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中西之美 达于古今之变——评李华英的绘画艺术杨祥民

时间:2014-03-12 10:00:25 |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

李华英女士是科班出身的画家,1965年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然后与著名油画家张华清先生结为伉俪,今已携手走过半个世纪。一直以来,李华英女士从未间断对于艺术的创作和思考,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李华英女士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还是江苏省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历任第六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壁画研究会副会长等职。毫无疑问,李华英女士是中国当代优秀的油画家,她的作品屡屡出现在全国性大型展览上而为人熟知,如《蒋家王朝的覆灭》入选建军五十周年全国美展,《洞庭十月》入选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寨边絮语》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瓶花》入选首届中国油画静物展,《苗岭曲》入选92中国油画艺术展,《八角街上》入选第二届中国油画展等。近年来,李华英女士创作激情不减,仍旧是佳作频出,硕果连连。2003年《远方的路》入选第三届全国油画展,2004年《阳光下的人们》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2006年《家园》荣获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2008年《高原情侣》入选中国百家金陵画展,2009年又有《孔府》等6幅作品入选中华颂世界文化遗产主题油画风景展⋯⋯

值得一提的是,李华英女士不仅在油画艺术领域造诣深厚,超越群伦,而且在中国画艺术领域也是卓有成就,令人惊叹。早在1993年,她的国画作品《村头》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9年国画作品《母子情》又入选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世界女艺术家作品展。

李华英女士秉承人类艺术相通、国画与西画互补的理念,长期以来耕耘于中西两方画坛,对中西绘画皆有精深的认识和理解。国内的画家一般涉猎艺术领域狭小,只善西画或只善中国画,中国画家还会细化到山水画家、花鸟画家、人物画家,甚至仅画一种动物、一种人物、一种山水。像李华英女士这样中西绘画兼善、且绘画题材广博的画家着实不多,好画家更是屈指可数,徐悲鸿算是一个。

李华英女士有着积极而开放的艺术心态,有着大艺术的情怀和视野,因此她不会甘守一隅,创作和创造是她持之以恒的艺术追求。她还一度涉足陶艺作品,醉心于那种“经过高温熔化流淌、釉色交融、神秘、奥秘、生动”的神奇艺术。

李华英女士的众多作品不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也被江苏美术馆、南京博物院收藏。在美术界取得如此成就者并不多有,这是很多艺术家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目标。但也许因为李华英女士的爱人是张华清先生,是我国油画界的大师级人物,更加声名卓著令人仰望!这就如同近身有一盏耀眼明灯,会使得人们对于李华英的关注受到影响。人们常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大树底下也不利于新树的成长,因为人们的眼光就如阳光易被大树遮住。李华英女士文雅而有智慧,大度不失细致,在艺术道路上纵横捭阖,上下求索,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寻得突破!她敢于在国画领域研习精进,开拓自我的艺术天地,仅凭此就足以看出,她并不是甘于乘凉、寻求庇护的人,而是天生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气质!

李华英女士的中国画作品是以水墨见长,她借鉴西法,拓展了水墨的表现性,开拓了水墨的功能,发掘了水墨的意义。水墨可被视为中国画艺术的抽象本质,是发于内心而又始于外化的形制表现,对于艺术家来说,发乎于心,形之于手,汇于学养,成于法规。李华英女士显然是“拒绝平庸”的画家,她能够采撷中西艺术之美,自成一家风范,并推动了中国画艺术在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这也是她多年来坚持融合中西、打通古今、不断创新的结果。

李华英女士可谓把中国画的水墨语言发挥到极致,其间有中国水墨传统的写意精神,也吸取借鉴有西画的技艺——这是可贵的、有益的借鉴和使用。另外李华英还把西方的教堂、宫殿、城镇、街道等,纳入到中国画题材的表现范围,如《乡村教堂》、《小镇》等,这显然是古人未有之事。在这里水墨的神奇显现出来,其凭借的不是视觉冲击力,而是静静的心灵的引导,达到更高、更远的精神层面,直可以“神秘”形容之,如作品《神秘的教堂》、《神秘的克里姆林宫》等。这种具有神秘气息的艺术世界,是与现实世界拉开距离的真正的艺术世界,其所呈现的不是简单的物象复制或转移,而是充满意味、意蕴和意象的精神世界。在这些画面上,奏起的是中国水墨的交响乐,是淋漓的精神、流淌的思想,是艺术家真切的情感。古老的中国画艺术,从悠远的历史走来,还有很多人担心其走向“穷途末路”时,却是在李华英的画面上发出了时代最强音!

李华英也会把同样的题材,用油画和中国画两种艺术形式各去描绘出来。例如她的国画作品《家园》,也用油画画过。这是相同的画面题材,相近的画面形式,但用不同的艺术语言来表现,于是设色布象便大异其趣。她的水墨之作,已然在幻化、游离,褪去炫目之色,沉淀成深及内心的画面品相。与油画的色彩斑斓相比,水墨安静而不失丰富,沉实而意蕴生动。画面中水墨的光影、明暗,并不仅仅是纸上的黑白布置,而是有着笔痕墨迹形成的蕴藉意味,以及流动的美感,如音乐般吟唱、如舞蹈般浮动,这是生动的艺术!这也让世人再次感受到,中国画是有生机、有生命、有活力的艺术。

李华英女士所营造出来的中国画世界里,画面上以水墨为主宰,浓烈的水墨气息扑面而来,跃然纸上。无论人物、建筑、道路、水流、天空等物象,悉数融入于水墨之中,然又无不跃然于纸面之上。这是一种立体的水墨,氤氲生动,深邃有力,它们在纸面上起伏、凸显、成长,营造出中国画的一种新面貌,建构起中国画的一方新世界。因此也可以说,李华英女士成就了水墨的新内涵,营造出一种有异于传统水墨的水墨新形态。李华英女士的中国画注重意象造型,具有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而倡写意、重神韵的传统艺术内蕴,正是我们今天中国画所严重缺失的精神元素。中国画因长期受近代写实之风的影响,有些过于强调素描功底与逼真效果,而国画传承千年的写意传神的优良传统竟渐渐被边缘、淡忘。很显然,李华英不是将眼前的世界的诸般事物,简单地视为一种形象,而是化为一种气象,从而跳出写实和再现的套路。我们看到,在她激情洋溢的作品中,以水墨营造出的不是客观的世界形象,而是形成了一种生动的世界气象。气象是人的生命精神与文化积淀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凝结与显现,这就为画面赋予了超脱的境界,不凡的气格,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中国水墨特有的水墨晕染,和丰富多变的墨色层次,以及瞬息万变的生机活力,都在她的作品中充分地运用和表现出来。在水墨变幻中,蕴涵和昭示着某种文化,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是中国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质。

李华英女士运用水墨构建形制,在水墨的意蕴里自然地生成世界万象,这离不开艺术家几十年来艺术实践的积淀,以及对于中外广阔艺术领域的学习。李华英女士将西方的物象,现代的世界,用中国的笔墨,传统的艺术进行表现。她的笔墨从传统走出,大胆借鉴了西画技法,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性元素。这种中西艺术交融的画面上,有着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文化意味和审美情趣。

孔子言“绘事后素”一直被人们误解,先秦时“后”通“厚”意,“素”为最核心的素朴的“本质”。孔子声明了绘画的要旨所在,即绘画要注重本质的东西,而非炫目的表象。当李华英女士用水墨世界去表现西方世界,去比对西画世界,我们发现水墨原来比油彩更丰富、更生动、更有力。繁华落尽,留下铅华。这不是“墨分五彩”所能解释,水墨褪去五颜六色,留下的是最为本质的东西,更具有安静而悠远的艺术感染力,对人们心灵产生更强的穿透力,无限的扩张力。

中国油画家在油画创作中吸纳国画元素,一般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赏,并誉之为创造和发展了的民族油画;而作为国画家,如果在国画创作中使用西画技法,则可能会引起质疑,用所谓“中国画的底线”来自我规避。当代中国画仍处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迷离交织状态,同时也意味着多元结构共存的空间。中国画家们既遵循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与古为新”的创作思想,也汇入新时代知识结构、艺术思潮等多种元素,呈现多样的景象。

李华英是一位女性画家,不仅有着敏锐、细致的心灵,而且还有着男性画家都难得的艺术胆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李华英女士深谙传统文化和中国画,精熟西画技艺,全面的修养使其没有艺术偏见,能够在中西绘画间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正因为此,李华英女士敢于直接以水墨与油彩抗衡,她用水墨画《静物》,画《花与木鸭》,无不是以素朴的黑白水墨,直取物象的要点、核心、灵魂。李华英女士带给我们的,应是一种新时期出现的、新的艺术现象。这也给我们研究美术史提出了新的课题。

时代发展到今天,“地球村”已经成为事实,人类空前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无论经济、文化还是自然环境,都不能以民族、国家进行“柏林墙”式的拆分。所以,今天和未来的中国画,不仅要画中国,也要画世界。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和进步,就是要对传统的绘画题材、绘画形式、绘画技法的全面提升和突破。

笔者一直认为,随着时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画的“中外之争”必将会渐渐转化为“古今之辩”。当代中国画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命题,将会有“借古开今、师夷长技、生活之源”三大因素共同推动和实现。“师承传统”更侧重于师承一种艺术精神,“师夷长技”即学习西方更倾向一种技法的学习,“生活之源”则体现出一种创作的动力和活力。

李华英女士很好地处理了“借古开今、师夷长技、生活之源”三大因素的关系,既没有顾此失彼,也没有厚此薄彼。她的中国画作品本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借鉴西画的技法,并将描绘的视角深入到西方社会,扩大了国画创作的题材,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神韵的完美呈现。

另外,与当下众多画家“为稻粱谋”而画不同,李华英女士没有、也无需为赶市场而不停地变换艺术手法,这就不会失去自我,有利于产生稳定而成熟的艺术品格,创作出艺术特征和审美内涵俱佳的经典作品。

(作者: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南京师大美术学博士,江南大学《创意与设计》编辑,养墨堂《墨痕》主编)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