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n Rawanchaikul在艺术登陆新加坡上展出的作品之一,“Who IsNavin”
第二届艺术登陆新加坡星期三时以某些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华丽开场,这其中既包括特纳奖得主安东尼 -葛姆雷(AntonyGormley)的全新装置作品,也包括一幅泰国艺术家RirkritTiravanija花了整整20年才完成的画作。但是对于艺术界的圈内人士来说,整场展会的焦点还在于收藏家以及收藏家购买的作品之上。
“在亚洲,收藏家非常、非常的重要,”展会总监洛伦佐-鲁道夫(LorenzoRudolf)表示。“与美国或是欧洲不同——美国与欧洲具备很好的艺术基础设施,博物馆多,画廊体系健全——也没有一个地方像亚洲这样,收藏家在其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主办方预计今年将会有4万名左右的观众,这比首届展会上涨了25%,而其中有1000名观众被分类为了“收藏家”。新加坡将这场展会看作是实现其成为世界级文化之都的目标的一种手段。这部分意味着收藏家不仅被当作是赞助人和观众,同时还被当作是艺术界的明星。
艺术登陆新加坡在一开始就被看作是亚洲版的巴塞尔迈阿密海滩艺博会(后者是鲁道夫帮助建立起来的,现在已然成为了美国最大的艺术盛事之一),它的潜在观众既包括了数量不断增长的富有的东南亚买家,还包括了全球范围内对当代亚洲艺术感兴趣的人。“为什么不成为一个能让收藏家在这个如此不完整的地区中进行交谈的场所?”鲁道夫说。“我们想把亚洲的顶级收藏家都聚集到一起,就像扶轮社那样。这里没有负担和义务,而是一个他们能够进行交流、了解彼此收藏的艺术的圈子。”
收藏家是艺术登陆新加坡的营销手段、活动甚至是某些艺术周边中最重要、最中心的一面。它的宣传活动中提到了13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手笔藏家,其中包括来自瑞士的UlliSigg、来自中国的乔志斌以及来自印度的Lekha等,当然新加坡本地的赞助商们也纷纷投入到其中。将如此多的注意力放在收藏家的身上有助于为参展艺术家带来噱头。“在亚洲,人们通常会受大手笔藏家的购买记录影响,”法国藏家SylvainLevy说。“他们这是被‘启发’了。”
陈箴(1955-2000),《日咒》(Daily Incantations),1916
这场展会的一大亮点是艺术家Navin Rawanchaikul的一幅大型画作(NavinRawanchaikul是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泰国馆的代表艺术家)。这件名为“We areAsia!”(这同时也是本届艺术登陆新加坡的宣言)的作品描绘出了许多亚洲的艺术文化工作者,包括收藏家、策展人、艺术家以及一些新加坡本国的艺术爱好者。
在展会之外,新加坡艺术博物馆同步启动了展览“Chimera”及“The Singapore Show: FutureProof”,前者展出了某些藏家的私人收藏,后者则将关注了新加坡的本土艺术家。“Chimera”的策展人、同时也是该博物馆的副馆长SiuLinTan指出亚洲大大小小的私人艺术基金会在最近激增,而亚洲那些保守、缺乏资金的政府机构对展示容易引发争议的当代艺术品并不太感兴趣。尽管有的藏家——比如说来自迈阿密的Don和MeraRubell——会拥有设备齐全、并且向公众开放的艺术空间,但大多数私人收藏还并没有做好“公之于众”的准备。
文/陈颖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