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江:象之大者

时间:2012-04-18 17:20:27 |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

——“可见之诗——第二届油画写生作品展”序

中华文化是尚“象”的文化。中国文字以“象形”为基本构字“六法”之枢心;中医倡言“藏象”之学;天文历法重“观象授时”;中国古典传统以“意象”为中心,拉开一张巨网,笼括文化的全领域。《易经》是中华远古文明的一部宝典,其符码系统以数、象、辞联结为整体。数是“天机”,象是“观物取象”,辞是“言象”,居间的象至为重要。

画者,可见之象;诗者,可诵之象。象之故,中华文化从来讲诗画相通。历史上亦画者即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文与可画竹之道饶有创获,苏东坡拈出“胸有成竹”之说。但“成竹”并非现成的竹子,而是“胸中有渭川千亩,气压十万丈夫”。此骄夭气势如何可得,需“执笔熟视”,见“所欲画者”,遂振笔直追。如此微言大象,将传统言意之辨,化入画事机枢。中国传统精神品味在画中,又常在画外;在可见处,更在诗画相生的生活里。

油画,始于西来,又始终在东方文化中讨生活,既充满生机,又常临误识。一边长于写生写实之道,一边又易于止步摹拟;一边以实验性变革和创新自命,一边又常囿于媒体仿像之病,总在诸般纠结中寻路。时下全球格局的话语趋于零乱,面对绘画的式微,艺坛少有对策。霍米•巴巴等后殖民论者企望超越殖民与本土、过去与未来的二元纠结和文明陷阱,构建第三空间理论,为中国油画提供别样的写照。要破解这般纠杂,当代画者当回返诗画相通之道,重建中华尚象的品味,来形成人性纠结的补益。于是中国油画学会策划“可见之诗”展览,一方面紧扣生活的命门,强调写生之道;另一方面重视油画语言的东方品质的转换,呼唤“象之大者”的诗性。

绘画原就充满诗意。那让阳光闪烁的色彩,那古器银锒般的温厚的质感,那涂抹搓搡、笔笔有形的触痕,那彩墨中剖露油层的塑味,此第一层诗意,即方法的诗意。那北原的苍茫、南岭的委婉,那都市无边的落日、草原涯岸的流风,那腕指下横山如卷的风光,那存在者猝然闪现的神色,此又一层诗意,即眼光的诗意。那极目骋怀的快慰,那寄兴念远的凝重,那壮士拂剑、浩然弥哀的悲慨,那流水今日、明月前身的淡远,此再一层诗意,即画境的诗意。如此这般,“遇之匪深,即之愈希”,也许寥寥数笔,也许慌乱中的涂抹,都成珍贵的瞬息。待重新收拾眼底胸壑,绘画的诗性正存于恍兮惚兮的象意之中,存于生命的品味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分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拈出主体诗性的在场为词家要义。独诗云乎哉?郑板桥“江馆清秋,晨起看竹”,又“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复又“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转轮递进,意在笔先,趣在法外,又独画云乎哉?借山水蒙养心胸,又借笔墨写胸中丘壑,诗画于胸中交错,叠合而为大者之象,正是“可见之诗”的追求和写照。

许 江 2012年3月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