域化的思考。我们校园有了重庆这个地方所有的地域特点,包括山、油菜地、水、树林、蜿蜒曲折的道路,唯一欠缺的就是山洞。外沿还有一个正在建设的院落,预计明年完工。

校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桥,有石的,有木的,有金属的。

微企园位于学生宿舍下面。这是四川美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的示范、探索和对社会的回应。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是用于探索的一群人。二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在这里开设微企业。政府给学生办企业执照,学校给学生提供场地。使他们通过微企与社会接触、为社会服务。清华美院的老师来参观的时候曾说,这里是培养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地方。创业的大学生成为法人、老板,做他们专业上的延展性事情。

第四,地域营造。

形态传承:学校旁边有一个国家粮仓。我们想用粮仓这个概念做一个本地形态的、中国的美术馆。粮仓这个概念和美术馆很切合,美术馆是精神粮仓。学生进了大学以后,他的作品就在粮仓里面储放、展览出来。美术馆所有的形态都是以粮仓的形态追踪过来。由于我们是山地,其中也结合了山地院落。 肌理整合:我们塑造的教学内部空间对地域性的民居院落做了一些沿用和引用,这是对保温节能的尝试。集约化中心场所都是根据农村建筑打造的。每一个建筑都有不同的肌理表达。

改良材料:尝试把不同的本地材料用于环境和空间中,我们称其为粗材细做。

复制工艺:工艺是最本质化的东西,很多复古的东西缺乏是营建本身的工艺。我们讲四川美术学院很多东西不止是材料是本地,工人都是本地人,都是以前村里面的工人,用他们的营造方式来解决这些形态问题。我们只提供造型的样式,他去解决工艺和成形问题。我们想传承的也是这些东西。

第五,传承创新。为了把传统的东西与今天的东西挂上钩,也需要有当代性的东西。我们用碎片的方式做了美术馆的外立面,既可以说是精神粮仓的丰满性,也可以说是网络时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所有的信息、内容在今天都很碎片化了。此外,美术馆的公众性很好,它不是给一群业内人士看,所有的老百姓,包括老人和小孩,参观的时候都拿手机拍照,将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

我们校园传达的就是重回,重回给大家一个好的环境、一个不影响学术活动开展的环境。在这样一个重回的环境里面,对我们的教学、学生学习反而有非常好的好处。我们所有空间是在外部看起来很自然,很亲密,是人与自然共融关系下的学习场所。在这样一个宁静的环境里面,我们给予自然向文化转化的可能性。

在这样一个有文化的回归土地的环境中,我们也在做很多学术方面的活动,今天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在这样一个十面埋伏、看不见建筑的环境里面,我们的学生在里面生活、学习,创作,成长。


校园风光

最后,我要说的是,四川美院的传承从未止步。

如何担当起大学的使命和责任,已经不是简单的造一群房子,完成一些功能使用的要求。实现对生态、文化理想的坚守与追求,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需要我们在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付出极大的勇气精神与智慧活动。

大学应该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捍卫者,大学应该是文化传承的坚守者,大学应该是社会发展创新的源泉,大学应该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文化基石。

在使命和责任上面,四川美术学院还任重道远,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西部腹地智慧论坛,总结更多的西部的思考、西部的践行。只有把西部所研究的、所创新、所传承的东西,广泛地向东部乃至于全国、全世界推广出去,我们的工作才真正有价值,我们劳动才有真正的汇报。谢谢大家。

郝大鹏:重回土地——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