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著名国画家冯远终于要举办自己的首个个展——4月25日,冯远大型个展“笔墨尘缘”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第二站在其出生地上海。而浙江站,冯远已在筹划之中。
展览分“历史溯怀”、“传统追怀”、“苍生情怀”、“技道萦怀”四个部分,将首次全面展现冯远美术创作历程——从1980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研究生毕业,到现在三十多年间,每个阶段积攒下来的艺术创作。
对于中国艺术界而言,这样一位重磅艺术家的个展,无疑是个大事件。而对浙江文化圈来说,这也是一份无法割舍的牵挂——从1978年进入浙江美术学院读书,到1999年从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的岗位上调北京,他在西湖边度过了21年时光。
近日,在北京中国文联大楼的办公室里,冯远向记者娓娓道来他的艺术人生,这段人生,从浙江起步,如今依然深深交织,无法割裂。
他和方增先,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
考进浙江美术学院仿佛范进中举
冯远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的过程,充满戏剧性。这份缘分来自于“伯乐”——著名画家方增先。
1978年,冯远在黑龙江下乡,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到上海美术馆参观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外来艺术展——法国19世纪农村风情绘画展。这个懵懂的美术青年被深深震撼了,他发现,竟有如此逼真、细腻、美妙的绘画技术语言。
就在这个展览上,经人介绍,冯远见到了当时正在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的方增先。
“我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方先生,竟是如此亲切和善。他让我去他家玩,我就大着胆子带着我在农村画的速写和连环画去了,他说‘画得不错啊,你没上学?’”
当年冯远26岁,初中毕业下乡,在黑龙江待了八年,已过了考本科的年龄。在方增先建议下,他萌生报考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的愿望,那正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研究生招生。但初试已结束,经方增先向国画系、院招生办多次推荐,7月,冯远接到了复试通知。
“我从沈阳坐火车过来,又在上海倒车,中间有六个小时,我跑到新华书店买了周思聪和卢沉的单片水墨人物肖像画和宣纸、毛笔。这是我第一次体会用宣纸画画。考试时,我还不会画写生,坐的位置是全侧面,逆光,把人物的脸画得黑了些。”
过不多久,方增先来信:“冯远,你今年考得一般,不理想。但是不要灰心,明年我还招。”
在方增先和多位老师、同学的坚持努力下,12月份,冯远终于接到浙江美术学院通知,“当时的感觉有点像范进中举,非常意外。”当年的人物画班,只招了冯远和吴永良两个人。
他和浙江,心心念念不忘的情怀
让全国青年以参加中国画双年展为荣
这些年来,冯远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作品:如连环画《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大型线描《屈赋辞意》、《秦帝筑城图》,极富震撼力的水墨巨制《保卫黄河》、《英雄交响曲》、《世纪智者》、《香格里拉远眺》,形式高蹈的现代水墨《逍遥游》,意味隽永的“唐诗宋词画意”等等。
创作于1980年的《秦隶筑城图》是冯远的研究生毕业创作,1992年完成的《屈赋辞意》和《秦赢政称帝庆典图》,是中国美术史上尺幅最大的两件线描作品,原本应是画成彩色的,后因教务工作贻误创作,展览日期已近,就画成线描,将错就错。而在同行看来,却认为别致。这件作品还在全国美展获得了银奖。
冯远始终心心念念着浙江,自己的艺术源地。而在浙江艺术界,大家总爱念叨冯远的真诚与直率,他的建议,他的忠告,他的直言。
浙江文联和中国美院目前正在着力打造的“中国画双年展”,得到了冯远的鼎力支持。“浙江做中国画双年展当之无愧。第一,中国画发展之路可以走得正,更好地传承传统;第二,开放的中国美院既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又有勇于创新的革新理念。这些都使得浙江作为中国画的学术重镇,无可争议。”
而冯远也有一些建议,希望浙江国画界更加关注不同地域文化的创作,从中找到有利于发展浙江中国画艺术的各种风格、样式的特质,藉以壮大自身。
“我认为,浙江完全有条件有理由把双年展做成中国画核心品牌。当有一天全国的年轻人都能怀着某种朝圣意识,带着一种追随感,以入选参展为荣,那么浙江中国画的理念就将辐射全国。浙江有这个条件。我衷心希望它以一种坚实的基础和一种开放的理念来达成这个目标。”冯远说。
鲁迅、大片和书法
冯远喜欢阅读,圈内闻名。“我非常惊讶作家们对人生透彻地理解,对人性内在的东西挖掘得如此淋漓尽致。艺术应该如此,而不仅仅是炫技,悦目。”
冯远欣赏鲁迅,因为其语言的尖刻,笔锋的犀利,“把人性灵魂的东西一层层剥给你看,揭露得鲜明、惨痛。”
冯远也喜好电影,自称发烧友,凡是大片他一定到电影院看,且必坐前两排。《拯救大兵瑞恩》、《角斗士》、《盗梦空间》等等,那些深刻、且富心灵叩击的作品,都为他青睐。
这两年,冯远经常写字。入得三昧,他体会到写好字比画好画更难。“有道是:‘二十年学画,三十年学书’。孙过庭有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指人生只有到达一定境界,才能通透领悟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