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清同志的篆刻探索和艺术人生

时间:2011-05-24 14:59:22 | 来源:福建之窗

展览>

猴(肖形)



尺寸:1.9cm×1.9cm

印材:寿山石

创作时间:2004年



尺寸:2.8cm×2.8cm

印材:青田石

创作时间:2006年

寿山石 关建东 摄



全民教育EFA



尺寸:3.0cm×3.0cm

印材:普通印石

创作时间:2005年

                以上篆印作品均为李岚清同志创作

“扩大开放,科学发展,海西先行”。12个朱文小篆均衡分布,用刀浑厚而畅达,章法灵动而庄重,印面谐和而鲜明。这是李岚清同志最近为我省创作的一方篆刻作品,表达了他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深情祝愿和殷切期待。

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李岚清把“健身、健脑、读书、写作”作为生活的主要内容。71岁重拾旧趣,潜心治印,短短几年间创作了400多方。

李岚清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探索,运用象形文字的独特魅力,彰显这门艺术的哲理性和趣味性,拓展了篆刻的表现题材和风格。在方寸之间品味书法与造型之奇妙,感悟传承与创新之蹊径,这位渊博睿智的老人,仍然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将艺术与人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托石言志 方寸寄情

篆刻,是一门具有2000多年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艺术。印章大者二寸余,小则不盈寸,却浓缩了书法、雕刻、绘画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元素,令观者获得审美愉悦和启迪。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更让这门古老艺术赢得了全世界的目光。

李岚清曾经刻了两方《石言志》的作品,一方为白文,一方为朱文。他对别人说:“我刻《石言志》,是想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即篆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我不仅用它来健脑,也通过它来言情、言事、言志。”

把篆刻作为表达志趣的载体,这是李岚清从事篆刻的一个出发点。在他的印作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的广阔胸襟和赤子情怀。新中国建国55周年之际,李岚清精心创作了《祖国万岁》、《人民万岁》,一笔一刀下,不仅体现了对艺术的执著热爱,更折射出时刻心系祖国人民的高尚胸怀。

石能言志,亦能寄情。李岚清治印的内容贴近现实,富于哲理和情趣。其内涵大到国家大政方针,小到日常点滴,既有“科教兴国”、“振兴中华”、“北京奥运”、“互利双赢”、“和谐社会”这样的时事政治热点,也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君子之风幽香不俗”、“二泉阿炳”这样的历史文化题材,更有众多的生活体验。例如,“三级服装加工部”背后的故事,是作者手捧一块面料找遍北京城才觅到一个愿意接活的缝纫铺;而“珍惜晚晴”则见证了作者与夫人章素贞的伉俪情深。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作者生活的各个侧面,还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品格和志趣。

2007年,李岚清出了一本十分引人入胜的书《原来篆刻这么有趣》,收录近年印作170方。他采用了一个全新的方式,集诗、书、画、印、音乐、摄影、散文、笑话于一书,每一方印章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让读者在欣赏篆刻作品的同时,对印章内容涉及的事件、人物、趣闻、历史等有所了解。在与本书编辑的对话中,李岚清提到,“我试图把篆刻的地位再提高一点,(在书中)让它当一次主角,当当‘红花’,让其他文化艺术来给它当一次配角,当当‘绿叶’。”以篆刻艺术为主线,有机地融合其他艺术门类,这是篆刻类书籍的一个创举,充分展现了李岚清同志的多才多艺和不拘一格的创意思维。

入古出新 特色鲜明

古人云:“工夫在诗外”、“工夫在印外”,就是强调境界格调、思想情操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李岚清同志虽然不是专业篆刻家,但他的品格、阅历、学问、修养,这些“印外工夫”却是许多篆刻家难以比拟的。所以,他能够将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对人生的思考融入篆法、刀法和章法之中,刻出一件件入古出新,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作品。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把对李岚清篆刻的理解概括为两个字:创新。他说:“以往,篆刻艺术都是封闭在文人雅士的小范围内,而岚清同志通过探索创新,为篆刻艺术注入了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的崭新内容。他的篆刻作品是当代文化艺术继承与创新的重要楷模。”

由于视野的开阔以及对各艺术门类的融汇贯通,李岚清在创作中往往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如作品《风》,相同的一个字用甲骨文、大篆、小篆、印篆、瓦当、隶书、行书、草书、楷书、楷书简化字、宋体简化字等不同字体入印,观者可以从中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化过程,并领略到篆刻造型的无穷变化。另一个单字印《饼》,用6道边框将“饼”字层层围住,揭示过分包装的误区;以莫扎特、贝多芬等世界音乐大师之名治印,音符和琴键化作了一笔一画,英文亦可入印;又如“十二生肖”印,一改古代肖形印的惯用形式,多采取卡通造型加以线条化处理,生动隽永,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作品,特别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喜爱。

艺术当随时代。反映时代、勇于创造乃艺术之天职,而泥古不化、陈陈相因则是艺术之大敌。李岚清治印的诸多尝试,为篆刻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对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在尊重、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独特魅力,贴近时代,贴近群众,促其焕发生机活力,这正是李岚清同志的篆刻探索带给我们的深层次启发。

弘扬文化 身体力行

“我的目的是想引起一般知识分子(包括大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让读者能形象直观地了解篆刻艺术,主要是为了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时代,很多人用敲键盘代替写字,就更需要大力提倡书法、国画和篆刻等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否则,我真担心,有朝一日,我国青年人连字也不会写了。”

李岚清同志在《原来篆刻这么有趣》一书序言中说的这段话,是他的心声,也是他写书、办展、开讲座、与青年朋友交流的用意所在。

一个伟大民族的背后,都有一种优秀的文化作为支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气势恢宏的中华文化。当前我们正面临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面临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对中华文化资源的尊重、挖掘和创造性发扬,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分管教育工作的时候,李岚清同志就提倡推行素质教育,强调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提高。离开领导岗位之后,这位可敬的老人殚精竭虑,身体力行,引导人们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他先后撰写了《李岚清教育访谈录》、《李岚清音乐笔谈》、《音乐·艺术·人生》、《原来篆刻这么有趣》等多部著作,推广音乐、篆刻等艺术,并且在国内高等院校及新加坡、俄罗斯等国举办了66场“音乐·艺术·人生”系列讲座。

2007年9月,李岚清篆刻艺术展作为俄罗斯“中国年”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在俄罗斯进行了巡展。同年10月在苏州博物馆的展出,是李岚清篆刻艺术第一次在国内公共博物馆亮相。

“学习篆刻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不要因此望而生畏,认为篆刻艺术是高不可攀的。”李岚清在治印的过程中,借助自身的广博知识和综合艺术修养,在传统的基础上求新求变,让篆刻贴近时代和生活,让这一门看上去艰深玄奥的艺术去掉神秘感,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起年青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正是他的智慧。

福建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金石书画传统源远流长。学习李岚清篆刻艺术,必将提升我省的文化艺术水准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艺术修养,必将推动海西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