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收租院大型雕塑展”展览前言

时间:2011-03-09 11:24:36 | 来源:炎黄艺术馆

展览>

前言中国美术现代性是中国民生银行捐助运营艺术机构—炎黄艺术馆持续的研究方向。在20世纪中国美术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中西美术相互碰撞,现代化和反现代相互作用,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流里衍生出多种艺术形态。新中国美术经典系列是重要的艺术形态之一。因此,炎黄艺术馆经过精心研究和策划,倾力推出“新中国美术经典—再现收租院大型雕塑展”,希冀为新中国美术经典系列的研究作出新的突破和贡献。

《收租院》创作于1965年6月至10月,由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和四川民间艺人集体完成。雕塑创作以四川大邑县地主刘文彩家收租情况为素材,现场构思,共塑造了7组群像,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和108件道具,以手卷式的叙事手法,栩栩如生的展示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手段收租的全过程。艺术家们将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技巧融合为一,群像与收租环境浑然一体,收租情节与人物心理刻画惊心动魄,创造出中国雕塑史中的经典。1979年中国第四届文代会上,《收租院》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起被认为新中国建国以来两大优秀美术作品。

作为社会主义阶级斗争教育的产物,《收租院》从策划之日起,便展示出其广泛而深远的社会能量。从创作到完成,从完成到展出,从展出到复制,从复制到修改,从修改到再展出,《收租院》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演绎过程。1966年进京展览获得巨大轰动之后,创作于文革前夜的《收租院》在十年文革时期经历了沉沉浮浮的政治命运。为了适应不同时段的政治需要,《收租院》在此期间诞生了众多复制版本和四个修改版本,吸引了从国家领导人到社会普罗大众的热切关注,一度被奉为“文艺革命的样板”。更重要的是,雕塑群不仅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烈欢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引起了极大反响。20世纪70年代初,西德卡塞尔大学美术学院专门成立《收租院》研究小组,在西方艺术语境下将《收租院》的学术价值推向了一个高度。甚至有不少人认为,《收租院》是中国大陆上自主产生的独一无二的现代主义艺术杰作。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随着十年文革的结束,曾经轰轰烈烈的《收租院》及其引发的现象迅速被社会和人们所遗忘。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艺术作品响应社会改革的步伐,《收租院》因其政治意义被时代无情的剥离而开始了长期的沉寂。出人意料的是,上世纪90年代起,《收租院》的艺术价值开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因《收租院》而引起的学术事件和话题,甚至超出学术界领域在社会公共领域产生影响。时代的变迁中,《收租院》的政治价值与艺术价值终于完成了交接。《收租院》开始逐渐出现在国际国内的艺术展览中,穿透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帷幕,在艺术领域内重新释放作品的能量和光彩。 炎黄艺术馆此次推出“新中国美术经典—再现收租院大型雕塑展”,是1966年《收租院》进京展出后,时隔四十五年再次在北京的展出。此次展览的版本是四川美术学院1977年完成的玻璃钢镀铜版本,共有103件人物像和道具。艺术馆配合作品将同时展出收租院历史照片、收租院记录片等珍贵的文献资料。我们希望此次展览,不仅能够充分展现出《收租院》作品原有的艺术风貌,更希望通过展现《收租院》在历史和艺术双重语境下意义流变的历程,再现一个流动而完整的“收租院”,在与新时代的碰撞之中为我们重新开启讨论新中国经典美术的艺术语境,为今天的中国艺术创作提供启迪和思考。

此次展览由中国民生银行、炎黄艺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共同举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提供学术支持。感谢本次展览所有的相关人员,是大家的努力与热情,才使展览顺利举行。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