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德印
【简介】屈德印,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为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校学科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1、认识民间美术
我是83级史论系17个同学中唯一的农村孩子。最初对于美术的理解就是文革中宣传画上的那些僵硬刻板的人物造型;对国、油、版、雕这些架上艺术以及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工业设计、特种工艺、装潢设计等工艺美术更是没什么概念。进了大学才知道原来在农村生活中每年春节窗户上贴的剪纸也是艺术,属于民间美术。小时候看母亲画窗花、剪窗花,只是觉得好看,并不知道好在什么地方,后来通过学习才知道抽象、概括、写意等等艺术手法。记得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系里就组织我们到天津杨柳青去采风、调研,使我对于民间美术的认识与理解又加深了一步。春节回家过年,我突然发现家里用来放杂物的板子竟然是木板年画的雕版,惊喜之余随即在父母的指点下又从犄角旮旯里找到了几块雕版,拼在一起竟是一幅幅完整的画面,这些雕版也随之成为我的宝贝并保存至今。记得当年写的第一篇课堂小文章就叫《窗花》,这也是我从无知少年步入工艺美术殿堂的开端。
2、山西采风
1984年秋,系里组织我们到山西采风考察,从大同的云冈石窟到五台山半个多月的行程中,火车、汽车、马车都坐过。第一次感受到石窟造像的神奇与伟大,第一次感受到古建筑的雄浑,第一次见到了出家人。还记得当时住店时掏出绿色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证”时骄傲的神情。当时还没有旅游的概念,这些地方还是人迹罕至,住宿要介绍信和证件,当然也没有门票。尽管当时对于这些文物古迹的认识还很肤浅,但其艺术震撼与印象一直影响至今。后来我基于对古建筑的研究又先后三次到山西考察,似乎还是第一次和同学们一起去时感觉最好。尽管当时照相机还是奢侈物品,好在班长王晓岩和大姐杨阳为我们记录下了一些珍贵历史的记忆。
1984年秋屈德印鹿镭山西考察合影
1984年秋山西采风考察,左起:屈德印、鹿镭、郭元平、康玉英、杨阳。
3、合唱比赛
1985年5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行全院学生合唱比赛,史论系83、85级两个班共30人组成的小合唱队一举夺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当时我担任史论系的团总支书记,负责组织合唱工作,回想起来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搞这样的活动。对于音乐我几乎是个乐盲,好在有当时学校团委张副书记(名字记不起来了)的热心指导以及郭画晓同学的手风琴伴奏,更重要的是两个年级同学们的高涨热情以及团结努力,将《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和《游击队之歌》唱得铿锵有力、气势恢宏,反映了当时同学们良好的精神面貌。这次活动的经历对于我而言终身难忘,不仅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树立了我学习与做人的自信心,使我认识到“只要认真努力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感谢史论系给我这样一次锻炼的机会,也使我从一个懵懂少年逐步走向成熟的开始。
4、晨跑
记得从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四年级由于毕业论文和其他事项没能坚持)三年中我和同宿舍的鹿镭同学几乎每天早晨都坚持晨跑,我们出西校门右拐沿着光华路——针织路——朝阳路——东三环这样一个圈跑步,大概有3000米左右。跑回来后在盥洗间冲凉水澡是极其享受的事情,到了冬天鹿镭还能坚持用凉水擦身,真的很佩服他的毅力。早晨沿光华路迎着初升的朝阳与鹿镭一起相互鼓励向前奔跑的情景今天回想起来仍然感觉极其美好和幸福。也正是有鹿镭的陪伴和支持,我在1984年学校运动会的6000米长跑比赛中,不仅坚持到了终点而且还拿到了名次。记得当时跑完后由于大脑供血不足而头疼欲裂,是鹿镭和王晓岩搀扶我到宿舍休息。当时的奖品是一条土黄色的大浴巾,被我铺在床上当床单用,感觉非常舒适。当年我180厘米的身高,体重只有62公斤,很是瘦弱,三年的坚持不仅增强了体质,也锻炼了我做事的毅力,受益终生。
2013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