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

转录迁徙——初探独立动画与电影的交叉现象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2-26 17:22:23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文/吴秋龑

有人说动画是电影派生出来的,有非常密切的血缘关系,他们存在实质性的差异,又常常互相交叉,在很 多国际电影节不难看到独立动画片的出现,那么,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转录迁徙中的动画与电影

在当下,独立动画在美学的个人创新维度上一直走在“大影像艺术”的前沿,作为“范电影文化”的重要 组成元素,它所引领的独立思考精神在以个人创作为主的实验动画里更具彰显,这些独具探索的动态幻象 为我们转录描绘的是一个越界文化的旗手,也是重新迁徙整合图像、线条、空间、雕塑、戏剧、哲学等各 种艺术语境的思维媒介。 这里提到的“大影像艺术”、“范电影文化”可以理解成广义上的一切利用摄影摄像及电子技术派生出的 视觉艺术及文化形态,也是国人更好的认识主流电影工业中多种文化因子共生的前置条件。所以所谓的“独 立动画”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概念界定,从创作环境上可以端倪作者本身浓郁的个体意识,并执行贯穿整个 片子,现阶段人们更愿意将它归位到独立制片电影的框架中去思考与发展。而“实验动画”在早期与实验 电影交织自成一脉,创作领域也局限于非营利范畴,更多的是对各种主流影像的批判性纯艺术创作。 由此,我们要面对的议题也许是由一组关键词而来:独立动画、实验动画、“大影像艺术”、“范电影文 化”, 它们在东西方“转录迁徙”文脉中,如何发生内在的观念转译与思维碰撞,是以何种交叉依存的态 势在相互作用。

动画独立实验与电影帝国意识

当涉论到动画电影,就要尝试溯源东西方在掌握摄影术前后所进行的各种个人影像探索,而这些有益的摸 索中,似乎有几种内在的思维逻辑在指引创作者发动潜能,按照西方的史论资料分析,动画产生于电影之前, 从电影人布莱克顿的《奇幻的画笔》,及其随后第一部在胶片上拍摄的动画《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开始, 动画的诸多创作也与视觉艺术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漫画家艾米尔·柯尔的《幻影集》被誉为第一部 运用现代化胶片放映设备的动画片,同时的美国,《恐龙葛蒂》、《路斯坦尼雅号之沉没》、《小尼摩》 的创作者温瑟·麦凯将自身的漫画经验转意为多样化角色与纪实语汇的空间隐喻中,可谓是北美卡通帝国 的重要文化奠基者之一,他和费莱茜尔兄弟、沙利文等开启了二十年代动态图像美学观念的普世文化先河, 最终迪斯尼成为其中集大成者。

此后这种以帝国式的商业诉求所炮制的动画长片里,平俗拼凑的艺术气质 成为业内专家抨击的焦点,动画工业正全面侵蚀着早期以独立创作为主的动画实验,并形成美国的主流体 系,在二战前后影响整个世界。而迪斯尼在其激情自负的成长过程中,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会威胁到帝国 系统的良性发展,全力资助加州艺术学院的实验电影实验动画专业,将一批因战乱移居美国的影像艺术家 纳入学院,在这个反主流的先锋实验派系中,滋生出后续一批好莱坞的顶级导演,刺激“帝国意识”更为“电 影系统”。 另一条欧洲动画的独立实验,在战争洗礼的社会传统文明的危机中,激活了先锋电影的跨文化影响,印象 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构成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在实验动画实验 电影领域均有涉足,达达运动的汉斯·李希特以其独特的身份背景集视觉文学哲学于一身,他的《节奏》系列短片无疑是在探求美学音乐视觉的实验之作,影响了迪斯尼的《幻想曲》等巨作,在英式贵族、法式自由、意式激情的渲染之下,同时期的德国对一战后社会层面的纯精神思考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诸多表现主义电影中都能找到实验动画的元素,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同时在国家资本意志促成的德意志电影公司大力扶持电影导演,后来的很多大师都有早期实验动画的创作背景。这里渲染的抽象表现式的动画与主流角色动画的第一次文化交锋上各有千秋,也似乎预示着二战前后,转录英、法、苏联、捷克、中国、日本等各国的动画电影创作呈现出民族主义诉求上的主体意识迁徙。

每个地域文明的成熟与回归都有其自身理性发展的结构,东方独立动画面对文化境遇则更要分析当代艺术和电影工业的交融状态,回观亚洲动画的崛起,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大闹画室》,连同1941 年的《铁扇公主》,这些带有民族民俗色彩及东方个人意境的动画创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影响了亚洲实验影像的苏醒,我们从日本一代大师手冢治虫的动画世界观里也能寻觅到“铁扇”的影子。

在二战前后,各种文化思潮遍布世界,同时由于电子技术尤其是数码科技的成熟与更新,便捷的个人创作环境逐渐成为可能,自然独立创作动画作品也就成了部分文艺志士的选择,这种创作环境萌生出几个微妙潜墨的文脉系统,如:主流与非主流动画电影系统,实验动画电影与机构组织推广系统,当代动画影像与个人创作观念系统,它们在世界共同体中背负支撑着本土地域的文化传承。

谈及主流与非主流动画电影系统,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在人性世界观的大师传承中,既有带实验性的主流动画电影,也有纯个人探索实验的独立动画作品,手冢治虫开启日本动画工业的同时,也在其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里完成了多部实验动画,宫崎骏的影像世界将个人诉求的哲理幻化成寓言社会体系中的生态观,相对文艺青年更热衷的押井守来说,宫崎骏有时代鲜明的主流观众群体,但押井守的国际核心影响力似乎来自他自觉内省式的实验语言,席卷全球的世纪科幻哲理大片《黑客帝国》正是深受其《攻壳机动队》的幽远影响才制作完成,押井守所关注的对于意识形态的深究及社会人性的冲突,在其参与的当代艺术实验影像中也颇为明确,这种情节在寺山修司、村上隆、草间弥生、蜷川实花的创作流程中也相得益彰,他们将主流与非主流的艺术气质转录传播到“范电影文化”的诸多层面,使文化迁徙最终回溯本土。

由此我们谈到了本土电影的组织推广,从海岸对面国内艺术创作的人文困惑中,从“首届独立映像节”这个由内地民间影像组织发起的“大影像艺术”运动中,我们看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跨文化影像回流:主流电影工业体系内的独立制作,当代艺术圈子里的实验工作,学院教育中的探索成果在这次活动中集体亮相,独立动画第一次获得了奖项肯定,后续由张献民、曹凯等主持的南京独立影展,吴文光、文慧等发起的草场地工作站系列活动,诸迪、斯蒂夫等联合的美国加州艺术学院与中央美院的实验电影实验动画硕士教育,译象的吴秋龑等组织的中国影像艺术年展都在各自的视野中推动着独立动画电影的长足发展,而由皮三、董冰峰联合策划的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作为国内首次非官方、非盈利,由民间机构共同发起、策划的动画电影艺术项目得到各业界的广泛肯定,它们的这些努力预示着中国独立动画艺术在国际电影体系中正生成的一个全新坐标。

其实这个坐标的生成与个人创作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而当代艺术家的实验影像创作正值这股观念中最为核心的系统因素之一。当早期的张培力、汪建伟、王功新、邱志杰等所建立的录像语言快速融入到国际艺术视野中之时,实验电影,网络视频、商业动画在抨击着另一批肩负着文化转折使命感的艺术探索者,他们在思考如何将个人观念影像转化成更为厚重的跨文化传播载体中(比如动画电影)从张小涛的实验动画《心音》到动画电影《迷雾》《萨迦》中,我们除了窥见到人性科技的终极灵性,新材料美学的传统回归及技术本身的观念探索外,作者对于电影新的叙述在循序渐进的展开,这也许是数字动画所带来的未知哲学系统,而同样对绘画语言进行转换的缪晓春,《最后的审判》《H2O》和《坐天观井》叙述了多个文本时空的可能性,在链接生命艺术与未来人性的同时,呈现出对平行历史空间的再思考,他们对于技术意境的庞大叙事也开创了国内动画电影的先河。同时期的张锰、陈卓、黄可一的三维动画,凸显早期录像艺术中的东方禅意,又将这些灵感延续到他们的后期电影创作中,林俊廷运用数字媒体嫁接到传统动画的现实空间表达中,这一创作的源核恰是现在国际流行的 5D 影院的设计要点。路盛章的《墙》则将民俗文化的人性精髓延展到很多国际动画项目中,田苗子、陈海路、路五云等也都在运用早期实验电影实验动画的创作理念参与到这些项目的创作里 ... 皮三的最新动画作品则选择联合网络平台,以另一种流体影院的模式传播着早期艺术动画的普世价值。曹斐我想这种基于动画本体的思考创作在当下逐步彰显其强大的生命灵气,我们也看到同时期的艺术家周啸虎、邱黯雄、皮三、卜桦、陈海路、刘健、吴俊勇、孙逊、黄洋、孙磊、雷磊、冯薇等在努力唤醒和呈现多种现实动画影像的乌托邦电影空间,也许那个转录独立精神的影像“创艺”时代就快来临。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