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期间,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展览项目,曾成钢的雕塑艺术展在德国举办,这是中德两国艺术交流的新成果,也是中国雕塑家在海外举办的一个大型个人艺术展。
当曾成钢先生的作品离开他创作的中国土壤之后, 它们进入到德意志文化的空间里, 这种跨越文化边界的艺术展示究竟会给德国公众带来什么样的印象呢?在熟悉或者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德国公众眼中,这些作品与他们已有的审美经验会产生什么样的关系呢?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谈论的话题,中国当代艺术也通过不同渠道进入国际公众的视野,在这种全球性的文化态势下,认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造特征,特别是在全球文化条件下他们的文化思考和艺术探索的个性,毫无疑问是认识中国当代文化的直接视角。曾成钢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位重要代表,其艺术作品或许能够向生活在其他文化语境下的公众提出一些挑战,提供一些回答。在展览的空间里, 曾成钢的作品像来自遥远东方的文化精灵, 带着极为强烈的视觉面貌,展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的作品和由作品构成的整个展览氛围,其实不仅是曾成钢先生创造的世界,也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征。
曾成钢先生是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一位重要的雕塑家,实际上他不仅从事着雕塑创作,也长时间从事着雕塑的教学,而且还策划和组织了许多大型公共艺术项目。1980 年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社会面貌与现实景观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代中国,同时中国文化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一位当代艺术家,如果他的创作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中的话,那么他就必然要面对来自本土及外来文化的各种挑战,包括来自艺术的类型、观念、语言、形态乃至材料技法等方面的挑战。对于曾成钢来说,这种挑战几乎伴随着他近30 年的艺术历程,因此他的艺术也就是一个回应挑战、不断超越现实,同时也超越自我的历程。曾成钢的作品展现了一种雄健的力量和雄浑的整体气氛,它们令人在视觉上产生强大的震撼感。这些作品以青铜的材质呈现出一种发自作品内部的力量。这种力量带着东方文化的神秘,也带着一个艺术家从内心迸发出来的激情,还带着许多关于哲学、自然、生命的思考。这种雄强的旋律在作品的表象翻滚着,回荡着,旋转着,在厚重的青铜材质表面闪耀着冷峻的光芒,由内向外散发出强烈的张力,并且能够把人的目光带到作品的深处,从而让人理解到这位艺术家在作品中所寄托的理想和他极为鲜明的个性。
曾成钢先生像大部分学习艺术的中国艺术家那样,首先都是进入艺术学府进行基础的训练。但是,在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面向世界打开大门的形势下,曾成钢在学习艺术之初就遭遇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就雕塑而言,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这种传统历经五千年,成为一种以意象性、象征性为特征的雕塑文化形态。加之,中国艺术传统的不曾间断,中国古代雕塑所呈现出来的东方美学思想和东方美学的形式特征可谓一以贯之。进入20 世纪之后,西方的艺术传入中国,从西方古典主义雕塑到现代主义雕塑的各种风格流派对中国雕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一批前往欧洲和前苏联留学的中国雕塑家,从欧洲和前苏联学习了与中国雕塑迥然不同的一种体系,并且将它作为中国雕塑教育的基础。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雕塑教育和教学显然更多的以西学作为楷模,而将自己的传统当做陈旧的艺术形态,连同其文化基础一并被遗忘和废弃。曾成钢就学的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一所国立美术学院。他接受的是来自西方的雕塑教育,尤其是以写实的、具象的造型为主的雕塑教育,因此他在开始创作的时候,就遇到如何把西方的传统和中国自身的雕塑传统结合起来这个问题,或者说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把中国古代的雕塑遗产发扬光大,使之成为自己思想的支持。在这方面,曾成钢的认识是清醒的,他沉迷于中国的古典文化,从青铜器、兵马俑、佛像以及民间雕塑等中国古代的雕塑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他沉浸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世界里,在这里,那些来自西方的影响从他的思想观念中慢慢褪去,他也更多地关注中国自身的传统。他的作品开始呈现出一种十分鲜明而崭新的追求,那就是回塑中国的雕塑传统,并且用中国雕塑的传统作为启迪的光芒照耀着自己的创作世界,从而使他的艺术回归到传统中。
当然,这种回归不是直线的回归,确切的说,这种回归所伴随着而来的,是融合的回归。在曾成钢的创作中,他始终把现实与意境结合起来。他的许多作品是反映现实的,是反映他自己所感受到的中国社会的人物、自然以及现实生活中各种景象的。同时,他努力从所感受到的事物中提炼出一种更为纯粹的意境,使得他所做的以人物、景物为题材作品都具有一种经过提炼的单纯的精神。比如说他1980 年代创作的《鉴湖三杰》,表现的是20 世纪早期中国的革命者。在为他们塑像的时候,他完全把他们的精神世界作为刻划的主题。在纪念碑式的结构中,他十分巧妙地运用了单纯的几何形组合,将三个人物组合成非常有诗意的结构,使人物的形态建立在意象性的形式语言之中。这件作品一经面世,对中国雕塑界就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让人们看到了来自传统的艺术精神,他的作品也因此获得了全国美术展览的最高奖项。在创作过程中,曾成钢越来越意识到他所要做的是把西方古典雕塑的优点、中国古典雕塑的特性以及西方现代雕塑的经验三者更好地融汇起来,而融汇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艺术越来越具有中国文化的气质和中国美学的意味,当然,也包括具有中国艺术的形式。
曾成钢的雕塑不仅是对于事物的描述性表达,而且是对于事物的精神性把握。因此,他的创作主题越来越多地涉及中国的文化传统。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观念是穿越性的,从当下穿越到历史,从现实空间穿越到精神空间。从 1990 年开始,他的许多作品开始表现一个又一个的动物世界,这些动物与其说是自然界具体的动物,还不如说是一个个生命的符号。在这套被称为《精灵系列》的作品中,他紧紧地抓住了“力量”和“运动”这两种关键的意态,用十分抽象化而神奇的线条组合成的影像,使动物的身影浑然一体,如同从大自然深处浮现出来的精灵,或动作敏捷、造型奇特,或蛰伏欲跃、伺机待发,或、霸气张扬、巍然如山。在这里,他充分地把西方现代雕塑的语言转换成他自己的经验,确切地说,是把中国古代雕塑追求简洁单纯的写意性语言和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表现性语言结合在一起。因此,他的作品出现了一种奇妙的混合风格,这种混合风格既有着如同抽象表现主义一般的线条,也有着如中国书法般的线条。他在雕塑语言中着重以线条为引领,通过线条的表现力来构筑作品的表情与构造出 “透雕”镂空的形态。在中国古代雕塑与工艺技巧中,包括在中国的园林建筑中,“透雕”的手法是一种特色,它通过线条与孔洞的组合,给人带来全方位的形体感受,既拓展了物象存在的空间,又给观赏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现在,曾成钢把这些传统的技法集中起来,融会贯通地注入他的动物世界中,形成了他独创性的艺术语言和风格。
对传统艺术的现代转换, 对西方艺术的中国转换, 这既是曾成钢的艺术目标, 又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新的方向。作为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曾成钢活跃于中国的公共艺术领域。他的许多大型作品总是根据对环境和空间的理解,以自然为主题,将自然的生命融入当代都市的公共空间中,体现出环境中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气息。这次他有一件代表作《莲·水》在德国展出。他曾经在中国南方城市学习与生活,对那里典型的水上植物——莲——情有独钟,他用不锈钢制作了大块的莲,并且营造了一泓清水,使自然植物的意态与自然生命的神态相映成趣,传达出一种清凉的气息和优美的意蕴,体现了对生命的关切。在曾成钢“穿越”的艺术观念中,最能体现他思考的广度和视界的的还应该算上“大觉者”组雕。这一组把东西方思想先贤与文化哲人组合在一起的群像,既包括东方的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也包括西方的耶稣、苏格拉底和马克思。他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再现了影响世界和人类文化的人物,在这样的作品中,他的思维和感觉更大跨度地穿越了时间和空间,以一种博大的情怀表达了对经典与永恒的敬意。这些作品和他的其他系列作品汇总起来,从社会、自然两个方面表达了他的人文关怀,不仅展现出一个中国艺术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开阔的艺术视野与个性,而且也通过这次德国的展览实现与西方公众的对话。
范迪安
中国美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