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德俭:摄影离不开批评

时间:2013-09-16 17:12:30 |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 殷德俭

在平遥摄影节开幕当天,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摄影批评选集》 正式与读者见面,这次发行的是“摄影新批评”系列丛书的第一辑共4册,在新书发售活动上,艺术中国记者采访了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殷德俭,从这套图书最初的设想,一直到它涉及的重要内容,以及该书力求对中国摄影产生何种影响,记者有幸在发售现场与殷德俭社长进行了交谈。

艺术中国:请您先给读者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做这样一本书,包括最初的设想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

殷德俭:首先是这样,我们构想这套书,第一个我跟那日松我们俩有一个共识,就是觉得现在中国摄影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摄影的技术发展也非常快,但是摄影的这种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让人困惑的东西。我们说在摄影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遇到些问题,虽然之前也遇到过,但是现在这个时代里,我们由于摄影人的层次多了,摄影人的组成成分也很多,所以说摄影变的艺术大众化了。再一个摄影也需要有一个从理论建构上的一种梳理。这就是出版这套书的原始想法。

这套书我们在最开始策划的时候是觉得中国摄影史要有一种一定的梳理,而梳理的线索又不同,有的是从事件,有的是从摄影人,有的是从摄影的一种流变、风格,但是摄影批评这一条路上以前梳理的少,或者说以前我们关注的不够,我们觉得这是一个缺憾。所以中国摄影批评这本书本身就是,你看它的时间跨度它是从1929年一直到2013年,就是到现在也就是跨度了大概有八十多年。作者也是有这样的一个历史跨度的,最早像三几年的当时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那些人,他们也做摄影批评。还有就是觉得摄影批评现在来讲在中国虽然是摄影大发展的环境里,但是摄影批评的氛围并不够健康或者完善。主要的问题就是在于一写东西好像就是吹捧的多,好像都是大家属于互相捧场的多,真正涉及到摄影的问题或者摄影应该指出的问题上就回避了,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些特色吧。那么我们在看摄影史或者摄影文化、摄影批评的脉络里发现中国其实还是有这种批评的,好像现在我们觉得这方面弱,但是我们通过梳理可以看出它是有它的历史脉络的。另外一个,我们也用这种出版的方式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摄影批评是怎么回事。摄影批评并不是一个攻击,并不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可能更多的实际上我们叫它评论也好,叫它摄影文化的分析也好它是一种建立在批评者和被批评者之间平等交流这么一个环境上的。所以很多现在的大学学生或者我们做艺术工作的人他对批评的概念或者方法不熟悉。这样就会造成没有看过很好的摄影批评的东西,我们又怎么去延续摄影批评的这样一个方式呢?所以我们想把这套书的出版作为一种文本也好,提供的一种方式也好,让大家有可以借鉴的东西。

艺术中国:因为原来我就听说过中国真正懂摄影的人很少,而且真正懂读图的人也很少,这本书是不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会对人们有一个帮助?

殷德俭:对,没错,就是有这方面的因素。因为现在图像时代,但是真正图像时代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你在那么多图像面前可能会失去你自己的一种判断,摄影批评可以帮助你建构一些观看的方式,对摄影的一种介入的方式。

艺术中国记者:虽然还没读过,但听您介绍到这里我已经对这套书很感兴趣了。

殷德俭:我看了都很激动。虽然这些文章是(经历)那么多年有一个流变的,但是你会发现现在看还会给你带来很多启发,会给你带来很多的冲击。这是我做编辑的时候也仍然会感觉到的。刚才姜健老师说到有人给他的一个评论,文章虽然不长,但是切中当时他问题的所在。给他带来的是种巨大的收益。所以我们说把摄影批评看做是一种平等的交流的语境中,一种学术的建构,而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情绪的发泄,更不要是一种吹捧。

艺术中国:今年的平遥摄影节里有很多出版社都来了,而且也都有新书出来发行,这是不是意味着平遥摄影节在摄影相关的综合性上会更加重视相关的行业?或者说它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拍照片或者单纯的展览?现在是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吗?

殷德俭: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单是平遥摄影节,我们也介入别的摄影节的一些出版工作,我们发现现在很多摄影节第一它要丰富它的元素,出版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第二是出版可以留下一些东西,我们叫文本也好,叫什么也好,当一个摄影节它不再求得以只有热热闹闹的时候,它一定要通过一种方式把它留存下来。展览是相对短时间的,报纸它是相对传播性很强的,出版是一个可以沉淀的可以进行梳理的(形式)。从去年济南摄影节我们觉得很多摄影节已经关注用出版的方式来补充摄影节。再有一个层面就是,现在的摄影节里为什么显得出版有一定的介入了呢?就是说摄影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的这种程度,人们感觉拍照片不是什么难事的时候,人们会觉得为什么拍照片,拍什么照片,怎么拍成为他们的一个问题的时候,那么他就需要在照相机之外去寻找答案。当然杂志、微博、网络都能提供这种资讯,但是我觉得图书更为理性,图书带来的是一种更理性的构建、更沉淀下来的一种思想。这样对读者的帮助可能是非常大的。因而对中国摄影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我觉得很多出版社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不仅仅是摄影类的出版社,还包括着像广西师大、中青社这些做出版的。再有就是因为摄影出版现在有引进和本土原创这块儿,我觉得我们出版社都不想忽视,既有引进的,比如说三影堂它们做了很多好的东西,但是本土原创这块儿也更扎实地跟我们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所以这四本书你会发现都是我们本土的作者。所以很多出版社你会观察它,就是一个出版社是不是只有引进版,或者只有本土学术。这就是本土原创,你不鼓励它它就会萎缩,它就没有这样的土壤,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心愿,希望我们的联合能够把本土,不单是摄影批评,还包括中国摄影史方面的研究成果,赵俊毅的《中国摄影史拾珠》的那个。还有一个就是那日松所著的那本书,《从红星胡同到798》,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那个当年的媒体人,现在的策展人和摄影画廊经营者。他见证中国二十年多来摄影发展的历程,这二十年多来他是亲历者和参与者,也是一个观察者,他涉及到所有的活动,别人对他的评论,他采访的别人,你就可以看出中国摄影这近三十年发展的一个线条,这虽然是一个个人视角,但是这个个人视角既具象又形成一种宏观性。那本陈建中先生的,就是他在美国,我们叫他海外的摄影评论家,短小精悍,摄影评论文章不是长篇累牍,既有长文,但是也需要有短小的文章。那么短小文章,我觉得对现在有什么有意义呢?比如说微博,140个字,140个字很难阐述清楚一个东西,但是它也提供给我们把一些问题尽量浓缩尽量精华让更多人看懂和了解。你会发现我们很多晚报的那种类似“五色土”或者副刊专栏登载的那种小文章会很吸引读者。那摄影评论里也包含着,我觉得用合适的文体,来体现、表述表达作者的观点。陈建中这本书也是,每篇文章都不会超过4页。他可能有的是为报纸发的,有的可能是对某个杂志的社论发的,但是总之形成了他的语言风格,形成一个你很快能够了解作者的东西。

艺术中国:其实这种轻量话的文章对于现代人来说更适合。

殷德俭:但是这些文章又不是简单的东西, 它还是有深度的,因为它有很大的关照面,然后再浓缩到一个小的语境来表达。这四本书我想也提供了不同的方式。为什么选择这四本书,除了我们需要,我觉得这四本书也有一定的份量。另外这四本书也代表着不同的方向。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这几本书后面有个上架建议,这个虽然是商业上的,但是我们定位时就是在文化和理论,实际上我们希望这套书不仅给摄影人看,还希望更多研究文化的人来看一下。我们把摄影放在中国大文化的概念里来梳理好多问题就会看的更清楚。另外我们也希望搞文化的人来了解我们摄影界,别轻易的否定我们,看不起我们摄影,“摄影有什么文化?不就是拿个照相机去拍照然后自娱自乐吗?......很多人不愿意、不屑于跟摄影师为友,觉得摄影师做不出什么文章来也没什么思想,这是不对的。摄影人也别自卑,摄影人也要拿出我们自身的东西来证明,我们经历着摄影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的程度。我有时跟那日松和其他朋友聊,我个人理解摄影理论和摄影实践其实是一个硬币的双面,它不是两个东西,就是说这个可以要,这个可以不要。它互相谁也离不开,无非就是说你经常把这个面给别人看的时候那个面容易被忽视,但它一定存在于它的背后,当摄影理论做的不够扎实或者有缺陷的时候,一定会拖摄影实践的后腿。比如很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拍风光,这么遭人骂,为什么呢。那么现在你会发现拍风光照样有拍风光自己的理论,也是有他存在的道理。所以我说简单的否定、肯定就不灵了。

艺术中国:您也经常拍照吧,从您说话的状态还有精神面貌感觉到的。

殷德俭:对,我也拍。因为我做这四本书非常激动。我自己都感动自己。其实做书是需要这样的,就是说自己都想把我自己的想法赶紧给我的读者来分享。所以就觉得做这四本书很兴奋。你看今天来的很多“大家”,我虽然也没有什么精美的茶点也没有什么隆重的甚至没有麦克风,但是大家其乐融融,都觉得这个事情做的很有意义。这种状态其实是我们现在摄影界挺需要的一个氛围。摄影出版有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它应该是能够兼容并蓄的,其实我们出版社还出别的不同类型的,当然现在评论界会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其实没关系,让大家都有说话的机会,让大家多去做一些评价和判断。所以我老是觉得摄影批评它是一种叫一是平等的,另外一个它不是带有一种打压的。批评不是就是对你的一种指责,批评实际上是在学术上的一种交流或者判断,这样的东西实际上是健康的,是对人有益的。如果把摄影批评的理念理解的正确的话你就不会产生激烈的抵触。我有时候也给人写序,也是会有斟酌的,这是中国的一种人情世故。但是真正要让摄影人站出来有地位或者赢得别人对我们摄影人的尊重的时候,你得有自己的一个态度和言语。今天我觉得好多这些老朋友、这些真正有建树的人能够坐到这儿也是一个态度。凭什么为一本书,为一个出版社的这么小的一个活动坐在这儿,而且大家谈的都很开心。虽然今天我觉得就这么点时间,它应该是个开始,你会发现我们会慢慢发酵这些东西。我们的媒体,甚至我们回到北京还会做一些活动让这些东西慢慢传播。最终的目的我们不是说以卖多少书来衡量这个事情做的好还是不好,而是说这本书有多少人真正把它作为营养。因为如果说应景的给我说捧捧场多买我几本这不是我初衷。甚至我希望馆配,用很低的折扣我都给他们,为什么,因为我特希望它能进入大学的图书馆,特希望能让很多普通的人了解到它。

艺术中国:这样的书确实在现在这个历史阶段是比较及时的。

殷德俭:这点你说的也是比较关键,就是现在是个很重要的阶段,包括摄影者和摄影文化的提升,要不然你怎么转型,你怎么转的过来啊?但是摄影理论来的更弱一点,因为它原来的建构不像绘画,它本身自成体系,本身从国外的西洋美术的研究、从方法论上或者从学术上,最明显的就是从摄影的影像的收藏市场上你就会看出,影像收藏市场虽然除了因为摄影的特殊性和复制性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很多收藏家没有定位,没有定位我们怎么知道你未来的价值是什么?或者你在摄影史上是什么地位。所以一个好的作品,一个好的摄影家,一个摄影流派一定要有批评家,没有批评家的话就该质疑它存在的地位或者价值了,因为没人理会。就像我说你说你的车好,安全性强,是要有数据和实在支持的。就像吴冠中,吴冠中肯定是,背后不管是博士生,甚至是有大家来研究他,慢慢来吧,慢慢建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