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卢新华的风景画就有感触。当然,他的风景画不与“现实”景观相符,虽然他的画与现实景物有联系,但不以描绘这些形象为目的。他借助形象,试图寻找一条内心和外界的通途,而且是可变化可伸缩可循回转折的自由通途,不是一去不复返的单向道路。所以这注定艺术和现实,艺术和人生的关系是“似曾相识”而又陌生的,“相识”因为世界的规定,人在大地的行走难以有根本性的超越,在有限格局中的发挥都是“似曾相识”;而“陌生”在于人的行走方式的多样性,也就是眼睛和心境相遇生成的境遇,境遇不同,眼前被幻现的景象也不同,事物也就“被”陌生化了。古代《乐记》论述音乐的产生在于人心对于物的感应:“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实际上绘画的创作也就如此,画家“感于物而动”,而形于画……在卢新华画中,那些山峦、雪塬、大河,遍布野草野花的荒芜大地,春夏兴荣秋冬枯凋的荷塘景致等,拨动了他心中的激情。那些弥漫着“荒野”意向的景物,似乎与他心中向往神圣超凡,又具有生命质感的境界有共通之处。
(摘自:中国美术馆研究部著名美术理论家徐虹《触动而涌流——解读卢新华油画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