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清谈印章用石言志:原来篆刻这么有趣(图)

时间:2011-05-24 15:10:15 | 来源:新闻午报

展览>

奥运会徽"中国印"使印章成为收藏市场蓝筹股

“方寸之间大乾坤,字字重千金。”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自诞生那天起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今,中国已正式进入奥运年,而由“中国印”掀起的篆刻热潮使印章在收藏市场中成为最被看好的“蓝筹股”。

去年,西泠印社举办的“百年西泠-中国印”大型海选活动轰动一时,从中涌现出不少篆刻新人;而在第112届奥委会上代表中国政府为北京申办2008奥运作陈述的李岚清新近推出的《原来篆刻这么有趣》一书,在篆刻界也引起极大反响。该书展示了李岚清创作的印章百余方,并配有手书诗文题词、短文、绘画、摄影、曲谱等,相得益彰。李岚清更在书中提出了“石言志”的观点,将自古到今的篆刻雅趣、闲趣又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现状

印章非“闲章”之辈

印章本身的材质、印钮、印文、薄意包含了绘画、书法、金石篆刻、雕刻等多种艺术样式,其艺术价值自不在话下。但我们平时总将其称之为“闲章”,因为在艺术大师眼里,印章虽融各类艺术于一身,但与绘画、书法相比,只是书画的点缀和配角。

然而,71岁开始学习篆刻的李岚清却表示,过去,印章都充当“绿叶”的角色,继而成为独立的印学艺术,他试图把篆刻的地位再提高一点,让它当一次主角,让其他文化艺术来给它当一次配角。于是,李岚清在《原来篆刻这么有趣》中透露,其实每一方印的背后都有一个动机、一种理念,有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甚至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随着科技的发展,印章对书画而言绝非是陪衬的角色。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兼鉴定与收藏研究室主任童衍方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凭借对于印章的认识来识别书画的真伪。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研究员傅申通过幻灯印证印章是否同套等来判定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怀素《自叙帖》是否真迹或摹本;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书画大家、鉴定家谢稚柳更是通过一方印章确定了王羲之《上虞帖》为唐代摹本的说法,使其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玉石之外别有洞天

篆刻的前身是古代的玺印,自元代文人赵孟兆页等继承古玺印的艺术传统开始自己篆印,王冕用花乳石试刻,这才出现了文人篆刻。童衍方介绍:“古玺印是以金属为主要印材,而文人为了自己把握篆刻,故而选择了易于刻印的青田、寿山等,石质材料逐渐取代了金属印材,成为兴起文人篆刻、提高篆刻艺术水平的发展因素。”

如今很多人认识印章、收藏印章,更多地是从青田、寿山等印材上去下功夫,往往将篆刻本身抛之脑后。记者多次在艺术品鉴定处看到,藏家怀揣几方印章前来,上来就问:“帮忙看看这是不是荔枝冻啊?”而收藏一方方光秃秃、没有篆刻的印章者不在少数———与其说是收藏印章,不如说是捂着石头等升值。

其实,除了大家熟悉的青田、寿山、昌化、巴林石外,诸如象牙、龙骨等材质的印章也同样非常珍贵。“民国至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水晶印章就被视为身价的体现,由于硬度高,其润笔费比石章还高出一二倍;而篆刻家方介堪为张大千所刻一方象牙印章‘潇湘画楼’更在去年拍场上拍出了99万元的天价。”西泠印社社员袁慧敏介绍,“最近几年,陶瓷印的创作也颇有蔚然成风之势,因为创作者可以在印面上不断探索,通过篆法、章法和刀法的实践催生新的风格和流派。”

“乐志”走向“石言志”

在西泠印社举办的“百年西泠?中国印”大型海选活动中,涌现出不少中青年篆刻人才,但是,童衍方指出,在看到篆刻好苗子的同时,也发现现在篆刻者存在的通病,“他们往往更注重自我发挥,对传统本身关注少了些。”

九十高龄的篆刻家、评论家叶一苇则进一步指出,篆刻比赛往往注重艺术形式,认为篆刻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只要有形式上的强烈冲击感就算达到了艺术要求,“刻什么”可以不管,只要“怎样刻”就行,“结果,形式的创新是与众不同了,可艺术的内涵很单薄,甚至苍白贫乏”。

针对这样的问题,童衍方提出篆刻者应该从印章本身出发,多学习秦汉印和最新出土的金文、篆刻文字。他表示:“李岚清虽自称‘另类篆刻’,但仔细去看那些印章,其实他对传统研究得是相当深的。”叶一苇更是对李岚清提出的“石言志”倍加推崇,“长期以来,篆刻家只说是‘乐志’或寄托‘志趣’,而明确提出‘石言志’,这是第一次。”

李岚清的《原来篆刻这么有趣》一书在叶一苇看来就是“石言志”的范例,“篆刻的‘石言志’具有特殊性,因为它不可能像写文章那样下笔千言,而是‘约千言于数字’的‘印语’,要求精练、鲜活,使人欣赏之余回味无穷。因此,在作品展示上也要求有相应的形式,同时对篆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篆字的书写能力,还要具有相当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学基础。可以说,‘石言志’也促进了篆刻家提高修养。”


警惕

小心方寸外的“陷阱”

别小看这样一方印章,其包容的门道之深,并非一般人所能轻易涉足。但是,利益驱动之下,不少人还是跃跃欲试,却一不小心掉进了“陷阱”。

曾有一位老先生拿着一方黄色印章找专家咨询真伪,“说是田黄,不知是真是假。”专家看后说:“东西不错,但不是田黄。”老先生继续追问:“那应该是老黄玉,还值些钱吧。”专家无奈地说:“请位名家刻一下,还是不错的。”这样的情形经常会在专家鉴定活动中发生。对此,童衍方表示:“通常专家不会直说是假的,不然人家心里不舒服。现在印章收藏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真伪,因为真正懂行的人还很少,作假的也相对较多。不少人用新挖的昌化黄冻冒充田黄,而篆刻通常会去仿那些民国时期名头较小的篆刻家。诸如邓散木、赵之谦这样的篆刻大家,一生没有留下多少印章,而且他们的篆刻水平、切刀水平、难度,再有功力的做假者也难以企及。”

此外,如今出版印章收藏类书籍也是琳琅满目,在指导藏家入门学习的同时,也是“陷阱”所在。袁慧敏指出,现在很多拍卖图录,尤其是没有名气的小拍卖行推出的图录,里面的印章几乎全是假的,“齐白石的好些印章都收藏于博物馆,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市场。但不了解印章的人贪图便宜就容易上当。”更绝的是,有人因为出了几本印章书籍,便摇身一变成了篆刻家,由此上了电视鉴宝类节目,又变成了知名篆刻鉴定专家,袁慧敏表示:“其实,翻开那些书,里面介绍的印章全是假的,甚至还无中生有地杜撰了什么绿田石,这样的所谓专家根本就是在坑人。”

潮流

印章词句成为“新宠”

印章从实用艺术转变为纯欣赏艺术,其中“词句印”是篆刻艺术发展的推动力。据介绍,一方印面为“愿与梅花共百年”的印章在前不久西泠印社秋拍中以4万元起拍,出人意料的是现场竟有十几个人争相竞拍,结果以15.128万元成交。究其翻四倍的原因,专家分析关键在于人们喜欢印面上的这句话。而如今,在艺术品市场上,收藏名家篆刻好词好句正在成为印章收藏的趋势。

“现在好印难觅,藏家一般不轻易脱手。”童衍方表示,“若遇上印章名家篆刻,又有好句子,肯定成为抢手货。一方由晚清六大家之一吴熙载所刻的六面印,三年前拍出了二十多万,不久前在西泠印社拍出了五十多万元。关键就在于名家篆刻,又是难得一见的六面印,还有就是那句‘草木本有心’为其加码不少。”(王健慧)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