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外界,照见内心。摄影在更多的时候,就是一个寻找和承接的过程。
随着摄影语言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摄影师在追求表达和呈现内容上此起彼伏、神采各异。而对外部事物的关注,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视角,有的很私密、有的很开放、有的很宏大、有的很精细、有的充满了张力、有的则显得十分内敛。
更多的时候,他们都在追寻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
影像对于摄影师,就像一条通道、一个出口,至于这条路通向何方,能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口,则要看个人的表达和力度。这个度的把握,对于影像本身的方向而言至关重要。
作为平遥国际摄影年展主题展之一的《观照》由摄影评论家、专栏作者释藤女士策展,在展览现场艺术中国记者对释藤进行了专访。
艺术中国:请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观照》这个展览。
释藤:展览由四位摄影师组成,两个人是用大画幅关注城市景观,和我们生活空间的一些大场景,另外两个摄影师比较关注个人成长题材,切入点小一点,但其实关注的还是环境和人的关系。两个大的作品其实也一样,他们表达的就是在观看自己的同时也在反映社会,所以我觉得他们既有区别,又有共同点。
艺术中国:你觉得他们四人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释藤:我觉得就是在社会、在人和环境表示一种态度。我觉得他们这些话题、拍摄的对象还是来自于生活,既和自己有关也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关,我觉得这一点比较重要,作为一个摄影师来说,我们现在说责任感,其实它不单单就是纯纪实的影像,它还应该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观念。当代影像它必须和当下这个社会发生关系,它的语境里必须有这些东西在,所以我觉得这四个摄影师都已经关注了这一点。他不单单关注一些自我表达或者小暧昧小清新,他还是有一个宏大的叙述,我觉得这一点比较重要。所以说既然我们都在往这个方向走,那还是要有一个下限。摄影师自己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展览知道未来怎样走得更好。
艺术中国:你对平遥这个摄影展印象如何?
释藤:我去年来这里办过主题展,总体印象还好吧,毕竟它是一个很多人的展览,可能每个人所要求的和想达到的目的不一样。
艺术中国:你对参展作品比较杂怎么看?
释藤:对于摄影节来说它还是应该有一个包容性,你要接纳各种各样的人进来,摄影本来就是多元的、百花齐放的,如果把它圈在一个小范围里可能也有好处,它可以做得更极致,但是我觉得那个可能更小众一点,而平遥的包容性就更大,它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摄影师进入到这个舞台中来,至于你扮演什么角色,你想表达什么东西,这跟摄影师本人是有很大关系的。而且对摄影师来说也是有收获的,每个人到平遥的目的不一样,比如说我到这里是来交流学习的,另外我的作品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发现,其实大家都不矛盾,就看参展摄影师和策展人他们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