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让我终生受用”
连线:北京 嘉宾:朱乃正 记者:杨尚燕
当代中国油画大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1959年来到青海,到1980年调回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朱乃正先生在青海生活了21年。他人在这里,则流连山川,豪饮放歌,探索艺术真谛;离开此地,则魂牵昆仑大风,梦绕西海碧波。二十多年来,他不断回到青海写生创作,访朋寻友,这已远远超出了艺术创作的范畴,而是一种情感的维系,是对心灵栖息之地的一次次探寻。他时常感念青海真实质朴敦厚的情谊,他曾多次诚挚地说:“多亏当年到了青海,终生受用不尽!”
谈到自己的艺术时,朱乃正先生有这样一段话:余本属南人北迁,身上虽留南人气质,却喜高旷放远之境。青藏高原雄浑莽宕,气象超拔,藏、汉、蒙古、回、土诸多民族千百年来聚居此地,民风古朴,竟与余心性暗合。初至青海,正值生活艰苦时期,犹携带画具,重负行囊,遍历青海诸州县,领略西海风物粗犷真朴之情感,并从中寻觅自己之绘画语言。20世纪60年代初期,作油画《雪原风情》、藏族史诗《格萨尔》插图组画、油画《五月星光下》《金色季节》等等,此乃余在高原耕耘初结之果。60年代中后期作画意兴益浓。通过《银色的梦》组画的创作,渐由写境而入造境之途。1980年,余由青海调至京华,回母校中央美术学院执教。虽已告别青海,西部风物仍是魂牵梦绕;虽曾饱览神州山川,但此心犹属高原,自入京创作第一幅《青海长云》起,接而有《春风》《临看》《归巢》《国魂—屈原颂》……似更有一番新境界。
朱乃正先生认为是青海的高山大川、高天浓云赋予了他作品的浑厚之气;而他关于青海的作品,又为观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一睹这块高大陆的另一种形体。他的这些作品或高远,或沉静,总是展现着一种带有生命悸动的浑然大美,可以说是人类与自然交流的结晶,是美轮美奂、精神饱满昂扬的视觉佳构。
2002年,朱先生回到青海参加邮票《青海湖》的发行仪式。以表达他对青海的深情厚谊。此后,他又出版了关于青海历时四十多年的写生作品集,并以《回望昆仑》名之。朱先生本出生在江南,却造就于祁连,这既是先生之幸,又是青海之荣。
朱乃正先生说:“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相比,青海的山川大河更具魅力,青海的高山大川、高天浓云赋予了我作品的浑厚之气。生存在这里的人,首先要对这里的人文地理有所了解。而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更要珍惜这片土地。青海,成为了我艺术创作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和外地相比,青海有封闭的一面;但是这也是有好处——这里坚持艺术创作的人大都有‘我是咋样就咋样’的劲头。其实,真正土到家的作品更有魅力。我是南方人,常去南方,也感到景色宜人,能赏心悦目,但很少动笔表现,我就画青海高原和西部的万千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