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

“神经质”艺术家们的工作空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9-17 17:52:10 | 文章来源: 搞趣网

 

在大多数人眼中,梵高应该是最标准的艺术的化身,外表孤僻,内心炙热,神经质得恰到好处,介于个性鲜明与精神病患者之间。他孤注一掷地认为自己是整个世界抛弃的孩子,只能用手中最鲜艳的油彩,去释放心底的愤懑和希望。但终究,梵高还是在37岁时,用一颗子弹结束了他与世界的博弈,让世人永远给他贴上了“神经质”的标签。

确实,从古至今,艺术家的一大特征即“神经质”,无论是衣着装束上,还是谈吐举止上,都给人不可一世的疏远感。在普通人看来,艺术家分大致分两种,一种是行为怪诞得不可理喻,被世人嗤之以鼻;另一种仍是不可理喻,但却被奉为思想上的前卫者,被世人莫名地膜拜着。他们都是艺术家,都是剑走偏锋,在极端的顶点独自享受着乐趣。

然而,看待艺术怎么能用二元论这样机械的眼光呢?非此即彼的态度,在艺术上从不适用,因此,它才充满无限魅力,让人欲罢不能。

以上所说的两类,都是让人一样看穿的“神经质”艺术家,还有很多在各类人群中游走自如的艺术家,像是17世纪意大利巴洛格风格的王牌人物贝尼尼,教皇的御用雕塑师,新罗马城的缔造者,种种头衔下,贝尼尼的性格锋芒似乎被磨平了一些;毕沙罗生性温和,他能笼络整个印象派的“神经质”艺术家们,就在于他的性格不那么“神经质”。

读到这儿,看似有点跑题,为什么迟迟没有提到工作室呢?

因为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性格的艺术家就有什么性格的工作室,或许如弗朗西斯·培根工作室那般凌乱不堪,或许是佐藤可士和那样强迫症般的井井有条,倘若将此二人置于同一时期同一维度,他们的艺术理念也很难出现相互交融的契合点。如此看来,艺术家的私人空间与他个人气质吻合,或许才能真正定义专属他的独特“神经质”。

弗朗西斯·培根在他的工作室

毕加索与他的作品

安迪·沃霍尔是引领一代的时尚潮人

马约尔正在做雕塑

布朗库西在工作室,身后是的著名雕塑《空中之鸟》

亨利·摩尔的工作状态

波洛克的滴洒绘画大多是在地上完成的

杜尚和他设计的国际象棋

最后奉上一张20世纪初真实的写生场景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