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在特殊时间背景下展开排演的2010上海双年展

时间:2010-11-03 10:52:50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展览>

  导语:以“巡回排演”为主题的2010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在社会各界长达一年的持续关注下,10月22日下午14:00于上海美术馆举办了开幕前的发布会。本届上海双年展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指导,上海双年展组委会主办,上海美术馆承办,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和瑞士嘉盛银行的大力支持。

  发布会现场在上海美术馆馆长兼策展人李磊的主持下,首先由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馆长概括本届上海双年展的几大特色:

贴近世博,回应城市主题

  区别以往,本届上海双年展举办的特定的时间背景——世博的举办,和世博形成既相重叠又想连接的展示的关系,这本身体现在世博会的背景下努力来回应世博会举办的精神和意义。世博会本身就是一个剧场,城市剧场,所有人在这里排演城市的未来。

  上海双年展,从创始到现在,始终以上海这个城市作为母体,来思考城市演进当中的种种问题,来调动世界语言,推进我们视觉生产和视觉创造。从“海上·上海”、“都市营造”、“影像生存”、“超设计”、“快城快客”直到今天的“巡回排演”,立足上海、聚焦城市,激活当代艺术,推进文化思考和艺术创造的策展思路,越来越明晰。本届双年展依然面对城市,以城市作为剧场,以城市作为载体,演练城市生活中,城市化过程中,个人面临的种种问题,一个民族、国家面临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化受到世界极大关注,我们的城市化如何能够做得更好,作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的上海,应该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方案。在本届上海双年展上,策展人、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延续上海双年展一贯的思路,回应城市主题。

面向自我,优化双年展机制

  对于双年展文化,从西方到亚洲,都面临着如何优化模式、创新制度的问题。这是艺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届上海双年展希望能够在优化双年展的模式当中创新一些制度,找到一些新的办法。通过本届上海双年展,从双年展的主题、独特的构架,能够对当代的艺术展览机制进行一次反思,并从这个反思出发,对双年展的办展机制进行优化。

这是参展艺术家进入现场绘制、现场装置最多的一届双年展

  范迪安还指出本届上海双年展全面体现了艺术家丰富的综合知识结构,展览整体强调现场感、发生性、过程性。这也是画家进入现场绘制、现场装置最多的一届双年展。例如参展艺术家邱志杰的大型多媒体作品【邱注《上元灯彩》图】,和世博会中国馆的一件作品《清明上河图》相似,都是在反映古代生活的智慧,以及发明。

  随后发言的策展人高士明对于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诠释凝练为:巡回排演不只是形式,而且是主题,不只是主题,而且是方法,他是对双年展、对展览的重新界定。

  巡回,指的是巡游和回归。排演,指的是排布和推演。如果说世博会是把全球聚集到本土,那么双年展则是在不同的本土视野当中激发出对全球问题的差异性思考的关键。在一个有深度的文化关怀中,勾画出对于人类环境的差异性的思考,这是巡回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本届双年展将成为世博会期间上海这座城市回馈给世界的一份具有文化前沿性和思考精神的礼物。

  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是从剧场的观念出发,构造它的巡回、排演。城市是人生的舞台,人生的剧场,在这剧场里上演每个个体自导自演的剧目。在这些剧目上演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城市剧场的面貌。对双年展而言,剧场不仅是展览效果,更是一种创造和展示的方法。本届双年展和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密切联系,通过合作的方式塑造一个具有流动性的论辩、展示、表演和生产的巡回剧场。在巡回的剧场当中,当代艺术创造的个体性将被改造和修整,艺术家将成为一个开放的元素,在创作、交流中强调预演对固定的视觉经验的解放意义,强调创作的群体互动性,来推动当代艺术家集体现场的探索和呈现。依靠巡回,我们希望重构文化差异。剧场是名词,排演是动词。剧场让人们想到一个封闭的空间,排演却更深的嵌入我们当下的生活。剧场往往牵连着既成的事实,排演则更生动的揭示城市与人生,与民族历史的相关内涵。借由排演来再塑城市剧场。本届上海双年展将以巡回排演作为形式,为双年展剧场打造一个多领域、跨媒介的公共现场,也为双年展体制寻找一个优化的可能性。

  本届上海双年展的展览概况:

  展期:2010年10月24日——2011年1月23日

  展地:上海南京西路325号 上海美术馆

  以“巡回排演”为主题的2010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指导,上海双年展组委会主办,上海美术馆承办。本届展览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和瑞士嘉盛银行的大力支持。

  经过上海双年展艺委会和策展人小组一年来的筹备,形成了本届展览的主题和展览框架,策展过程分为“展开”与“回归”两个步骤。“展开”部分是指从2010年7月至9月的国际“巡回排演”计划,按照三个主题单元,分别在欧洲、美国与亚洲进行;“回归”部分是指“巡回排演”向双年展的回归,三次“巡回排演”将构成双年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本届双年展主体展强调当代艺术的叙事容量与场所精神,将打造出一个注重时间性、虚拟性、体验性的跨媒介现场,绘画、影像、装置、网络……不同的媒介和形式在剧场中登台表演,彼此串联。通过这些媒介和形式,双年展把不同的时间意象引入现场,时间空间化了,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构造起一个总体化的叙事性环境,观众可以在展厅流线中渐次领略一幕幕的“双年展情境”。这渐次展开的双年展情境演绎出起伏跌宕的“情绪场”,牵扯着记忆、筹划与建造。在这个意义上,双年展剧场中的排演,可以被看作是在“剧”和“场”之间的一次次超越经验的历程。本届上海双年展最终选定了21个国家和地区,47位(组)艺术家在上海美术馆内展出他们的作品,这些艺术家既包括在国际艺坛已享声誉的刘小东、王小帅、张洹、杨福东等,也有诸多艺术界的青年才俊。在本届展览中大型的装置作品、多媒体作品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如张洹的作品《赛魅丽》、王迈的作品《气象鹿台》等。同时艺术家有意识地在创作中对平面、立体、多媒体进行综合运用,如世界剧场(VERDENSTEATRET艺术小组)的《然后所有问号开始高歌》融合了机械装置、表演和音乐会这样的跨界作品,艺术家关伟将传统绘画、旧地图、装置糅合在一起的作品《开发区》等。不少艺术家也在创作中突出了艺术作品的进行过程,如刘小东的作品《入太湖;出北川》、邱志杰在现场绘制的巨幅壁画构成的装置《邱注上元灯彩图》,马良将自己的工作室搬进了展览等。整个展览由此呈现出的生机和活跃,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尝试对双年展展览机制优化而获得的提升。

  在展览展出期间,“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项目将每两周邀请一位世界级的印裔学者与中国学者进行学术对话,同时编辑出版“印度当代社会思想系列读本”(8册55万字)。高峰对话将聚集20余位印中两国的知识分子,以当代思潮前沿的论点促进中国学界的亚洲内部交流。

  此外,展览过程中,上海双年展还将推出一系列的艺术教育活动,包括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讲座等。

  策展团队简历

  范迪安

  1955年出生于福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现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艺术博物馆学研究。著有《当代文化情境中的水墨本色》,主编《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世界美术院校教育》、《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等丛书。

  2000年以来,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中国艺术,策划的重要展览有:《都市营造:2002上海双年展》(2002,上海)、第50届、51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总策展人、《20世纪中国绘画展》(中法文化年)、《中国当代艺术展》(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2005年12月调任中国美术馆馆长,提出“以公众为中心”的办馆理念。主持召开“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2006年会,策划大型当代艺术展走向海外,如《开放的中国艺术》(俄罗斯)、《展开的现实主义:1980年代以来的大陆油画》(台北)、《浮游:中国艺术新一代》(韩国)、《中国:面向现实》(奥地利)、《中国水墨展》《中国园林展》(德国);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大型表演方案策划、参与2009年“建国60周年成就展”总体方案策划。中国中央电视台《人物》专栏、美国《时代周刊》等为其作过专门报道,被美国《艺术与投资》杂志评为“影响世界艺术的50位名人”之一。

  李磊

  1965年生于上海,现任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上海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996年起主要从事中国抽象艺术创作和研究,力求将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国际上成熟的抽象艺术语言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的抽象艺术之路。创作有《禅花》系列、《忆江南》系列、《意象武夷》系列、《醉湖》系列等。曾在中国北京、上海;美国纽约;德国法兰克福、林茨;荷兰阿姆斯特丹、博克斯梅尔;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过个人画展。出版专集《海上油画名家——李磊》、《中国当代艺术家画传——李磊、诗意的抽象》、《今日中国当代艺术家——李磊、楼高人远天如水》。

  近年策划及管理的重要展览包括:《上海青年美术大展》(1999,上海)、《上海春季艺术沙龙》(2003,上海)、《上海抽象艺术大展》(2004,上海)、《第六届上海双年展》(2006,上海)、《第七届上海双年展》(2008,上海)。

  高士明

  1976年生于山东,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包括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艺术研究以及策展实践。

  近年来,他参与策划了许多大型学术性展览,包括“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系列研究计划(2002-2004)、“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2004)、“显微学:中国当代艺术展”(2005)“黄盒子: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术与建筑”学术邀请展(2006)、“第六届圣保罗建筑双年展”中国特展(2007)、“影子的炼金术:第三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07)、“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2008)等。近年来,高士明还编辑出版了《视觉的思想》(2002)、《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与地缘政治视觉报告》(2003)等学术著作,即将出版专著《镜子与面具:关于现实与实在的视觉研究》(2009)。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