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 >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30周年 > 系友回忆录

焦振涛:艺术史对设计的影响与支撑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9-27 10:59:33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焦振涛

【简介】焦振涛,199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2004年硕士毕业于清华美院。平面设计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问:作为一个设计师,您当初报考艺术史论系的考虑是什么?

答:我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绘画,老师在教我们画画的时候经常提到艺术的品味及艺术的高度问题,还有一些思想性的问题,让我觉得追求表面是不对的,学艺先做人,所以我认为艺术一直是需要表里合一的,在外表的视觉形象中一定要有内在的表达,所以我觉得艺术史论正和艺术内在的表达有关系。我当初报考的时候还是少年,还不能建立起基于历史的思考方法,只是初步觉得在创作中,需要理论作为支撑,理论非常重要。这使我后来的设计更加富有内涵。过了这么多年,我再回头看这个阶段,还是觉得报考艺术史论系是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它让我更加完整,让我的创作更有内涵,更接近艺术。

问:您在艺术史论系有什么难忘的回忆呢?

答: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刚进入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和其他系的同学一起上公共课。有一次我们在外集合,张夫也老师恰巧经过我们。课下张老师对我说,他刚才路过时看到我了,我们的学生在队伍里他一眼就能认出来。也许青年人都需要被关注,所以我至今想起张老师的话都使我更有自信。张夫也老师非常亲切,他对我们的关心是我最能体会到的。因为所有大学生都会经历痛苦和青涩,很多大学生需要心理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指导。对于我来说,张老师对于我们心灵和精神上的安慰是最大的,遇到问题后张老师会以非常坦诚的态度和我们交流,没有任何掩饰,非常真诚地告诉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让我们轻松地面对,我觉得这是很难得的一种能量,也是一种人格魅力。在这一点上张老师和我们绝对没有代沟和障碍。

我在史论系学习的时候与他系的交流也比较多。因为我的同学比较多,当时我们工美附中班几乎整个班都考上了中央工艺美院,各自进入不同的专业,有服装、陶瓷、染织、视传、环艺、装绘等等,我是唯一一个学理论专业的。我的同学们很理解我,我们在大学四年一直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并且也认识了更多的朋友。我们那级的史论同学都很外向,同班之间和其他专业同学基本都在一起。只是毕业后同学们都各奔东西了,但是也可以打听出来他们的消息。我和其中一些同学联系比较多,他们很多还在美术界,有很多工作上的联系。

南犹他大学讲座-焦振涛

还有,在史论系就读时的实地考察让我记忆犹新。我觉得作为史论系的学生还是多出去考察,收获会很多。因为实地考察会使你在书本上所学习的内容鲜活起来,让你深刻理解历史与现在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我们活在历史中。我后来研究生学的虽然是视觉传达,但是本科所接触的内容已经形成我认识事物的基础。我研究的课题就是如何在传统的图形、图案、纹样中寻找到一种新的视觉语言,能够让中国的设计更具有民族性、当代性,得到国外的尊重。研究传统图形、纹样对当代设计的影响以及这些传统造型的当代转变具有极大挑战性。因为古代有很多纹样、造型、构成方式,它们各自有其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根源,在理解基础上才能尝试一些新的造型。不过我还是没有做好,虽然拿了一些奖,但是影响还不够大。

问:您后来为什么选择去人大任教呢?

答:这个算是巧合。人的类型不同,有的人在大一就能知道自己以后做什么,很理性。而我这个人相对感性,属于比较容易陷入思考的一个人,朋友都说我很虚无,很不切实际。其实他们说的很对。我一直比较安静,也不懂交际,也没有精细地计划自己的前程。我现在还是如此,确实吃了很多亏。当时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去咨询我的导师孙德珊先生,他是一位老前辈,是雷圭元先生的研究生。他十分善良,他认为我这种性格最好是去当老师,我很感谢我的导师对我的建议和帮助。

问:史论系要举行三十周年的系庆了,您对史论系有什么想要说的话吗?

答:我个人如果要做个总结的话,就是要感谢史论系,在我最青春的时候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鼓励和食粮。这么多年一直孤独地走在专业研究的路上,现在我很想回家。史论系让我有回家的感觉,希望有机会再次回家,回到这个温暖的大集体中,让我们辛勤的果实最后可以落回到我们的根上。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没有离开我们最初的东西,包括我今年去美国做视觉设计,其实也都在这个根上。到现在四十多岁了,其实我很想回到我的根源上,回到家里面。很多过往都像路过,都没有一种家的感觉。三十周年系庆给我们再次回家的机会,预祝我们史论系三十周年系庆圆满成功,这是我的心声。

(采访:赵红婧)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