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英:推动中国油画在新时期的发展

时间:2012-04-18 17:19:47 |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

经过近一年筹备,“可见之诗——第二届中国油画写生作品展”今天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208幅参展作品汇编本册。此展虽然是从写生角度研究油画艺术,但却涉及了当今油画领域所关注的课题和发展思路,也因2010年中国油画学会换届后,新一届主席团在承续和推进学会工作中所展现对文化格局的思考而倍受瞩目。

业内人士都明瞭,油画写生水平在专业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早在2008年,学会曾主办过“首届油画写生作品展”,那是基于当时伴随着图像时代风潮的影响,不少艺术家以照片、图像的使用替代了写生,而热衷于画室的闭门制作,忽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感受,直接影响了艺术语言的拓展及研究,影响了对色彩、造型敏感的生命活力,由此从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各地先后自发组织了数十次有相当规模的写生团队,分赴祖国大江南北、山川滨海、甚至海外各处,从个别组织写生活动始,形成了遍及全国有上千位画家广泛参与的写生现象,参与者大部分是我国处在竞技状态中的中青年优秀油画家,他们思绪活跃,相互交流切磋,不但练就了笔头,练就了观察能力,也荡涤了虚假、臆造和矫揉造作,这也可说是典型的中国特色,这股热潮冲破了过去把油画写生作为创作素材收集,色彩和造型训练的片面理解,在亲近大自然中与物象近距离对话,艺术写生成为另一种创作方式,艺术家们以心、手、眼的灵动组合,捕捉瞬间最鲜活的形象、对造型、色彩的敏感,用笔的酣畅淋漓,回溯到直面生活、真情创造的艺术境界,取得了自由创造的艺术天地,产生了不少充满激情、生动、鲜活的优秀作品。无可异议对油画艺术表现力和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直接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油画学会适时组织了“首届油画写生展”作为对油画写生的研究和总结,对当时油画的发展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得到了业内的重视和认可。

而在上届展览四年之后,基于对当今油画发展的认识,这次“第二届写生油画展”则是在承续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欧洲油画传统的同时加强中国本土文化精神和美学理念的融会,着力于创造鲜明文化特色中国油画的宗旨,提出了本届写生油画展“可见之诗”的主旨,注重艺术家个人精神世界的导入,加强对社会生活及生存环境的领悟和主观感受,我们说艺术创造的灵感是不可能预设的,只有在生活真情的体验中创造产生,强调要开创一般视觉形象和图片难以替代的手段,以最真切、最本质的心灵诗性来抒发与创造,而形式构成与个性表现就在其中,在充满生机的世界中去书写生命的激情,提炼出如诗的境界,探寻中国油画特殊的文化语境。在这个意义上,本届“可见之诗——第二届中国油画写生作品展”的提出,正是期待中国油画家从不同角度共同思索和研究这新的学术课题,以推进中国油画在新时期的发展。

正鉴于此,这次展览的筹备深得各地油画家,特别大批青年画家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从送展的5000余件作品中经过艺术委员会的专家对图片,原作的三次评选,最后展出了208件优秀作品,其中15幅作品分获艺术奖和优秀奖,应该说基本上体现了我们在筹展工作的主旨和目标,以及当前在油画写生艺术整体面貌和水平。

从入选的优秀作品中,题材内容涉及广泛,形式风格多样,无论风景还是人物,雄浑的高山还是海边小学,大笔挥洒还是细致描绘。我们可以看到对生活洋溢着清新的感受,特别是写生过程中创意所产生的意韵、意境,展现的创造灵感,艺术家的独特视角的个性创造和新鲜画风,汇聚了丰富的审美情致,展现心灵的激越和笔下的实力,令人眼目一新。

另外,本次展览涌现出大量青年画家,显示了中国油画后继有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可观景象,几乎有四分之一青年画家是第一次参展,画幅虽小,但他们出手不凡、水平不低,尤其一些青年女画家画风大气,用笔拔辣,所展现出的创造活力,成为别样的风景线,引起众多关注。

遗憾的是由于场地限制,有相当部分的作品未能入选,究其原因,其中大部分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和作品在艺术表达精神品质方面未能达到展览主旨的要求和水平。鉴于本届展览旨在是鼓励艺术家直面生活过程中获得心灵感受,用诗心去创造画境,一些作品明显的是在画室中刻意加工,精心磨砺的长期作业,缺乏创作激情和艺术灵感。而另外一些则明显是运用图像和照片来描绘或翻制,被称之为“伪写生”类的作品,从表象看这些作品有一定能力,但却与本届展览要求相违背。

总之,本届油画写生展之所以严格要求,是希望带起一种风气。提倡创造性的思考,以新的视角改变一些作品中无创造激情、苍白无力的现象;展现艺术家的心灵世界,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和动人的艺术魅力,为推进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2012年2月于北京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