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时间:2011-05-19 19:07:35 |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

倡扬“大众篆刻”理念 推动传统艺术普及

由中国美术馆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协办的“大众篆刻——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展”于5月20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以550余件篆刻和200余件书法作品构成的恢弘规模,展示了李岚清在篆刻、书法创造上的丰厚成果。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大众篆刻——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作品集》也于同日首发。展览中,400余方篆刻原石首次集中向公众亮相,成为展览的突出亮点。展览以印、诗、书、画、图片、文字结合的丰富形式,构成对李岚清多年来篆刻创作全况的反映,让人在欣赏和阅读中走进李岚清的篆刻书法艺术世界。

李岚清曾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从领导岗位退休之后,仍然十分关心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致力于高雅艺术的推广和传统艺术的普及。在篆刻艺术的研究与创作上,他一方面深入中国印学,追本溯源、研习经典,另一方面,以极大的热情和心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创新,从篆刻理念、篆刻内容、技法到表现形式都新意迭出,构筑成宏阔而精深的篆刻大观。

走进中国美术馆一层大厅,一枚“大众篆刻”的印章造型格外醒目,它点明了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展的主旨。中国篆刻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之际就已奠立形制,在实用中兼有审美。发展到明清之际,随着文人艺术家的参与,篆刻趋于情感与个性的表达,既与诗、书、画合为一体,也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形式。但是,篆刻艺术在今天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超越已有的传统性内容和各种经典的法则样式?尤其是如何使属于“小众”欣赏的篆刻走向“大众”,成为大众理解和欣赏的艺术形式?是篆刻艺术发展面临的课题。李岚清在多年篆刻创作的实践中,提出了“大众篆刻”这一理念,并身体力行,以这个理念为目标,创作了大量作品,并形成了以篆刻为中心、展开丰富内容的展出形式,使展览成为一个别开生面的空间。

一、8大主题构成丰富篇章

李岚清篆刻创作的主题十分丰富,展览分为“游心印海”、“以印铭史”、“情系神州”、“印迹人生”、“文化拾贝”、“诗印书情”、“走出国门”、“素描大师”8个部分。每一件作品都镌刻着一段历史、一次经历、一则故事、一份情意,充分体现出他将自己的政治抱负、文化学养、人生境界与篆刻探索相结合的独特创作道路。例如,在“以印铭史”中,展示了反映改革开放初期重要历史的40多件作品,它们由作者特别为自己的著作《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一书而创作,用篆刻铭记历史,也用篆刻“印证”了历史;在“情系神州”中,作者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切的情怀表现祖国的山川自然、人文历史与社会发展,从每件作品中都可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其中“任重道远”、“为民执政”、“天下为公”等是为纪念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创作的最新作品。在“走出国门”中,收入了作者应邀在新加坡、俄罗斯和法国举办的“中国印•李岚清篆刻艺术展”而创作的部分作品,其中有“达•芬奇”、“歌德”、“巴尔扎克”、“莎翁”、“雨果”等大量西方文化艺术名人以及与音乐、舞蹈、美术有关的“天鹅湖”、“悲怆”、“芭蕾”等作品。它们以丰富多样的印章形制和篆刻创意,反映了作者对西方文化的深厚学养,用中国的篆刻形式为西方著名文学艺术家和经典作品“造像”,在篆刻创作中还是第一次;展览还展出了作者最新的一组创作“素描大师”,他在宣纸上为自己景仰的李叔同、赵元任、齐白石、徐悲鸿等文化名人画上素描,然后盖上为他们篆刻的印章,再写上为他们写的诗歌,形成了新颖的“诗、书、画、印”为一体的形式。可以说,他的篆刻艺术以宽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学识,为篆刻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内容,反映了他在篆刻上所体现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笔墨当随时代”的意识,为中国篆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这次展览,还展出了李岚清的书法原作近百件,其中既有书写古代诗词名篇的作品,也有以格言、感受、记事为内容的作品。他的书法风格出自心性,结体凝练韵致,清秀隽美,显示出学者睿智与从容心态,令人观之感受到儒雅的文心墨韵。

二、“游心印外”,美不胜收

李岚清在拓展篆刻内容的同时,十分重视篆刻形式语言的探索。他在创作时追求的是“游心印外”,每件作品都有出新意于法度之外的创意。他深谙立篆之本是中国独有的象形文字,在创作中充分发挥汉字的象形特征,结构与字形的变化组合充满新颖的意态,文字在方寸之间成为鲜活的生命形象,开辟了篆刻艺术的一个新天地。他认为:篆刻与书法一样,是汉字的艺术。与书法不同,篆刻讲究铁笔石趣,有着独特的艺术韵味。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和繁荣,汉字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汉字书写能力普遍衰退,这种情况实在让人担忧。篆刻并不是只能用篆书,中国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字体,诸如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乃至印刷字体等,都可以入印,可以让人走近汉字,进而热爱汉字。“这是我提倡普及篆刻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篆刻的艺术语言在于线条与结构。李岚清在创作中特别注重根据篆刻的题材选择篆刻的线条,通过线条的韵味形成独特的意象,例如,他用错落的线条刻出的“乱石铺街”,用细整的线条刻出的“心平如水”,令人观赏时进入由线条组成的作品意境。在“乐仙”这方印中,他把“乐仙”这两个字刻成五线谱和谱架。在“莫札特”这方印中,把字的笔画用五线谱上的音符和钢琴键盘的样子表现出来,使线条的处理带上音乐的元素,表明“莫札特”带着音符和钢琴键盘走向人间,使印章更有文化意味。仔细品味李岚清的每一方篆刻作品,都可以看到它们意趣横生,线条与传统线条大为不同,别有一种美感。

李岚清篆刻作品的独特风格还在于他抓住汉字的象形特征这一机杼,用“以字造型”的方法形成画面般的篆刻形式。在展览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月明”、“竹林”等作品既是篆刻之书,又是文字之画,别出心裁。在篆刻的传统中,生肖印是一个代表性的类型,李岚清在表现形式上摆脱了传统的模式。采用可爱的漫画或卡通的形式,比如,将“丁亥”二字与胖猪宝宝刻在一起,好似带上了领结、领花;把“虎”拟人化;把“卯”刻成一只小白兔,使生肖造型回避其凶悍的一面,突出了可爱、吉祥和拟人化的审美特征。

在篆刻材质方面,除了传统的印材之外,李岚清还尝试过木头、砖头、紫砂、瓷、大理石、玉、铜等。材质不同,作品篆刻的感觉也不同,其艺术效果自然也不同。

三、“乘着篆刻的翅膀”

李岚清在篆刻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有关篆刻艺术的许多独到见解,其中以“五言”为精辟。他认为石可“言美”,篆刻首先要给人以审美的感受;石可“言志”,也就是篆刻的内容应该表达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石可“言情”,在每一次创作中记录的都是友情、亲情、景情和心情;石可“言趣”,在篆刻的过程中充满着发现与创造的乐趣,也可与他人分享;石可“言事”,篆刻可以铭记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某一情境,以印铭史,使得见印忆事,构成对历史的回溯和人生的回望。他从实践中得来的这些理论认识,为中国印学的发展注入了崭新的内容。李岚清还认为:“印章最早主要是权力的凭信,后来经过文人的不断改进,才成为一门艺术,但大都仍是书法和绘画的附庸和点缀,是衬托书法和绘画这些“红花”的“绿叶”,独立性不强。”,为此,他反其道而行之,为他的篆刻作品配上书法、照片、短文等,用“红花”来衬托“绿叶”,进一步强调了篆刻艺术的独立地位,让观众和读者更重视篆刻。

“在展览我的篆刻作品的同时,还要让篆刻作品提纲挈领,统带丰富多样的主题和内容,把我的理念、情趣、思考和记忆通过篆刻展示出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开掘和深化篆刻艺术展的功能和效果,让篆刻艺术展览的受众更多,扩大篆刻展览的适应性和影响力,让观众在了解篆刻艺术的同时,也能获得篆刻之外的收获。”

从2006年李岚清所著《原来篆刻这么有趣》出版以来,随着他篆刻作品的积累,已在国内各博物馆、美术馆、大学举办多场篆刻及书法作品展和讲座,并走出国门。他的展览和他的篆刻艺术讲座,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推动了篆刻艺术的普及和民族艺术的国际交流。“让篆刻艺术跟进时代步伐,贴近大众,走向现实生活,雅俗共赏,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这是李岚清从事篆刻创作的根本理念,也是这次展览的宗旨。“大众篆刻”作为一个崭新的命题,通过这次展览,已引起篆刻界的学术关注与讨论。用李岚清的话说:“篆刻展览也可以叫作‘乘着篆刻的翅膀’,就是用篆刻展览的形式,不仅让人们了解中国篆刻艺术,也让人们看到中国文化、世界文化、中国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和巨大成就,以及我对现实的关注、对文化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

展览开幕之际,李岚清向中国美术馆赠送了他的作品“中国印”,向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第四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国文字博物馆等20余所大中学校和文化机构赠送了他的新作《大众篆刻——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作品集》。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