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茜懿

1987 出生于北京

2010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2012 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获硕士学位现就读博士学位,生活于东京和北京。

作品介绍:

《天籁籁》作品讲述的是80 后中国女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其中来自心理世界的,也有来自现实生活的;以超现实的画面表现了少女击打自己的心脏,强调了身体与知觉产生的视觉美感。少女寻找世界上所剩无几的天籁之声,爬上云梯的最高层,静静的听取……然后呐喊了自己的心声。象征天地和万物命运的八卦罗盘,女孩最终打破了属于她自己的那个罗盘。《天籁籁》阐述的是中国哲学思想与当代思想碰撞后产生的火花和心灵的憧憬。

访谈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以下简称“SZIAB”) & 刘茜懿

SZIAB:您是什么时候从事独立动画创作的?以及您在独立动画的实验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一些困难?您是怎么克服的呢?

刘茜懿:最早的动画是2008 年作为电影学院专业课的习作制作《记忆的告白》,那是根据达利《记忆的永恒》原画改编的实验动画。当时三维动画开始风靡全中国,我也很喜欢。2009 年我开始制作《小格系列》中的小格动画部分。把我一直以来制作的小格绘画的画面组合成动画。后来赴日本开始制作新媒体三维动画《天籁籁》。制作独立动画的过程并不简单,需要团结很多朋友的力量,合作和资金是制作上的最大问题。

SZIAB:您认为独立动画和新媒体艺术与实验电影的关系是什么?跨学科与跨媒介实验对您有什么启示吗?

刘茜懿:我做的动画是新媒体三维动画,它是我自己写剧本自己导演自己画稿自己制作自己赞助自己买单的作品,这样的性质必属于独立动画,自然归类为实验电影。我觉得观察力涉及到很多领域很重要,不仅是自己的生活,别人的生活、别人的世界是需要我们去问候的,这样作品才会说出更多的问题和故事。《天籁籁》镜头中的画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有·剧情和非剧情、反剧情,总而言之涉及到了艺术的语言、电影的语言,以及行为、装置的问题,这种学科和学科之间的跨越是我驾驭本片的重要特点。可以说此动画片的基础是建立在新媒体艺术之上。

SZIAB:您在独立动画的制作过程通常是团队完成还是艺术家个人完成呢?您有多少助手?他们的具体分工是什么?

刘茜懿:有时自己,有时多人,没有固定的团队。一般,剧本和镜头画面和前期的layout 是需要导演自己完成的,包括人物的形象设计在动画片中太重要了;我的动画的主题一般来说拥有超现实的特色,还有后现代艺术的语言方式—结构,置换,多元。制作起来费事的地方很多,这时我会借助技术能力强悍的朋友参与制作。总而言之参与我作品制作的人员还是很多的。

SZIAB:您认为从事独立动画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是技术、资金?观念?还是想象力?

刘茜懿:观念和观察力吧,然后还有雄厚的资金。平时的积累真的很重要。平时生活中的令我感动的瞬间,在作品里就能成为很大的视觉支柱。有时整个影片都是为了一个主题,一组镜头想提出的问题而服务的。

SZIAB:您的动画的经费来源是怎样的?作品的销售与展览的渠道在哪里?

刘茜懿:当时我所在的早稻田大学数字影像研究所和日本文部科学省合作设立青年导演扶植计划基金,能拥有这个基金去拍摄的机会并不多,我的方案有幸被通过,我把这个基金用到了制作《天籁籁》的动画片上,但是制作过程中由于一些镜头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我向欧洲的收藏家卖了一批自己的大型架上作品,其中有一张叫《心脏Hey》的作品还是《天籁籁》中出现的心脏的原图,由此获取更多的资金,投入了作品中。而《天籁籁》的最终剪辑是在非洲留泥旺岛驻地艺术计划中完成的,在那里也获得了技术和人员的支持,所以综合来说《天籁籁》的诞生非常不易,差不多耗尽了一年的时间,跨越了三大洲,各界人士和机构的经济支持,包括母校北京电影学院,给了我很大的特效方面的支持。

SZIAB:您是如何理解“心灵世界”这个说法?您的动画的图像方法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或者理解?

刘茜懿:心灵世界可能是超现实主义的延续。《天籁籁》是我的第一部新媒体三维动画,它表达了一个女孩对自己的身体的探索和试图在全球化的信息社会寻找传说中的“天籁之声”。

SZIAB:您认为独立动画的艺术价值在哪里或是什么?

刘茜懿:独立动画的艺术价值在于表达了生活在当今社会的青年人的迷茫,痛苦,希望,未来,和对自己过去的总结。它往往是这一代人的写真,而动画这一元素体现了这一代人做过的梦的记载。它既有电影的特点,也有艺术的特点。

刘茜懿访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2-20 16:14:29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下一页段天然访谈
上一页王茜濡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