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编辑的对话

时间:2011-05-19 19:14:40 |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

编辑:您在2007年初出版了《原来篆刻这么有趣》,五年后,您又出版这本《大众篆刻》,您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作者:我于2003年春退休后,确定了“健身、健脑、读书、创作”的生活安排。在健脑活动中,我列入了“篆刻”一项。因为篆刻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不仅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又是一种抒发情感和表达理念的载体,而且能训练脑、手、眼的精密协调配合,对保持大脑的思维能力、延缓脑功能的退化,都有所帮助。

这样,我就开始了篆刻。到2006年,我已经篆刻了两百多方作品,对篆刻艺术实践也有了一些感悟。出版社的同志知道之后,觉得我的篆刻作品以及对篆刻艺术的感悟,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些价值,提出把我的篆刻作品结集出版,这就是《原来篆刻这么有趣》一书出版的缘起。书中一共收录了我的篆刻作品一百七十多方。从那时到现在,我又刻了四百多方作品,对篆刻也有了不少新的感悟。其间,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同志认为我的篆刻作品在数量、质量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多次要求我修订《原来篆刻这么有趣》一书,我都予以婉拒。今年春天,中国美术馆要为我举办篆刻书法展,并要印制一本展览用的作品图录。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同志觉得这是修订《原来篆刻这么有趣》的最好时机,再次提出把我这几年篆刻的四百多方新作收录进来,出一个新版本。我也觉得这样做一举两得,就同意了,只是按照我对篆刻艺术的理念和追求,把原来的书名改为《大众篆刻》。在我看来,这本《大众篆刻》既是《原来篆刻这么有趣》的修订版,也是中国美术馆举办我的篆刻书法展览的配套画册,一书两用,避免了重复浪费。

编辑:我们在欣赏您的篆刻作品时感觉到,您的篆刻作品随处都流溢着创新的精神,无论是篆刻的题材,还是篆刻的线条、造型、布局,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对于篆刻的创新,您肯定有自己的思考,能为我们谈一谈吗?

作者:艺术贵在创新,篆刻艺术也不例外。但篆刻是汉字的艺术,用于篆刻的汉字,要规范准确,有根有据,不可以随意造字。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创新,做到“变而不脱”。我给自己立了两条不可跨越的红线:一是不给任何健在的人刻名章,因为那是职业篆刻家的事,与我对篆刻艺术的追求不符;二是我尽量使印文更艺术化,但决不造字。我在篆刻作品时,注意创新,就我目前的状态,一有某些艺术灵感,就有创作的冲动;没有灵感或创新的构思,我一般不刻。

中国文字的根是象形符号,有着可以变形的无限空间。每次创作篆刻作品时,这些文字经常在我脑海中化为变而不脱的新奇映像,正是在这种状态里,我综合想篆刻的内容,创作了略有新意的作品,如“舞”、“乱石铺街”、“竹林”、“鸣”、“飞翔”、“园丁”、“目明”、“山高月小”、“(无)中生(有)”、“饼(过度包装)”、“白厅烤鸭馆(白丁考鸟官)”、“天安门”、“北京故宫”、“思”、“心平如水”、“开心人”⋯⋯ 我把这种创新叫做“以字造型”。

至于篆刻的造型,生肖印可以说是一个代表性的传统类型。可那些生肖的造型多来自古代的图腾,形象有些可怕。我则尽量采用可爱的漫画或卡通的形式,把肖形印刻得可爱、吉祥、拟人化,在表现形式上摆脱传统的模式。比如,我将“丁亥”二字与胖猪宝宝刻在一起,是为了给它装饰打扮一下,好似带上了领结、领花;把“虎”拟人化;把“卯”刻成一只小白兔;“蛇”则刻成美女蛇,以回避其凶悍的一面,等等。我管这种创新叫“生肖变脸”。

在线条的创新方面,我注意根据篆刻的题材选择篆刻的线条。比如,在“乐仙”这方印中,我把“乐仙”这两个字刻成五线谱和谱架。在“莫札特”这方印中,我就注意把字的笔画用五线谱上的音符和钢琴键盘的样子表现出来,使线条的处理带上音乐的元素,表明“莫札特”带着音符和钢琴键盘走向人间,使印章更有文化意味。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使整个篆刻作品的线条与传统线条大为不同,别有一种美感。

这样的创新还表现在其他方面,诸如作品的布局和运刀的方法等。在篆刻材质方面,除了传统的印材之外,我还尝试过木头、砖头、紫砂、瓷、大理石、玉、铜等。材质不同,篆刻的感觉也不同,其艺术效果自然也不同。

编辑:确实,您让篆刻艺术在方寸之间,绽放出多姿多彩的形态和风格;同时,您对篆刻艺术也有了很深的感悟和独到的见解,它们对于追求篆刻艺术审美旨趣和拓展篆刻创作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请您再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者:我学篆刻主要是为了健脑,同时也是寻找另一种表达我的理念、情趣的文化载体。因此,在我刻的印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动机、一种理念、一种创新的尝试。经过多年的篆刻实践,我将这方面的感悟篆刻了五方印来概括:“石言美”、“石言志”、“石言情”、“石言趣”、“石言事”。“石言美”说的是篆刻艺术的审美追求,篆刻首先要给人以审美之感受,这是篆刻艺术的根本。其他四方印说的是篆刻的内容:“石言志”是说印可明志,可以表达治印者的理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石言情”是说印可以表达友情、亲情、景情、心情;“石言趣”是说印可表达各种情趣,不但有助于治印者自己创造健康乐观的精神世界,亦可与他人分享;“石言事”是说印可以铭记一些重要事件,见印忆事。我于2008年出版的一本书《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中,就用了四十多方印来叙事和铭刻一段重要的历史,也算以印铭史吧。出版社的同志说,读者反应不错,一是比较新颖活泼,二是有助于突出关键的内容。我觉得,这样也使得篆刻艺术以开放的姿态与时俱进,具有个人特色、时代特色,焕发出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在2001年北京获得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后,北京奥组委就投入了紧张的筹备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征集会徽。北京奥组委的征集、评选工作从2002年7月3日开始,历时七个月,共收到国内外著名设计机构和设计师有效参赛作品1985件。经由国内外著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初评和复评,共评选出10件获奖作品,其中“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获得总分第一名。2003年2月28日,北京奥组委领导同志带着初选方案来征求我的意见。我们看了入选的若干设计方案后,一个使人耳目一新的“中国印”方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对将中国篆刻这一特有的传统艺术加以抽象创新,与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和奥林匹克运动结合起来而别具匠心的方案,情有独钟。但我并未立即表达我的看法,而是先问奥组委领导同志在初选时有何倾向性意见。当他们告诉我倾向“中国印”方案时,我立即表示同意。方案公布后,得到全国和全世界的普遍称赞,它不仅为奥运会增添了中国文化色彩,也通过标志物这种形式,极大普及了篆刻文化,拓宽了篆刻的功能,以中国“第一印”为篆刻的发展立下了新的里程碑。

编辑:说起您的篆刻感悟,您不仅把这部新作取名为《大众篆刻》,还特别刻了一方“大众篆刻”,并写了书法题记 ——“让篆刻艺术跟进时代步伐,贴近大众,走向现实生活,雅俗共赏,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我们觉得,这里面包含着深远的用心,您能为我们集中地说一说吗?

作者:我在出版《原来篆刻这么有趣》时,就想把书名定为《原来篆刻这么好玩》,可出版社的同志觉得“好玩”一词有歧义,容易生出误解,让人觉得我对篆刻艺术的态度不够严肃。其实,我说的“好玩”,就是想让读者消除对篆刻艺术的距离感,让大家觉得篆刻艺术不是那么高不可攀,而是可以接近和尝试的,是一件好玩的趣事。

篆刻与书法一样,是汉字的艺术。与书法不同,篆刻讲究铁笔石趣,有着独特的艺术韵味。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和繁荣,汉字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可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汉字书写能力普遍衰退,这种情况实在让人担忧。篆刻并不是只能用篆书,中国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字体,诸如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乃至印刷字体等,都可以入印,我就做过这样的尝试。我觉得,通过这种尝试,你可以走近汉字,进而热爱汉字。这是我提倡普及篆刻艺术的一个主要原因。

为此,在《原来篆刻这么有趣》一书里,我主张采用不同于传统印谱的编排方式,以突出篆刻艺术的主体地位和独立地位。人们可能知道,印章最早主要是权力的凭信,后来经过文人的改造,才成为一门艺术,但大都仍是书法和绘画的附庸和点缀,是衬托书法和绘画这些“红花”的“绿叶”,独立性不强。我在《原来篆刻这么有趣》一书里,则反其道而行之,为我的篆刻作品配上书法、照片、短文等,用“红花”来衬托“绿叶”,进一步强调篆刻艺术的独立地位,让读者更重视篆刻。

总结这几年的篆刻实践,我这次直接提出了“大众篆刻”这个理念,就是让篆刻走出象牙之塔,走进时代,走进现实,走进大众,这样才能使篆刻艺术生命常青,走向新的繁荣。

编辑:这几年,国内高校、企业、美术馆、博物馆乃至新加坡、俄罗斯、法国等国家举办了您的篆刻艺术展。尤其是在俄罗斯、法国举办的篆刻艺术展,不仅开启了在欧洲举办中国篆刻艺术展的先河,还为中外文化交流增添了新的艺术门类,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积极影响。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先生看了您的艺术展览后说:“友谊不是空泛的言谈,是需要经过大家的努力获得的,是需要像李岚清先生那样勇于创新的人来帮助我们实现的。”您能具体说说这些影响吗?

作者:《原来篆刻这么有趣》出版后,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兴趣,他们不但看得懂,喜爱上这门艺术,甚至想进一步尝试和了解篆刻艺术,一些高校要求办展览和讲座。现在看来,这些展览和讲座有利于推广、普及篆刻艺术,传播中国优秀的文化,让人们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喜爱篆刻艺术,也有利于推动篆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培养人们对汉字的热爱,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热爱。

这几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在不断提高,还兴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加上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繁,都为向国外宣传中国篆刻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2007年我国举办俄罗斯“中国年”中国文化节时,应负责筹备的有关部门要求,我的篆刻艺术展在俄罗斯举办。2009年,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邀请,我的篆刻艺术展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这是篆刻艺术首次作为独立的展览走向欧洲。

俄罗斯和法国的观众对我的篆刻艺术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超出了我的预料。记得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博物馆、圣彼得堡大学、莫斯科大学举办展览时,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俄罗斯科学院的院士发言说,他尽管不认识汉字,可一看到我的篆刻作品——“芭蕾”,就能想象出这是芭蕾,因为他从我设计的字形上就感受到了芭蕾的舞姿。因此,他对我的篆刻作品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汉字也充满了兴趣。

法国的观众更是热情,他们不仅到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踊跃参观展览,还积极参加我们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篆刻培训班。一位法国学员还从外地赶到巴黎参加培训班。他对记者说:“我来这里是因为篆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一种非常重要和特殊的艺术,在欣赏篆刻艺术的同时我可以欣赏到绘画、书法。我很感兴趣,希望能更深入地学习。”还有不少法国观众当场向我们的篆刻家认真学习起篆刻来。

这样的例子很多,它们都验证了我的那句话——“文化交流是心灵的沟通”。这也让我相信,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经过创新,能够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篆刻艺术在这方面的潜力还很大,有待进一步地发掘和拓展。

编辑:说起创新,我们觉得,您的创新精神不仅表现在篆刻上,也表现在您的篆刻艺术展上。以往的篆刻展览,都是就篆刻作品而展览篆刻作品,而您的篆刻展览,表面看来是篆刻展览,实际上又是“中国文化展”、“中国近现代音乐展”、“改革开放历史回顾展”、“世界文化名人展”等等,内容实在是丰富多彩,堪称探索出了一种新型的篆刻艺术展览模式。一位法国博物馆学专家在看了您的篆刻展览后,说您的展览“完全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百科大全”。据我们了解,观众不管原来喜不喜欢篆刻艺术,只要参观您的篆刻艺术展,都觉得耳目一新、轻松愉快,并有很大的收获。可见,您的篆刻艺术展的展览模式确实与众不同,匠心独运。您能为我们说说吗?

作者:我的篆刻艺术展,在展览我的篆刻作品的同时,还要让篆刻作品提纲挈领,统带丰富多样的主题和内容,把我的理念、情趣、思考和记忆通过篆刻展示出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开掘和深化篆刻艺术展的功能和效果,让篆刻艺术展览的受众更多,扩大篆刻展览的适应性和影响力,让观众在了解篆刻艺术的同时,也能获得篆刻之外的收获。我曾刻过一方印章,叫“游心印外”,意思就是既要追求篆刻艺术,又要不局限于篆刻艺术,让篆刻包含更多时代的、现实的内容,充分发挥其文化交流的作用。

门德尔松有一首艺术歌曲,叫《乘着歌声的翅膀》。在我看来,我的篆刻展览也可以叫作“乘着篆刻的翅膀”,就是用篆刻展览的形式,不仅让人们了解中国篆刻艺术,也让人们看到中国文化、世界文化、中国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和巨大成就,以及我对现实的关注、对文化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

说到这里,我想起自己曾多次开玩笑说,我的篆刻属于“另类篆刻”。其实,我的印谱也属于“另类印谱”,我的篆刻艺术展览也属于“另类展览”。这个“另类”,也就是“大众篆刻”。篆刻是一种以汉字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艺术,问题的关键是,要让它走出象牙塔,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篆刻艺术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并拥有更多的文化内涵,使更多人感兴趣,成为大众的文化艺术,使篆刻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字、中华文化、世界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