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租院》雕塑的现代意义——邵大箴
在我国现代雕塑史上,大型泥塑组雕《收租院》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它以连续的群像构图和鲜明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旧社会封建地主残酷剥削和农民被迫进行反抗斗争的情景。由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组成的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七组情节性构图,反胦了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手段─收租的全过程。这是艺术家们通过认真的社会调查研究和实地观察,以真实史料为依据的艺术创作。这段人剥削人的残酷历史已成为过去,但是它不应该在我们的记忆中消失,我们要让一代又一代人了解历史是怎样走过来的,认识到今天和谐、光明的社会来自不易,这是《收租院》雕塑创作者们的初衷,也是人们要反复观赏这件艺术巨制的原因。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大于文字的记述,从这个意义上说,《收租院》是一部形象地再现旧社会农村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历史教科书。
《收租院》大型组雕创作于1965年6-10月,由当时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赵树桐、王官乙以及伍明万、龙德辉带领一些学生和民间艺人完成,是一部成功熔铸了许多艺术家智慧和心血的集体创作。当时,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优秀青年雕塑家,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理想谙熟于心,在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他们对大众化风格的追求,以使作品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也是为了这个目的,创造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派的雕塑艺术,成为他们崇高的使命。他们探索把西方雕塑艺术与中国传统寺庙、石窟雕塑以及民间泥塑的观念、技巧加以有机地融合,并取得了杰出成果。写实的造型功力服务于这一特定的主题与情节,创造出浓郁的悲愤、抗争的气氛。情节展开自然流畅,众多不同身份人物的动作、姿势相互呼应,构图紧凑而有节奏。人物形象刻画触及心理层面,深入而细致。
雕塑艺术不排斥情节的戏剧性,大型组雕中尤其如此,但作品应主要以造型包含的力与美取胜。《收租院》雕塑的作者们深明此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戏剧情节性与人物形象鲜明性之间的关系,被他们处理得恰到好处,两者可谓相得益彰。还需指出的是,《收租院》的作者们大胆运用中国古代民间庙宇泥塑的传统方法,即人物用稻草与棉絮和泥在木扎骨架上塑成,辅以其它材料如镶黑色玻璃球作为眼睛等,来进行现代大型雕塑创作,这在我国现代雕塑史上也是一大创举。至于这群雕塑家们对艺术的虔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严肃的创作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
《收租院》于1965-1966年间在北京复制展出,曾引起很大反响,其后在海外一些国家展览,也引起广泛好评。相信这次在炎黄艺术馆展出的四川美术学院玻璃钢镀铜的组雕,也一定会得到社会大众和文化艺术界的关注,并对我们的思考历史和研究当代艺术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为著名美术理论家
中央美术与学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