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穿越时空的《收租院》

时间:2011-03-06 12:15:53 | 来源:炎黄艺术馆

展览>

泥塑群像《收租院》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创作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其间虽然対它评价几度变化,但今天仍能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它曾被人们誉为中国革命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典范,凝聚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收租院》曾广泛而有效地点燃了人们心中的阶级仇恨,公众的兴趣点集中在它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传达的政治理念上;而进入新时期以后,人们在心理上对其政治主题逐渐淡化,转而关注它的艺术价值与文物价值。近日,由中国民生银行、炎黄艺术馆、四川美院美术馆联合举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国雕塑院提供学术支持的《收租院》群雕展览在炎黄艺术馆隆重举行,我们面对这一经典作品时又作何阐释呢?客观地评价和梳理《收租院》,对今天的艺术创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三种主要观点对《收租院》进行阐释,我觉得应予以商榷。

其一,将《收租院》等同于文革时期表现政治运动的美术作品。该观点认为,泥塑《收租院》的成功,为社会找到了一本阶级教育的教材和革命文艺的样板,而且也为雕塑艺术的发展找到一个突破口。一方面《收租院》的样板对社会而言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另一方面雕塑家随样板而获得艺术新生。这种观点是单一政治语境下的误读,它遮蔽了作品中的艺术创新和人文关怀,《收租院》虽创作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语境之下,却不等于“文革”,美术工作者的创造同样是其重要的价值。

其二,仅仅站在反“文革”角度的解读仍然是将这部作品置于单一政治语境下的片面之词。进入80年代,《收租院》曾一度因为其所包含的特殊政治因素而被国人漠视,《收租院》在艺术史上的真正价值也因此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有人认为,“你看那些穷人,哪是在交租子,分明是在做‘斗争地主大会’前的热身运动嘛”,“收租院对文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文革”这场灾难发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我们不能幼稚到把通过《收租院》来阐释阶级斗争理念看成是全国大规模政治运动与“文革”爆发的因果关系。因此,站在“文革”或反“文革”角度阐释《收租院》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忽略了作品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弱化了其艺术性,实际上仍然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斗争哲学。

第三,脱离《收租院》产生的特殊的政治语境,仅仅从美学上解读也是不全面的。有人认为,如果揭掉它的标签,褪掉它的政治色彩,它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种观点等于将《收租院》从它所处的历史时空中剥离开去,以一种看似恒定不变、超越历史的同一性的美学标准来衡量《收租院》。且不论是否存在这样一种美学标准,政治性仍然是《收租院》组雕的基本特征之一,但不等于说只有阶级斗争才是政治性,我们应当看到《收租院》组雕的产生离不开那个特定的年代,它的创作手法、民族精神、时代风格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尽管近年来有海外的美术工作者策划了《威尼斯收租院》,但是此“收租院”与彼“收租院”在语义、语境与内涵上已经迥异。

当然,以上三点的阐释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阻碍了我们对时代精品力作的准确把握,如何正确阐释《收租院》,我认为必须厘清《收租院》阐释语境的当代转换:

一. 由群体——个体、共性——个性的语境转换

与《收租院》同时代雕塑的共性是,作品呈现朴素单纯的写实风格,以叙事与纪念为主,以典型的“亮相”表情和动势居多,高度的典型化和极度的形式主义,题材风格相同,手法一致,艺术家的个体创作性被“集体”形式化所代替,个性为共性所取代。这一特殊时期的艺术,在政治的统帅之下,万众一心的社会集体意识转化为艺术形式的高、大、全与红、光、亮典型样式。特别的是,《收租院》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对艺术形式有所突破,体现了艺术家极高的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首先在创作中采用了真人模特,每一个人物呈现出个性化的表情、动作,114个人物造型各个生动逼真,富于感染力,如此大型的组雕的创作,在那个强调共性的年代是难能可贵的。其次,《收租院》在其造型语言、艺术表现手段上有别于中国的古典造像的程式化风格,在形象的塑造上以人物的生理结构为基础,以感情化夸张动态为构建,以突出性的骨点、支点、高点和深刻而强烈的表情为表现的亮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创作风格既吸收了西方造型艺术的精华,又保留着中国古典雕塑和艺术作品“传神”的优秀传统。因此,若以单一标准评价是对其艺术性的漠视。

二.作品阅读情感的转换

《收租院》一开始的单一阅读情感是“恨”,有些人从《收租院》中看到了“仇恨”,并扩大化,仇恨必然诉诸于斗争,以“仇恨”为唯一的普遍情感来号召对《收租院》的观看情绪。在氛围、心理及情感上都与“文革”气氛合拍,从而导致了收租院与文革语境的契合。作为一部作品,它不幸地为“阶级斗争”所利用,进而导致了对《收租院》的误读,更加不幸的是这个对收租院的误读反而成为长期以来对这部作品唯一的解读方式,以至于文革结束后差点遭遇灭顶之灾。然而,《收租院》的阅读情感理应是多样化的,它是“悲伤”的,是杜甫诗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乌托邦式的慨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对“叹民生之多艰”的悲悯。我们不要把《收租院》仅仅当作地主刘文彩盘剥贫苦农民的故事,更要想到我们想要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它表达的是苦难又不仅仅是苦难,它表达的是对苦难的抗争,是悲苦,是悲惨,也具有悲情意识,但更多的是控诉。在造型上体现了力与美。今天,我们阅读这历经岁月沧桑的作品,更多的是多元的文化阐释。它确是中国特定时期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之下的作品,但无疑是中国雕塑史上的杰作。《收租院》组雕熔铸了艺术家们巨大的创作热情,在表现“阶级仇”的同时,寄托了艺术家对劳动人民深刻“悲悯”。它启迪我们艺术作品的生命在于熔铸于其中的“真情实感”,这些都是今天这组艺术作品 “穿越时空”仍然能够深深打动你的内在因素。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院长、美术研究所所长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