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 >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30周年 > 系友回忆录

汪亓:最美好的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9-27 11:05:53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郭蕾-汪亓-摄于2012年

【简介】汪亓,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98届本科毕业,现任故宫博物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党委书记。

  

问:回想当年在史论系学习与生活的日子里,您有什么难忘的记忆想分享吗?

答:最美好事情的应该是遇到很多良师益友。奚静之先生当时是我们的系主任,主要研究西方美术史方面,在她的领导下有张夫也老师、赵萌老师、尚刚老师,后来杭间老师也从《装饰》编辑部回来了,这是相对来说比较年轻的老师。当时也有很多老先生给我们做讲座,像杨琪老师,曾被聘为中央电视台《世界文化广场》栏目艺术顾问,在北京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录制播出《西方艺术欣赏》节目十余集。现在回想起来很幸福,因为能接受老先生的教诲和指点。

那时候我们系是隔年招生,因此人数比较少,大家都开玩笑说我们是研究生班。我们班毕业时只有九个人,以前更少,毕竟这与当时社会需求有关。这种情况下,系里的同学们都很熟悉,平时都经常在一起学习交流。大学四年能交到好的朋友,总的来说是很愉快的事情。可以说这些朋友对我人生知识的丰富、性格的形成,对以后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  

问:大学时有什么有趣或难忘的事情?

答:因为班里大部分是北京的学生,走读的多,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比较少。我平时也就是按部就班,自身趣闻不多。当然也没担任什么职务,接触的事情比较少。高兴的是能和系里出去考察,有那么两次吧。一次是刘老师带领我们去南方,他是教陶瓷史的。大概有两周左右,我们有机会考察窑址,到南京、杭州、上海、苏州以及景德镇走了一圈。那是第一次和同学们一起集体出行,不像现在有条件出去,所以机会很难得。尽管条件艰苦,大家聚在一起,还是特别愉快。能到实地看看窑址,从课堂到实践,了解陶瓷究竟是如何烧造的,很是有趣。我记得当时还买了很多纪念品,背回一个大的青花扁壶,挺有意思的。到杭州时,有个同学照应,租到自行车,这样就能骑自行车在杭州游湖,很开心。然后参观了上海、南京的博物馆,从实物直接体会陶瓷的魅力。第二次是跟着杭间老师一起到河南巩县石窟寺,回来时去了一个窑址。这也是一次难忘的考察,真的值得回味。

  

94、95级的部分同学的集体活动

问:学习史论对您后来工作有哪些影响呢?

答:以前我们叫工艺美术学系。印象深刻的是从尚刚老师那里学到的严谨学风,对以后我在故宫绘画组研究工作有很大帮助。大学时的学术训练,像专业写作,尚老师的作业要求就是简洁准确,史料丰富,尤其是第一史料对研究很重要。现在尽管没达到尚老师的严格标准,但至少有这样明确的目标。大学给我的训练,尚老师学术上的规范为我以后工作打了很好的基础,对我在故宫古书画部有很大帮助。

毕业后想做编辑,但没成功。因为当时能想到的工作也就是编辑、老师和博物馆。但正好故宫有名额,就递交了简历。尽管专业不对口,学习方法还是相通的,只是把知识运用到研究绘画。当时真的很出乎意料,没想到能进入博物馆,竟然还是国家一流博物馆。当时本专业的人数确实少,故宫也需要年轻人,是一个机缘吧。后来也陆续引进了咱们系的一些人才,分布在故宫各部。  

问:谈到就业,能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吗?

答:在求学期间,希望你们能沉下心,熟练掌握研究学习的方法。跟老师学习好的方法、理念,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方法。当然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现实问题。以后要是想来博物馆也很欢迎的,投入我们这项工作。再有就是可以做编辑、策展人、艺术批评家、拍卖行等工作,都很好,甚至可以不从事这方面工作。这些在做人方面是相通的,学会做人,从事什么不重要。  

问:对系庆有什么期待?

答:我毕业后很少能再和原来的老师同学聚在一起,当然很期待这次的系庆。包括现在还有一代一代的年轻老师和学生加入,希望能与他们交流。还记得我们那个时候工艺美院的主楼里,电梯口玻璃窗陈列着老师们的照片,他们意气风发。尚老师很和蔼,印象很清晰。如果系庆能通过视频或照片看到,会很温暖,到时希望有纪念册、短片来永远纪念。

   (采访:倪萍)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