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意识的崛起

时间:2011-11-04 16:21:02 |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

引言:国际艺术交流的基点

大千世界的民族之林,肤色不一、语言不同、意识形态各异,乃至生活方式、精神气质等都千差万别。民族之间的各种差异,使人们相互产生好奇、向往、猜疑、神秘之感。艺术作为人的精神产品,反映了各自的社会形态和民族意识,正是这种特殊的多元的语汇构成了世界的丰富色彩,这种功能是各国大体相通的科技语汇、宗教语汇所不能取代的。于是,国际上各种艺术交流成为人类最能沟通、对话、探索心灵的最为惬意的形式,它促进了人们互相了解、互通有无、互为启迪。因此,只有能切实代表各自本土民族文化特征、本土审美情趣又不乏有现代意识的艺术作品,才理具有交流的价值。而今,工业科技的突飞猛进、交通信息的四通八达,地球似乎变得越来越小,许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越来越标准化、通俗化、国际化,真正能代表民族特质、民间特色的东西日趋见少,世界原本的丰富色彩也日趋单一。还原人类社会以及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的丰富色彩,是历史赋予艺术家的使命。

现代艺术是向个性发展的艺术,而每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个性又无不积淀了他所生存的环境、人文地理中的民族心理文化特质。用现代意识和视野,重新发掘、整理、认识和汲取本民族的一些失落或被遗忘的优秀文化、艺术形式,是许多艺术家的新追求。基于这一点,这些年来我在陶艺领域,挖掘汲取了我国原始的泥条盘筑工艺,发现这里抹去历史覆盖着的厚厚尘埃以后,竟有许多闪光的东西,足以扩展我的陶艺表现天地。

这姑且算作我的一点新的追求吧。我愿把我在新追求中的一些感悟与大家交流。

拥抱泥土,回归陶艺本色

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的文明史,有无数辉煌的陶瓷成就,为世界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历代陶瓷先民创造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陶瓷技艺经验和表现语汇,足以值得当今的我们炫耀和弘扬。可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陶瓷一直是每况愈下的。

虽然近40年来,我国陶瓷在科技和设备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高,然而从某个角度来说,正因为这种世界性的技术规范、设备水准使陶瓷产品越来越单一化、规格化,越来越漠视乃至失去原本陶瓷手工中潜在的人情味,原来代表各个产地的传统工艺、传统特色已所存无几。特别是陶瓷艺术领域,不合时宜的“清末遗风”已经难以保住传统市场,它在现代工艺的帮助下,风格显得越加繁褥、精细、纤巧、花哨,我称之为“现代工业舞台上演清代戏”。而真正代表中华古老艺术风格的和民间味的,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庆幸的是,这些年来,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我们的视野,我们的心灵,都向世界打开了窗户。多元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激活了我国大陆各陶瓷产区的艺术表现力,代表各地的失落了的工艺特色和艺术特色的陶瓷多元色彩复苏了。

众所周知,“陶瓷生命”的形成来自泥土与火焰;陶瓷生命的“神”来自创造者的心灵,即通过手工融入创造者的情感。显然,如果要使陶瓷作品形神兼备——或者更高一点的要求——突出神韵,那么,关键的中介环节,就是手工在泥料上的情感表现。简言之,把泥玩活。这可以说是回归陶艺本色。

在这个问题中有一个重要的主题:还原、挖掘陶艺材质本身的表现力。可惜多少世纪以来,陶艺材质本身的表现力被人为地掩盖了。

近十年来,我一直在寻觅陶艺回归泥土本色的梦幻。前一阶段,我在陶艺材质作本色创造时,常常喜欢把心中的情感,通过手指痕迹深深印刻在作品上,形成表现对象的丰富肌理,从而表现生命力的张力,但总觉得还不够“陶艺”。我继续扎根本土、寻觅本土,后来意外地发现古老的泥条盘筑工艺,陡然觉得像发现了一片新绿洲。


 

泥条盘筑工艺的由来

泥条盘筑成型是中国最原始的陶艺手段。大约是8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时代尚未发明慢轮工艺之前,就有了这种成型方法。先将坯泥制成泥条,然而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并将里外抹平,制成器皿,也有的是采用一根长泥条连续向上盘旋。现在出土的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可以看出它底端的内部保留有泥条盘旋的痕迹。新石器时代的大部分陶器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这种古老工艺,在陶瓷工艺高度现代化、机械化的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只是在我国一些偏远地方和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一些无法用现代工艺完成的体形庞大的陶器,依然采用这种古老工艺。

我在考察中,亲眼看见老陶工采用盘筑工艺制作大缸,缸约有八仙桌那么大。制作过程很有趣,只见老陶工先打一块泥饼,然后牵拉着粗长的泥条,跟着成型的泥饼盘旋,盘到一定的高度,待其干到一定程度,又将其内外壁不停地拍打,使泥条互相挤压致密,然而又反复地加泥条,拍打,直到完成一个造型,最后在外壁上拍打出装饰性的几何纹样。这样,用泥条盘筑起来的线条就变得光滑而不复存在了。

线条!多么富有魅力的线条,我心里不由得一动,可惜不得不被挤压、被抹掉。线条对我这个陶艺创作的人来说,是很敏感的,很有诱惑力的。

对盘筑线条的思考

近几年,也有一些从事陶艺的人,尝试运用盘筑工艺来创作,可惜他们也有意无意地把那盘筑线条视为多余给抹掉了,仅仅把这种古老技法当作成型手段。

其实,这古老工艺——泥条盘筑是否能产生艺术价值呢?

有必要考察一下线条的奥秘和功能。

线条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叫线描。线描在西文古典绘画中并不显得有分量,然而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却有无限的表现天地。从理论上讲,线条并不存在于对象中,它是画家头脑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概括表现对象的形式,也是画家感悟客观事物的表达方式。情感表现主义,正是中国传统艺术哲学观,所以,以线描绘出某种形象时,那线条就不仅仅是形象造型的基本因素,更主要的是表达感情的因素。这在中国画中尤为突出,线条在中国画中不仅仅是服从于造型的要素,重要的是讲究线条本身的艺术能量的调动,例如以粗细、虚实、浓淡、枯涩等处理方式,充分表达情感,从而产生节奏、旋律、神韵之美感。线条在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中,除了一些雕刻作品如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用线刻斑纹,表现老虎的强韧肌腱,但这只是用线条作辅助修饰手段。一般来说,中国传统雕塑也与西方古典雕塑一样,基本上不用线条构筑形象,而是用块面。中国传统雕塑那意象上的简约概括,同样是强烈地表达了艺术家的情感。例如,汉代陶瓷《说唱俑》,整个外形正是充满情感的线条的波动,其情致与传统绘画的观念是一致的,只不过线条已抽象为另外一种表意符号。既然线条有如此神奇的表现力,在动物雕塑中能不能直接采用线条构筑形象呢?泥条盘筑工艺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那泥条不正是立体的线条吗?以它构筑形象与传统雕塑不同的是,它在盘筑过程中互相依靠、互相排列、互相穿插,与成型功能结合在一起。某一种表现手段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此岸有局限性,在彼岸却会变成特殊价值。泥条盘筑工艺遗留下来的线条,对于制作实用性器皿来说,它是多余的,但对于创造动物雕塑作品来说,充分发挥线条本身的艺术能量,会不会产生特殊的审美效果呢?这是极有可能的,关键是艺术家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当今的时代是从分化走向综合的时代,艺术各门类之间的界线是可以打破的,各门类之间的基本语汇也是可以互相借鉴、移植、渗透的。当然,把以线造型的绘画语言用于动物雕塑,这样我长期研究的动物雕塑艺术概念就要从根本上为之一变。雕塑,自古至今,从洋至中,不外乎非雕即塑、非塑即雕,近代发展有焊接、镶嵌等成型方法。而盘筑成型,既不是雕也不是塑,既不是焊也不是镶,那么它是什么呢?概念总是人为创造的,只要它创造的艺术作品,同样能达到雕塑艺术所要求的体积感、分量感,那么这作品完全可以称之为雕塑型的陶艺。只不过这雕塑概念的意义宽广延展了。

近来,我运用古老的盘筑工艺创作动物雕塑作品,深有体会。泥条盘筑不仅可以作为成型手段,而且它的主体线条比绘画艺术中的平面线条有更广阔的表现天地,因此,我在作品成型中非但舍不得抹去那凸现的线条,反而要设法充分发掘它潜在的表现力,这里我自然要综合借鉴中国画等门类中的线条的表现力。

我的新创作,依然是表现我过去的老对象——动物,发现较之过去,那材质的自然力,充分显示出的表现对象的装饰效果和肌理效果,更加丰富;还有更重要的,那泥条在手中任意地旋转,真正体验到了泥土的原始生命力和我自身的创作情感得以充分自由地相融。

这就是我新追求的盘筑陶艺。

泥条盘筑陶艺的现代语汇

一、构图

盘筑成型的雕塑,不论大小,都得从一根泥条开始,一根一根地加上去,逐渐完整起来。所以首要的一步,就必须明确第一根线是从表现对象的哪一部位开始的,这个起始部位的一根起始线至关重要,就像中国画中第一笔落墨处一样,必须事先有个通盘的构思。

从叠加上去的第四根以后,还要将内壁用工具或手,有规律地划出线槽,以便加固其内壁的黏接强度。与此同时,盘筑过程中的每一根泥条是扩大,是缩小,还是运用穿插、组合、重叠等形式,都必须有个预先的安排。因为每根泥条都是随时黏牢的,不便随意修改。这也是它比一般雕塑工艺困难之所在。

所以事先要画个草图,其意义与一般雕塑创作之前画个表现对象的素描不同,那只是为了标明形象的轮廓,而这里讲的草图,是指为了充分调动线条本身的艺术能量而设计出富有节奏变化的线形结构。当然,如果在腹稿中已达到了“胸有成竹”的娴熟程度,也可不必画草稿。

二、选料

一种艺术风格的出现,往往是从发现新的原材料或者在工艺中改变原材料性能开始的。一个陶艺家特别不可忽视从泥料中发现它潜在的表现力。一般来说,盘筑成型工艺所运用的泥料来源非常广泛,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各有各的长处。无论是粗料、细料,还是红料、白料,只要有较好的可塑性,搓成泥条后能随意扭动,不至于断裂,就是好料。而且陶土和瓷土,不同色彩的泥料还可以综合运用。不过,我个人不喜欢采用纯度高的白色泥料,而喜欢带色的粗质泥料,因为粗质泥料通过盘筑成型工艺最能造就出富有原始生命力的粗犷风格,所以运用粗质的带色泥料,通过火的冶炼后,可以充分体现这种材质的自然力,多变的直朴的本质面貌,形成表现对象的古拙的肌理效果和内在的生命活力。

搓泥条时,一般是要控制泥条的干湿度,使之适中,便于成型和烧成。但我有时故意使用较干的泥料,使它在烧成时出现细微纹裂,同样是为了上述目的,追求一种特殊的神奇的肌理效果。

三、形体的分解与拼接

盘筑工艺的技法不难掌握。主要的技巧就是将表现对象的形体先分解盘筑,后拼接粘合。因为盘筑时泥条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泥条才能旋转叠加,但正是这湿度的存在,就无法对整个形体连续性地完成,否则就有坍塌的危险。尽管可以采取一点办法,例如在一块石膏板上操作,便于吸收水分、缩短干燥到适中硬度的时间,但仍难于解决一气呵成的形体。例如要塑造一个动物,必须将躯干、四肢、耳尾分别孤立完成,然后将躯干“零件”组合起来,这样很容易造成不协调之感。所以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要有对表现对象的深刻理解以及厚实的艺术修养、娴熟的造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形体的分割与组合中牢牢把握整体意象。

四、点线面

盘筑工艺的基本语汇是以线造型,但表现对象的形体上不能满足整齐划一的线条排列,要讲究线条的对比变化,例如粗细、长短、疏密、虚实、浓淡、穿插、扭结,从而产生线条的节奏韵律。有的线条可以淡化,形成块面,这样形成了线面的二层对比,互为映衬,互为突出,犹如水墨画中的黑白关系。有时还可在线与线之间、线与面之间的适当位置上,加上一些圆点,以求提神或补缺,便于产生装饰性的效果(有的还同时起到加强外壁的支撑点的作用)。这样又形成了点、线、面的三层对比关系,交相辉映。总之,盘筑陶艺的表现自由度大,强化形象的手段很多,根据表现对象的要求,可以产生种种丰富多样的审美情趣。


 

泥条盘筑陶艺的基本特征

一、新的工艺优势

任何艺术,只有当它运用最恰当的手段充分发挥它的材质特性时,它才能高度显示本质特征和艺术张力。陶瓷艺术材质的特性是可塑性强,泥条盘筑陶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泥料可塑性的自由度,它可以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按照造型的需要,任意地把泥条旋转、扭曲、扩张、收缩,成型后自然天成,丝毫没有人工雕琢之感,充分调动了泥料本身的能量。

陶瓷烧成工艺素来是个难关,它要求坯体空心,体壁厚薄大致均匀,否则火焰温度的升降,容易使坯胎产生爆裂。而泥条盘筑成型可以使坯体自然空心,并可有效地自由控制厚薄粗细,这样便为安全烧成提供了可靠保证,并能适应各种烧成工艺。显然,这一新的工艺优势使泥条盘筑陶艺有广阔发展的前景。

二、新的手工特质

陶艺是泥土与火焰的结晶。泥料的可塑性和火焰的随机性决定了陶艺的手工特质,而且是富有情感的手工特质。在机械化产品充斥市场,乃至介入整个人类生存空间的时候,人们越来越喜欢、越来越希望陶艺多一点手工情感。

泥条盘筑陶艺是最纯粹的手工艺术,其创作过程自始至终不需要任何工具辅助,它浑身布满手指的痕迹,它通体充满感情的印记,艺术家自由创作的主体精神可以在这里充分宣泄。显然,这一新的手工特质表明泥条盘筑陶艺是顺应当今民众审美情趣的。

三、新的生命力度

陶艺在人类历史上走过了一个优美的轮回轨迹。它在诞生之初,有浓烈的泥土风味,表现原始的生命力,直率、纯真、纯朴、富有气势。可是随着机械技术的介入和贵族审美品味的钳制,它越来越走向繁褥、精巧、花哨,失落了它的天真、稚情的品格。直到当今时代,现代化、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开始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时,深深感到对大自然的疏远,人为的东西太多,造成了人们精神生命疲软、贫乏、枯涩,希望返璞归真。这时陶艺才得以和其他艺术以及种种意识形成一体,向本色回归。

泥条盘筑陶艺显著的直观特征就是回归丰富的自然本色和质朴的自然气度,如果选用各种没有加工的粗质泥料,由于其复杂的化学成分在高温的作用下,会产生变化多端的自然纹路,如运用在不同的表现对象上,形成各种特殊肌理,一旦和所追求的意象吻合,便出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果表现对象需要,可打破常规让坯胎在还原气氛下的倒焰窑里直接作用于火焰,则会出现古拙神秘的肌理效果。有时还可以加上一点亚光釉,作品便又呈现一种混沌的自然风味,如此等等,无不是对自然生机的创造。

把这种富有自然生机的直观特征,用于表现生命题材是最恰当不过的。而且宜于表现的还是动物的生命力,因为动物的生命是直露的生命内涵对应盘筑工艺中凸现的直露的材质,正好完全吻合。同样的道理,各类繁多的动物,以各自的性格特征、形体特征、动作特征、神秘特征、肌肤特征种种丰富性对应着盘筑工艺中表现手段特别是肌理效果的种种丰富性。

结语

陶艺有无法截断的血脉,陶艺又是反映时代审美精神的,陶艺家既要有民族意识,又要有现代意识,既要学会在传统中有所发现,又要勇于从传统中跳出来,跟上时代审美潮流。

陶艺不同于一般的造型艺术,它有自己的系统工程,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陶艺家要有科学家的头脑,又要有艺术家的眼光,要熟悉整个工艺流程,要学会整个工艺流程的独立完成;陶艺家要从原料开始研究,学会各种釉料,要懂得烧成和运用烧成变化,特别要学会利用全过程中的随机因素。

陶艺不同于现代产业陶瓷,不能用现代产业陶瓷的科技标准规范来衡量要求陶艺的自由品格。陶艺强调手工情感,贵在个性,创造独特语汇。中国现代陶艺起步较晚,仍有一段路程要走,但在全中国陶艺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开始显示走向世界高峰的雄厚力量。

(本文1995年获得江西省教委二等奖)(周国桢:《本土意识的崛起——谈泥条盘筑陶艺》,《陶瓷研究》第9卷第2期,1994年6月。)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