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军:摄影先要突破心理障碍

时间:2013-09-16 17:12:30 |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

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器之音,我似乎听到了他烛骨般的心跳,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里死去,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

谢军1969年生于辽宁沈阳,祖籍是迁居到广东梅县的客家人,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在本次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谢军推出个展《居住地·1000米·50天》并获得优秀摄影师奖。谢军的个展是以自己的居住地为中心,周围一公里范围内进行的纪实拍摄,在展览现场谢军接受了艺术中国记者采访。

艺术中国:从你的学习经历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具备美术修养的摄影师,请谈一谈学过美术的人从事摄影和其他人会有什么不同。

谢军:有些人学过美术,有些人没有这个基础,摄影主要的两个元素一个是发现,一个是呈现。呈现过程如果有一定美术基础的话,它的表现力就会更强一些,像画面的构图、光线、角度等等可能细节注意的会更全面一些。所以我认为(美术基础)很重要,因为图片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最主要的,图片的特点就是画面,画面吸引人以后才会往下去看内容,去看更多的细节。

艺术中国:请给大家介绍一下《居住地 1000米 50天》这个展览,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名字?

谢军:这组照片是我今年拍摄的一个专题,题目就是《居住地 1000米 50天》,顾名思义就是在我的家周围,以1000米做半径,这个范围内我从4月1日到5月20日连续拍了50天,每一两天要拍一次,一次大概一两个小时,原来我们家的路线我只走几条,其它小巷都没去过,现在通过这次的主题都走到了,每天不同的方位来安排我的拍摄路线。在我所有画面中的人物生活状态都是在“扫街”过程中抓拍的。

我“扫街”已经很多年了,我从90年代到现在一直在拍照片,原来用胶片现在用数码,这几年用数码拍我一直以沈阳为主,辐射辽宁省,原来的题目定的叫《辽宁城市记忆》,拍辽宁14个地级市,现在拍中国所有的省会,现在拍了已经一多半了,但是觉得这些题材需要有一个长期沉淀和积累,所以为了做一个小结,我就拿出在我家周围区域50天拍摄的作品组成一个专题。

艺术中国:你怎么看用数码相机拍摄?

谢军:首先数码相机成本低了,而且更方便,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在拍摄过程中相机可以离开眼镜靠屏幕取景,这样就获得了更多的拍摄角度,传统照相机的成本要高一些,每次拍的数量也要少一些,比如用数码相机到一个城市通常都是拍1000张以上,胶片就拍不了这么多。展览上这些作品都是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使用的是随身携带的卡片相机,我每年都要换一部数码相机,我的相机365天不离身。我在街上行走过程中,所有经过的地方如果有好画面我肯定都要发现并且拍摄下来,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艺术中国:有没有考虑过用手机拍摄?

谢军:手机拍照确实很方便,可能现在人们每天拿在手里时间最长的物件就是手机,但是作为摄影师(使用手机)我觉得是不严谨的,我也用手机拍过一段时间,但是再好的照片我也不把它当做作品,因为它的成像不好,除非像一些新闻突发事件我们没办法只能用手机拍,但是我后期就培养了一种我认为很好的拍摄习惯,就是把我的相机随时带在身上,我不是放在包里而是挎在腰间,这种习惯现在我已经保持5年以上了,身边很多人我都劝他们带着相机,但是很少有人能适应这种习惯,我平时穿衣服也很随意,所以带着相机也没有什么不协调。最重要一个问题就是当大家拿相机面对被摄对象的时候会缺乏勇气,他会觉得拿手机会让对方以为自己在干别的。其实作为摄影师首先应该突破的就是心理障碍,敢于面对各种不同的人,你不敢跟他们打交道就没法拍照片。我拍照片遇到过很多人,有赞成的,有反对的,还有装没看见的,各种状态都无所谓,我就是想拍我的照片,大不了我当你面把照片删了,也不影响我拍的其它照片,首先这个瓶颈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当你把这个瓶颈突破之后你拿着相机面对所有人的时候就都敢拍了,很多人都是用眼睛拍,但是不敢拿相机拍,关键在心理。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